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換了新總理以來,澳大利亞對一些大國的外交戰略上有了不小的變化。不僅是跟某東方大國表現出了加深理解、改善關係的意願,比如2024年3月15日,澳大利亞決定在4月16日終止對風塔的反傾銷措施;而且還對傳統盟友美國說了「不」;
比如2023年12月,美國就跟澳大利亞說,紅海這地兒挺亂,你派艘軍艦去護航什麼的唄,澳大利亞說這個事兒我得考慮考慮,考慮過後說了,人我倒是能派幾個,但軍艦我不派。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不僅是美國的鐵杆盟友,而且還經常充當它的急先鋒、馬前卒、排頭兵、先遣隊,怎麼換了個總理之後,澳大利亞的態度就變了呢?觀眾老爺們大家好我是解密狗本期視頻解密狗就跟觀眾老爺們聊一聊關於澳大利亞的這些個小問題。長按點贊按鈕,咱們馬上發車!
澳大利亞領土面積挺大的,774.1萬平方公里能在世界排第六名,但是它的軍隊數量相比之下就很少了。根據它2016年發佈的國防白皮書來看,國防軍要擴充,但目標是到2025-2026財年的人數也不過6.24萬人。
當然澳大利亞是美國的鐵杆盟友,並且早在1951年就跟美國新西蘭簽訂過《澳新美安全條約》,所以澳大利亞在國防上投入的比例小一點也實屬正常,畢竟自古以來就有一句俗語,「打狗還得看主人」嘛!本來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個局面對澳大利亞來說挺好,畢竟不用在國防上過多着力就能日久承平,過上枯燥且乏味的日子。但自2022年以來,美國的一些做法和手段,逼得澳大利亞不得不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為啥呢?
2022年一開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確實大大地撒錢來着。截至2023年8月,美國給烏克蘭各種各樣的援助已經超過了662億美元,這是個啥水平呢?使得烏克蘭一躍成為二戰後接受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二戰以後,美國向整個歐洲才援助了差不多131億美元,妥妥的百億補貼水平。
當然70多年前的美元跟現在肯定不能相比,所以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奧漢隆就算了算,說那時候的131億美元,放到現在差不多能買1500億美元的東西,而烏克蘭一個國家在一年半之內就「耗費了整個馬歇爾計劃的將近一半」,屬實是「令人震驚」。但震驚歸震驚,美國並沒有親自下場。而且2月28日,美國還明確表態不會派兵。烏克蘭還則罷了,巴以衝突搞了這麼長時間,美國也沒有親自下場。那澳大利亞肯定就琢磨呀,要是有一天我被人打了,那美國下不下場呢?
願意下場是一方面,有沒有能力下場,誒這也是一方面,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呀!那在能力和意願方面,現在的美國到底肯為澳大利亞付出多少呢?這別說澳大利亞了,觀眾老爺們心裏都有數。所以澳大利亞的前外交部長加雷斯·埃文斯就說了,未來的澳大利亞或許不能依賴美國保障其安全。有的學者甚至還說,澳大利亞不應把自己和一個「不穩定且正在走向衰落的大國」過緊地綁在一起。
經濟上,澳大利亞也有這方面的擔憂,而且部分人擔憂的時間更早,還要追溯到特朗普當總統的時候。特朗普一上台就喊「美國優先」,要重新跟盟友分擔成本,然後就是退各種各樣的群。所以早在2019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名譽教授休·懷特就提醒來着,說親信美國……將會付出慘重代價。拜登上台以後雖然採取了不少鞏固盟友的關係,但對特朗普的部分政策依舊繼承。比如拜登在2022年8月份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就規定了,老百姓但凡買新能源汽車,那就給最高7500美元的補貼,但想要拿這個補貼,還得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就是,車必須得是在美國總裝下線,第二個就是電池中40%的關鍵物質必須來自美國或者跟美國簽了自貿協定的20國之一,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逐年上漲,到2027年會漲到80%。
這兩條對歐洲車企和為汽車服務的製造業就是致命打擊,拿不到7500美元的補貼,那車基本等於不用賣了,即便是自降身價,利潤率也會暴跌。但凡想賣車,就得去美國建廠,得保證這個車是在美國出廠的才能拿補貼,才能有競爭力,那有的企業為了掙錢,肯定就只考慮去美國投資了呀。跟據法國政府推算,《通脹削減法案》實施以後,法國能吸引到的投資至少100億歐元沒了,就業崗位還會少一萬個起步。法國還算好的,德國、日本、韓國這些汽車業養活幾乎半壁江山的老牌汽車強國更慘。所以這幾個國家都跳起來就差指着鼻子罵娘了,有的說要去WTO告一狀,有的發出了警告。
雖然說澳大利亞自2017年就不再生產汽車,所以這一條對澳大利亞基本沒啥大影響,但想打壓澳大利亞的經濟,實際上要比製造業相對更強的國家更容易,畢竟澳大利亞是個「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嘛!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2021年,澳大利亞出口商品按排名先後分,前五名分別是鐵礦石、煙煤、液化天然氣、非貨幣黃金、石油及提煉物,這五類資源的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64.8%。礦這玩意兒跟芯片不一樣,賣的國家多了去了,買別人的,不就不用買澳大利亞的啦?
