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長江和記實業宣布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集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巴爾港引發震動。這兩大港口承擔全球6%海運貿易量及中國21%貨輪通行量,其交易恰逢特朗普政府施壓巴拿馬「收回運河控制權」的關鍵節點。
長和集團堅稱交易純屬商業行為,但香港《大公報》直接質問:為何在美國威脅審查港口特許權合法性後倉促出售?為何不優先考慮中資企業接盤?評論指出,港口運營權涉及國家戰略安全,企業需在「大是大非前守住底線」。3月15日,港澳辦罕見發聲,強調「維護國家利益是企業的根本責任」,被外界解讀為對李嘉誠的隱性批評。
事實上,此次交易早有預兆。特朗普自2024年勝選後,多次宣稱「中國通過香港控制巴拿馬運河損害美國利益」,甚至威脅採取軍事行動。長和實業在美政府壓力下,選擇將經營近30年的核心資產高位套現,規避潛在政治風險。然而,貝萊德集團與特朗普團隊關係密切,其接手港口後可能配合美方抬高中國貨輪通行費,甚至限制流量。
中方反應迅速。3月14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代表團緊急訪問巴拿馬,與主要政黨及智庫達成三項共識:推動中巴自貿協定升級談判、加速共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強化港口安全合作機制。與此同時,秘魯錢凱港建設進入衝刺階段——該港設計年吞吐量150萬標準箱,可分流30%原經巴拿馬運河的中南美貨物,預計2025年底投入運營。
地緣博弈背後是更深層的戰略對沖。巴拿馬運河目前仍是中美貿易「主動脈」,中國21%的集裝箱、46%的東北亞至美東海岸貨物依賴該通道。但北極航線與錢凱港構成雙保險:北極航道使上海至紐約航程縮短8500公里,而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秘魯錢凱港組成的替代網絡,可降低60%的運河依賴度。
美國的算盤未必如願。拉美左翼政權近年集體「向東看」,巴西、智利等主要經濟體將中國視為最大貿易夥伴,秘魯更將錢凱港定位為「太平洋門戶」。反觀美國「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計劃因投資不足陷入停滯,特朗普對拉美政策仍聚焦移民管控,難以扭轉影響力頹勢。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999年美國移交巴拿馬運河時,絕不會料到中國貨輪今日佔據20%通行量;而當李嘉誠1997年拿下運河港口時,也難預見資本撤退會觸發一場大國博弈。唯一確定的是:沒有國家利益托底的商業決策,終將在時代浪潮中失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