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德國變天了。
2025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結果出爐,和此前預測類似,左翼集體折戟,總理朔爾茨所屬的社民黨得票率僅為16%,創下戰後最差成績,綠黨得票率最低,只有11.6%。
得票率最高的兩個全是右翼政黨,第一個是前總理默克爾的基民盟基社盟聯合黨,以約28.5%至29%的得票率勝出,第二個是最近比較火的選擇黨,比上次大選翻倍,獲得約19.5%至20%的選票。
只可惜,雖然這兩個黨派同為右翼,但關係一般,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兩黨立場有巨大分歧,未必能走到一起。未來的德國總理將由基民盟基社盟的領袖默茨擔任。
在大選結束之後,默茨當即拋出自己內外政策。
黙茨表示,他將儘快和各政黨談判組建新一屆聯邦政府,預計2個月內完成。在對外戰略上,默茨毫不掩飾對特朗普的不滿,稱由於美國對烏克蘭的未來很「冷漠」,「德國必須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掌控自身命運的關鍵,就是漸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前不久,美俄繞過烏克蘭和歐洲私下談判,讓歐洲國家深感不安。他們在敦促美國不要把自己排除在談判桌外的同時,也在反思歐洲戰略自主問題。
默茨表示,他對美國不再抱任何幻想,歐洲必須隨時準備好應對特朗普不再履行《北大西洋公約》的協防承諾。歐洲人必須要憑藉自己的力量,捍衛歐洲。
其實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對德國的期待。
在特朗普1.0和拜登任期內,中方就通過多種方式提醒歐洲推行戰略自主,減少對美依賴,增強中歐關係。通過多邊主義合作,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加獨立的作用。
今年2月份的G20外長會議期間,王毅外長再次明確表示,烏克蘭戰局直接影響歐洲的安全,因此歐洲理應發揮更大作用。
那對華關係呢,默茨上台後,中德合作是「向上」還是「向下」?這個同樣值得關注。
今年1月,默茨在一場活動中,首次談到對華政策,他對德國企業發出強烈警告,稱「投資中國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決定」。默茨所在的聯盟黨競選綱領中也提到,希望繼續保持與中國的緊密經濟聯繫,但要減少關鍵領域的依賴,提高德國經濟的獨立性。
而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默茨主動找上王毅外長,稱聯盟黨高度重視對華關係,密切關注中國現代化進程,願同中方一道,保持兩國關係良好發展勢頭,推動德中合作取得更多成功。德國堅定支持自由貿易,支持德中、歐中深化合作,願為推動妥善解決歐中摩擦發揮建設性作用。
兩相一合計,大概可以推斷出,默茨正式上任後,德國的對華政策基本是,既要在經貿領域繼續合作,也要在關鍵領域進行競爭。這一點,從默克爾到朔爾茨,基本保持一致。
總的來說,和往屆政府相比,默茨能主動站出來對美國說「不」,要求擺脫美國依賴,已經算是一個較大進步了。希望他能基於本國利益,慎重發展中德關係,將「支持德中、歐中深化合作」這句話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