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華關稅戰:自食惡果開始認慫
特朗普上台後,就把對華貿易戰當成了自己的「政治籌碼」,接連搞出了不少針對中國的貿易措施。
他對中國商品額外徵收10%關稅,對進港的中國船隻徵收最高將達150萬美元的費用,還禁止聯邦基金投資含中國芯片的AI項目,要求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水平達到90%。
他以為這樣就能讓中國服軟,可結果卻讓美國自己吃盡了苦頭。
先說關稅成本轉嫁和通脹壓力這一塊。
美國方面早就有統計,過去幾年裡,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90%以上成本都由本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美國製造業嚴重依賴中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征關稅導致成本大幅上升,這直接削弱了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彼得森研究所測算過,如果對華商品全面徵收60%關稅,美國GDP將損失1.1%,還會威脅到82.7萬個就業崗位。
美國當前的經濟狀況本來就不咋地,這種關稅政策根本沒法逆轉美國經濟的結構性衰退。
再看看美國對華出口企業的情況。
就拿高通來說,2022 - 2024年這三年,中國市場占高通全球收入的比例分別是63.6%、61.45%、46%。
雖然比例有所波動,但中國始終是高通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特朗普的貿易戰讓高通等美國企業面臨中國的反制關稅,市場份額不斷流失。
還有蘋果公司,中國市場對蘋果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貿易戰持續升級,蘋果的銷量和利潤肯定會受到巨大影響。
另外,從貿易數據上也能看出美國的貿易戰沒起到啥效果。
2017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2759億美元,到了2024年增長到3612億美元,增長了31%,而同期對美出口只增長了22%。
這說明即便美國不斷加碼貿易壁壘,美國人還是離不開中國的商品,而且中國對美出口的含金量更高了。
中美貿易額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但沒減少,反而增加了。美國試圖通過提高關稅來減少貿易逆差的計劃徹底失敗。
面對這些殘酷的現實,特朗普開始認慫了。
當地時間3月22日,特朗普罕見吐露心聲,明確表示可以通過對話形式取消對華制裁。美媒也透露了他的真正意圖,就是想達成新的中美貿易協議。
可中國已經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出擊,不會輕易答應特朗普的條件。
特朗普的「交易的藝術」在中國這兒根本玩不轉,他自以為能用不確定性給中國施加心理壓力,可經過8年多的適應,中國早就看透了他那「程咬金的三板斧」。
莫迪突擊調查美國機構:毫不給特朗普面子
就在特朗普想着和中國重新商談貿易協議的時候,他萬萬沒想到,剛訪美回國的印度總理莫迪突然對美國出手了。
這就像是在特朗普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一天之內,新德里8個跟美國有關的辦事處被印度方面搜查。印方還要求美國大使館交出近十年來的交易明細,這簡直就是給了美國一個下馬威。
莫迪上個月才訪問美國,還在數天前入駐了特朗普旗下社媒「真實社交」,誰能想到他回去後就來這麼一手。
印度和美國的關係早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印度投入230億美元,花費4年推動的製造業扶持計劃宣告失敗。
這個計劃表面上是莫迪想用「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的地位,實際上是一場「豪賭」。
在特朗普首個任期發起對華貿易戰的近8年時間裏,印度一直「押注」美國會贏得對華博弈,還想着在中國失敗後全面接收中國流出的製造業。
可現實卻狠狠打了印度一巴掌,中國不僅沒有失敗,反而在貿易戰中越戰越強,根本沒有產業轉移到印度的情況出現。
莫迪的這個計划算是徹底泡湯了,只能取消。
更讓印度生氣的是,他們發現自己成了美國的「目標」。
去年孟加拉國的「街頭運動」最終演變成全國性暴亂,導致印度扶持的「代理人」哈西娜政權倒台。
一開始印度還不清楚幕後指使者是誰,後來隨着馬斯克領導的美國「政府效率部」查賬,發現一筆2100萬美元的「提升印度選舉質量」的錢,其中有1340萬轉到孟加拉國,用於「街頭運動」。
印度明白真相後自然怒不可遏,對滲透進南亞的美國變得非常警惕。
印度這一系列舉動,就是在告訴美國,自己不會再任人擺布了。
莫迪這是用實際行動表明,印度不會再對美國言聽計從,特朗普自以為能掌控印度,結果卻被莫迪擺了一道。
印度反擊美國:新仇舊恨一起算
印度被美國征加了高關稅,這讓印度的出口企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早在2018年,印度就因為推遲對美報復性關稅而引發爭議。
