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 胡成中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林春霞
新質生產力成為今年兩會熱詞,不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位置出現,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下一步,隨着新質生產力布局的加快,對傳統產業特別是製造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那麼,傳統製造企業應如何加快轉型升級,積極融入新質生產力戰略格局中?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製造業的水平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傳統製造業藉助新質生產力要素進行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並要從加大技術幫扶力度、技工人才隊伍建設、技改扶持資金補貼等方面入手。
與此同時,胡成中分析指出,隨着勞動力資源的減少,國際競爭加劇,我國製造企業面臨較大的轉型升級挑戰。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薄、研發能力弱、管理不科學等問題較多。造成上述現象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的創業者缺少專業知識和技術背景,從事的行業技術門檻低,導致同質化競爭、盈利微薄。二是一些企業雖有盈利,然而在研發創新和設備升級方面投入不足,缺乏二次創業的動力以及長遠的戰略布局。三是部分地區產業聚集程度低,難以進行統一的城市規劃和行業布局,公共基礎建設滯後,客觀上導致中小企業很難留住需要的人才。四是一線工人以普工居多,缺乏技工、技師等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五是中小企業多為民營企業,融資相對困難。

圖片來源/新華社
針對傳統製造業所面臨的諸多現實難題,胡成中建議,應從六方面加以破解。
一要加大技術幫扶力度,充分利用好大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加大產、學、研的融合力度,鼓勵高校相關專業與企業「結對」,讓教師、研究生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讓科研供需更加精準匹配。
二要發揮各地、各行業商會和鄉賢聯誼會等組織機構平台在引進人才與技術方面的橋樑作用。利用商會、鄉賢聯誼會等社會組織活動能力、行業影響力強等特點,引導和鼓勵一些有技術專長的鄉賢人才回鄉發展,為當地企業創新貢獻技術力量。
三要適時、適度公開一些國有技術成果,為企業提供技術轉型升級的助力。特別要針對中小私營企業技術能力不足問題,除了涉及國家安全、產業機密外,國家可以考慮適時將一些非尖端但在全球仍有競爭力的國有科研成果、技術資料解密,無償或象徵性價格轉讓給中小型企業。
四要加強中小城市、小城鎮的軟硬環境建設。克服其低、散、小的產業布局,根據當地的產業門類,利用產業集聚效應,合理規劃生產、生活、交通樞紐等核心功能區的布局,重點改善和推進交通、教育、醫療、住房等基礎建設,同時加強法治建設,以此來吸引並留住人才。
五要加強技工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改革職業教育考試方式、推進技術工人技能評審、定期培訓等辦法來提升技術工人的技能和實操能力,為企業轉型升級奠定人力基礎。
六要加強對企業技改扶持資金補貼的管理和機制調整。對於申報各類技術創新的企業,除了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外,更應加大監管和資質審查力度,防止各種弄虛作假現象發生。對弄虛作假的行為採取一票否決,把有限資金真正劃撥給認真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