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不斷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成為關注焦點。除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道路、橋樑和港口外,中國還涉足文化和教育交流領域,其中漢語課程成為軟實力的重要工具。
通過推廣普通話教育,中國旨在為長期的民間交往奠定基礎,這樣有望培養良好的公眾印象以及經濟關係之外更緊密的外交關係。
兩國簽署的諒解備忘錄為在當地設立孔子學院和漢語中心鋪平了道路。這些舉措的目的是向大學生、教師甚至更廣泛的社區介紹漢語和中國文化,從而轉向將教育外交作為中國參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事務的基石。漢語作為選修課融入學術課程。課程不僅限於語言教學,還包括文化研討會、傳統藝術和中國節日慶祝活動,從而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一種整體方法。
莫爾茲比港的布圖卡學園就是此類課程覆蓋範圍廣泛的一個例子。該學校由中國協助建立,在國家課程之外面向中小學生提供漢語課程。在較小學齡引入漢語教育旨在培養與中國更深層次的文化聯繫,建立起熟悉感,這樣就可能會對巴布亞新幾內亞後代人的教育和職業選擇產生影響。
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和軍事機構也接納了漢語課程。隨着越來越多公務員和軍官參與漢語學習,他們與中國官員互動的能力以及理解交流中的文化細微差別的能力可以推動更有效的雙邊合作。
漢語課程也促進了學術和專業交流擴大。中國的獎學金項目對巴布亞新幾內亞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他們獲得了語言技能,在爭取中國留學機會方面更具競爭力。這些經歷催生了一批對中國擁有親身體驗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人,他們可能會影響巴布亞新幾內亞未來的政策決策和雙邊關係。在這些學生逐漸成為領導角色後,通過漢語課程建立的文化和教育聯繫可能會在塑造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外交政策方面發揮作用。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廣泛設立漢語中心並非不存在複雜性。雖然這些項目旨在建立與中國積極的文化關係,但有人擔心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影響——這從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其他大國爭奪影響力的舉措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國家認為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對其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利益構成挑戰。
巴布亞新幾內亞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充分利用漢語項目帶來的益處的同時,又能保持以「與所有國家為友」為基礎的平衡外交政策。漢語項目的成功取決於它們如何融入巴布亞新幾內亞更廣泛的教育和外交框架,確保語言和文化交流有助於該國的發展和戰略利益,同時又不損害其自主權。
如果管理得當,漢語項目可以幫助巴布亞新幾內亞實現國際夥伴關係多元化,使其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與中國接觸,同時從增加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受益。而巴布亞新幾內亞面臨的挑戰是,在利用機遇的同時應對與中國更緊密接觸所帶來的複雜地緣政治格局。
▲2021年2月21日,巴布亞新幾內亞首家孔子學院成立。(新華社)
本文由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10月28日發表,原題為《中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語言外交》,作者是伯納德·耶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