如今,特朗普狠批印度關稅全球最高,並威脅徵收25%的對等關稅,還點名劍指印度的鋼鐵與紡織品等關鍵出口。
印度對美有260億美元的順差,美國就拿印度平均約18.3%的進口關稅當籌碼,試圖迫使印度讓步。
美國對印度的打擊可不止關稅這一項。
印度憑藉仿製葯佔了全球供應量的20%,大幅衝擊了美國本土葯企的利潤。美國就以「知識產權保護」為由,加強對印度藥物出口的監管,意在削弱印度製藥市場的競爭力。
圍繞數字服務稅的爭議也在加劇,印度向谷歌、亞馬遜徵收2%數字稅,美國商務部則揚言把印度列入「觀察名單」,想在全球互聯網規則制定中保住自身主導地位。
除了這些經濟上的打壓,去年孟加拉國的事件也讓印度對美國懷恨在心。
印度投入大量資源在孟加拉國扶持哈西娜政權,結果因為美國的插手,哈西娜政權倒台,這對莫迪政府來說是極大的打擊。
印度發現美國在背後搞鬼後,自然不會善罷甘休。
印度在經濟上也開始採取措施反擊美國。
印度加快與歐盟、澳大利亞的自貿談判,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吸引沙特、阿聯酋等能源富國的投資,試圖在新能源和高端製造領域分散風險。
印度還提出1.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重點瞄準芯片製造和高科技產業,希望藉助自身廣闊的人力資源在「後中國時代」分一杯羹。
在外交上,印度也展現出了靈活性。
印度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保持與俄羅斯的軍火交易,同時也不拒絕與美國在F - 15EX戰機採購、關鍵礦產夥伴關係等項目上合作。
這種「騎牆式」操作讓印度能在大國競爭中盡量擴大迴旋空間。
部分印度學者將美國的關稅壓力與技術封鎖,解讀為與當年遏制中國相似的「圍堵策略」,這激發了印度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也為官方繼續強化自主創新、擴軍備戰提供了更廣泛的輿論支持。
特朗普霸權主義:印太戰略走向沒落
特朗普的對外政策極度自私,他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竭力拉攏印度作為圍堵中國的地緣支點,可同時又揮舞關稅大棒對印度關鍵產業施壓,這種「合作與打壓並存」的策略讓美國的印太戰略陷入了困境。
從拉攏印度方面來看,特朗普政府將印度視為印太戰略的關鍵支柱。
在軍事上,美國持續向印度出售戰略裝備,比如22架P - 8I反潛機(總價超60億美元)和10架C - 17運輸機(41億美元),提升了印度在印度洋和邊境地區的軍事投射能力。
在機制建設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被升級為首腦級年度會議,2025年計劃由印度主辦峰會,強化四國軍事協同。
在經濟上,美國推動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聯盟,試圖構建排除中國的產業鏈體系,印度鋼鐵產業還制定了四年擴張計劃以承接美國主導的供應鏈轉移。
然而,特朗普政府又以「美國優先」原則對印度發起關稅攻勢。
2025年2月,美國宣布對印度鋼鋁產品徵收25%關稅,直接影響印度每年約60億美元的出口。
印度作為報復,對中國鋼鐵加征15% - 25%關稅,結果卻導致其本土鋼鐵企業成本上升,前八個月從中國進口量仍創歷史新高。
更要命的是針對印度製藥業的關稅威脅,美國40%的仿製葯依賴印度供應,若加征關稅將使印度葯企損失超50億美元市場份額,同時導致美國醫療成本激增2190億美元。
這種政策分裂源於三重矛盾。
首先是經濟依存失衡,印度對美貿易逆差達290億美元(2024年數據),而美國對印藥品依賴度高達40%,雙方利益訴求嚴重不對等。其次是戰略定位落差,印度試圖保持「戰略自主」,在美俄之間尋求平衡,2024年其國防預算僅佔GDP2.1%,遠低於美國期待的5%。
最後是產業競爭本質,印度鋼鐵產能擴張計劃直指每年1.5億噸目標,與美國「製造業迴流」形成直接競爭,導致特朗普即便在盟友體系內也難以放棄貿易保護。
印度面對美國的雙重壓力,採取「經濟妥協 + 戰略搖擺」的應對模式。
在降低美國農產品關稅的同時,加速開拓非洲、東南亞等替代市場;軍事上接受美國裝備卻拒絕加入「奧庫斯」核潛艇項目。
這種策略雖短期內維繫了美印合作表象,但卻加劇了印太地區供應鏈紊亂。2025年全球鋼鐵市場因美印關稅戰出現15%價格波動,東盟國家被迫承受額外30億美元進口成本。
特朗普這種既想拉攏盟友又要打壓盟友的霸權主義做法,讓美國的印太戰略遭到了重挫。
美國試圖通過霸權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卻沒想到這種做法只會讓盟友離心離德,讓自己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孤立。
美國的印太戰略註定會走向沒落,而特朗普的霸權主義也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特朗普在對華關稅戰中認慫,又被印度擺了一道,美國的印太戰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未來美國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又能否挽回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