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的馬丘比丘:印加文明遺址】
秘魯,在古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玉米之倉」,因為這裡是玉米的發源地之一而得名。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都,在高原地區建立印加帝國,成為文明古國之一。
總面積近129萬平方公里的秘魯,整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安第斯山脈是主要分水嶺,將國土分為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既有高山,也有平原;既有沙漠,也有綠洲,豐富的地質環境造就出秘魯豐富的礦產資源。
秘魯最出名、儲量在全球領先的有三項。
銅儲量約為9200萬噸,佔世界儲量的近11%,排名第三,主要分佈在莫克瓜、阿雷基帕、塔克納、胡寧、安卡什和庫斯科等地。
鋅儲量約為2000萬噸,佔世界儲量的8%左右,排名第二,主要分佈在安卡什、胡寧、帕斯科、利馬和普諾等。
白銀儲量約為11萬噸,佔世界儲量的18%左右,排名第一,主要分佈在安卡什、帕斯科、胡寧和阿亞庫喬等地。
【秘魯的地形地貌:中間隆起的就是安第斯山】
不過,人們往往忽略了秘魯的另一個特殊優勢——漁和魚,這裡有經久不衰、仍然位列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
為什麼要提到「經久不衰」呢?那是因為曾經也可以位全球四大漁場之一的、「可以踏着鱈魚群的背上岸」的紐芬蘭漁場,早已無魚可捕。
【安第斯山脈也有很多美景】
【底層海水便上升補充而形成上升補償流,從而形成的一個大漁場】
秘魯漁業資源之所以如此豐富,與沿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
秘魯沿岸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在常年盛行西風和東南風的吹拂下,發生表層海水偏離海岸、下層冷水上泛的現象。
這個現象地持續,不僅會使海水水溫顯著下降,同時更重要的是帶上大量的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加之沿海多雲霧籠罩,日照不強烈,利於沿海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對於冷水性魚類,特別是鯷魚(這種海魚喜歡20℃以下的溫冷水)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
所以,秘魯沿海一帶便成為大漁場,漁區寬度約為370公里,如果開着車,兩三個小時都還在漁區境內。
【800多種魚類和貝類中產量最大的還是鯷魚】
鯷魚,鯷科部分魚類的統稱,又名鰮抽條、海蜒,離水爛,老眼屎,鮁魚食。口大,下位。吻鈍圓,下頜短於上頜。體被薄圓鱗,極易脫落。
這種溫冷水性中上層魚類,趨光性都較強,幼魚更為明顯,由於鯷魚體型扁平,身長10厘米左右,外表呈現藍綠色,形似沙丁魚,所以人們習慣稱它們為秘魯沙丁魚,每年夏秋之交,稠密的鯷群便會雲集在秘魯的海濱。
鯷魚雖不能食用,但它的骨骼是魚粉工業的主要原料,平均每5噸左右的鯷魚可制出1噸左右的魚粉。
秘魯所獲鯷魚的90%以上用來製作魚粉和魚油,幾乎全部用來出口,所以秘魯魚粉的出口量一直保持在世界首位,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及地區。
【價廉物美的海鮮海魚根本吃不完】
因為靠近海邊,秘魯漁場的主要美食都是海鮮,最有名的有辣子魚片、滷汁海鮮、巴馬扇貝和鮮蝦拼盤等等,還有當地特色的甜食,比如紫玉米糊、利馬雞蛋點心、牛奶粥和佩帕夫人糖等。
如果想兩杯的話,當地人自己最喜歡的還是深色奇恰酒,還有世界著名的皮斯科酸酒,這是一種用皮斯科酒、秘魯檸檬和糖製成的雞尾酒。
另外,儘管秘魯漁場的鯷魚最多,但這裡是寒、暖流的相匯處,海水受到擾動,引起上下翻騰,於是把下層豐富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種魚類都集中到這裡來覓食。
所以,有800多種經濟魚類和貝類,除了鯷魚,秘魯漁場的鳳尾魚、鰣魚的數量和品質也很不錯。
【沒有過度捕撈但氣候變化難以對抗】
跟紐芬蘭漁場沒落不同,秘魯漁場的過度情況曾經發生過,但很快就被制止了,不像紐芬蘭漁場,有長達近80年的滅絕式捕撈,連鱈魚幼苗都不放過。
秘魯漁場受氣候影響極大,比如「厄爾尼諾」。
南美洲及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秘魯與厄瓜多爾)海水異常增溫並東流到南美洲西岸的現象,因為它多始發於每年聖誕節前後,所以被稱作「厄爾尼諾現象」,這個詞語在西班牙語中就是「聖誕之子」的意思。
國際上關於厄爾尼諾現象公認的判斷標準是:連續3個月以上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均溫高於平均值0.5℃以上,就算海水溫度異常。
而秘魯漁場遭遇厄爾尼諾現象的周期大約是每隔3-7年便出現一次,活動期通常延續一年以上,這段時間裏面還會間隔出現反厄爾尼諾現象,也就是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溫異常變冷,也叫拉尼娜現象。
每當這些氣候現象發生時,秘魯漁場的漁獲就會大量減少,比如鯷魚,所以同一時期國際市場上的魚粉、魚油等價格就會飆升。
結語
氣候變化不僅會直接影響到人類本身,比如持續高溫、持續的風暴甚至海嘯,還會對海洋魚類和全球各大漁場造成毀滅性打擊。
52年前的1973年,那次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秘魯鯷魚大量死亡或者南遷,導致以鯷魚為食的海洋哺乳動物甚至鳥類都會大量死亡。
而這一年,秘魯的漁獲量由常年的秘魯捕魚量從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左右,漁民沒有任何凈收益,反而欠了很多銀行貸款;同時,以鯷魚為原料的魚粉、魚油業也出現蕭條時期,廠房倒閉。
隨着魚粉業價格迅速上漲,世界各地以魚粉作飼料的廠商,不得不改用大豆作飼料,結果大豆價格也在短時間內猛漲,甚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就連食用豆腐的價格也提高了很多。
像不像漁場和漁業中的「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