所以正是因為澳大利亞自身比較弱小,製造業乏善可陳靠賣礦維持高福利,說白了就是國家安全上是害怕美國不拿自己當棵菜,經濟上又害怕美國太拿自己當棵菜了,所以才會對美國卡盟友脖子,吸盟友血的做法產生強烈的擔憂,有這種擔憂,那麼搞搞獨立自主,很顯然說得過去。所以近些年的澳大利亞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試圖打造「可再生能源超級大國」,希望能夠在清潔能源轉型方面做出點事兒,維持自己發達國家的地位。在清潔能源方面,誰是目前當仁不讓的龍頭老大啊?那觀眾老爺們心裏都有數。那澳大利亞跟人家在這方面的合作自然搞得是如火如荼。
根據2024年3月22日的報道,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主席就去天齊鋰業參觀交流來着,主席就說了,天齊鋰業在澳大利亞的工廠是全國第一座全自動化電池級氫氧化鋰工廠,足以證明兩國在經濟發展上的高度互補性。希望公司能多往澳大利亞投資。為啥要去澳大利亞投資呢?因為鋰這種在電池領域不可或缺的金屬,澳大利亞一家就能吃下全球53%的鋰供應量。
當然澳大利亞最終的目的肯定是想自己搞,總理就這麼說過,原話是「想確保我們利用我們擁有的鋰和鎳以及其他產品在這裡製造電池,這是保護我們國民經濟向前發展的願景的一部分。」一個國家想發展屬於自己的產業本就無可厚非,至少比握在美國手裡要強得多呀。要是真把這事兒辦成了,那得撬動多少錢創造多少工作崗位養活多少人吶!當然,美國方面的態度只是影響澳大利亞態度轉變的部分原因,目前澳大利亞執政黨工黨的執政理念,很顯然更為關鍵。
澳大利亞是兩黨輪流執政,自由黨特彆強調西方價值觀,認為這就是它的根兒,所以它一上台,那說的做的就是西方人那一套。但工黨就有一些區別,它雖然不反對西方價值觀很重要,但認為世界不是只有西方,東方的利益也是利益,不能輕易放棄,所以它在兼顧東西方利益方面,要比自由黨更務實。目前澳大利亞就是工黨執政,那對東方一些國家的態度自然就比較溫和呀。之前的自由黨比較跳,那就對它講講體量,給它上上對抗,讓它心裏慌慌,逼它嘴上裝裝,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給澳大利亞的大麥收反傾銷稅。
大麥和小麥雖然長得很像,但它倆並不一樣,咱們老百姓一般吃小麥,很少吃大麥。進口大麥的主要用途是當飼料啊、釀酒釀醋啊、工業上用啊什麼的。比如2018-2019年度,咱們消費了706.7萬噸大麥,工業上就佔了55.2%,當飼料的餵了42.5%,老百姓才吃了1.7%。解密狗的老家山西省就是大麥的大客戶之一,因為山西的酒和醋都是全國知名,釀酒釀醋那都少不了大麥,所以山西省各種各樣的釀造業加起來,一年就得用30萬噸大麥,這還不算喂牲口的。
現在的工黨上台以後,關係緩和了,於是就在2023年8月份取消了大麥的稅。讓它琢磨琢磨以後說壞話辦壞事得付出多大代價,自己願不願意承受。當然,與澳大利亞關係的轉圜,並不是澳大利亞就要親東方。本質上還是澳大利亞希望擺脫別的國家的影響,真真正正走自己的路。這跟咱們一以貫之的推動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其實也是比較吻合的。所以說目前的澳大利亞與咱們的利益共同點很多,其實真沒什麼大毛病。
當然啦,工黨雖然比較重視跟東方的關係,但工黨執政並不一定就能輕易把關係轉圜,聯盟黨依舊在野,很多事都可以反對甚至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且美國對澳大利亞的影響力非常大,完全可以左右兩黨的決策,澳大利亞靠美國靠了幾十年,習慣早就養成了,突然要獨立做一些決策,它也一樣會頭疼。所以即便是工黨執政的澳大利亞在目前表現出一些緩和的跡象,解密狗個人依舊不認為未來與澳大利亞的關係「duang」的一下就會好起來好到跟2017年前一樣,這一點觀眾老爺們應該也是贊同的。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因為看不到太光明的未來,就得排斥拒絕現在的緩和。澳大利亞離得很遠,從地緣上來講壓根兒就沒有矛盾。而且它各種資源都很豐富,與咱們這個製造業絕對大國相對強國是很好的互補關係。努力擴大合作範圍,增強貿易往來其實對雙方都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生意越做越大,它們其中的一些人與咱們的聯繫更加緊密,自然就不願意再說壞話再辦壞事兒了。不想說壞話辦壞事兒的聲音越來越多,那肯定是好事兒呀!咱們的和平之路、友誼之路越走越寬,不就意味着大洋彼岸的競爭之路、對抗之路越走越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