李顯龍公開警告:中美將上演「驚濤海浪」,或成為80年來最大變局!
據聯合早報消息,近日,在新加坡國際海事周開幕式上,新加坡國務資政、前總理李顯龍發出直白警告:如果中美貿易爭端不踩住剎車,導致貿易在全球gdp中的佔比下降,那麼世界將迎來「二戰以來未有之大變局」。因此,他呼籲新加坡和東盟國家「系好安全帶」,堅定擁抱開放,而不是迴避貿易與合作。
這樣的警告絕非空穴來風。事實上,中美在經貿領域的角力,早已突破傳統貿易爭端範疇。特朗普政府將關稅作為維護霸權地位的戰略工具,這種將經濟議題政治化的操作,正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引發連鎖反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季度報告清楚顯示,過去三年全球貿易增速持續低於gdp增長,這種反常現象絕非簡單的經濟周期波動,而是規則體系重構的前兆。當美國把貿易當作遏制中國的籌碼,把關稅作為談判桌外的武器,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邏輯就取代了效率原則。
這種轉變帶來的衝擊波,正在重塑各國的戰略選擇。美國推出的《芯片法案》和歐盟的《關鍵原材料法》,本質上都是用行政手段重構產業鏈布局。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美國通過出口管制和補貼政策,將台積電等關鍵企業引入本土設廠,這種築牆策略,直接衝擊了東亞原有的產業分工體系。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經歷不可逆的碎片化。wto爭端解決機制失靈後,各國轉向區域貿易協定尋求保障,這種「友岸貿易」趨勢如果失控,可能將世界經濟帶回貿易集團對立的時代。
新加坡作為依賴轉口貿易生存的國家,航運業承載的貨物中,中美航線占絕對大頭。李顯龍所說的系好安全帶,正是對這種結構性風險的清醒認知。
新加坡港處理的集裝箱吞吐量中,中美航線佔比超過40%,任何貿易萎縮都將直接衝擊新加坡的經濟命脈。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全球貿易規則的重構,可能動搖新加坡作為中立樞紐的地位。當國際貿易從增長引擎變成戰略工具,新加坡這樣的樞紐經濟體首當其衝。
面對這場80年未遇的大變局,新加坡的應對策略展現了小國的生存智慧。在物理層面,啟動的港口超級自動化計劃,將使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全流程無人化作業的集裝箱碼頭,這種技術代差將成為鞏固航運樞紐地位的關鍵。
在制度層面,推動的數字單一窗口計劃,讓跨境貿易文件處理時間縮短70%,這種效率優勢將成為對沖外部風險的核心競爭力。
這場由中美博弈引發的全球經濟秩序重構,考驗的不僅是新加坡這樣的樞紐國家。當國際貿易規則從多邊共識淪為權力博弈的籌碼,各國能否保持開放合作的初心,共同維護戰後建立的國際經濟體系,才是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