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趙貝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9名全國政協委員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科技、發展、融合、奮鬥成為現場熱詞。

集體採訪活動現場(新華社發)
少打遊戲,自然世界遠比虛擬世界好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創新沒有天選之人,無論考試成績好壞,都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素養。
「有很多家長問,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能成為大科學家。我對他們說,創新沒有天選之人,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有的很聰明,有的看上去笨笨的,但是他們都有三個共同的特質。」倪閩景說,這三個特質包括:很自主,有行動力;對某個領域特別有興趣,很專註,形成了超越常人的知識和能力特長;特別有韌性,能堅持。
倪閩景指出,無論考試成績好壞,都能培養這三個素養,這是教育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倪閩景認為,打一場籃球,練一次合唱,做做家務,參加科創比賽,都在塑造孩子多樣的大腦,增強心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都在為塑造創新人才增加可能性。
「手是人的第二大腦。我想對孩子們說,少打遊戲,多探究自然世界,遠比虛擬世界要好玩。」倪閩景現場還教大家做了一個小實驗,中指和食指交叉,然後摸自己的鼻子,就會感覺有兩個鼻子。
倪閩景說:「你肯定很好奇。問,為什麼?發現現象、產生問題就是科學的開始。所以,科學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萬物皆可研究。哪怕是農村地區,也充滿了科普的資源。每一塊泥土,每一朵鮮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們科學探索的好機會。」
「我想對家長們說,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光背唐詩,也要讀讀科普繪本,聽聽科學家的故事。女孩不要只玩洋娃娃,小的時候給她一些科學玩具,將來她成為居里夫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倪閩景說,「您的孩子把家裡的電器拆了,您要高興才對。因為這樣的孩子現在太難得了。」
促進國企民企共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九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林孝發表示,民營企業家一定要發揚「寧願睡地板,也要做市場」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
「愛拼才會贏。」林孝發分享了自己的奮鬥經歷,「我在35年前,從2萬元、2個人開始創業時,一直住在工廠宿舍。我認為企業家的艱苦奮鬥精神一定不能丟失。」
林孝發介紹,九牧從普通廠房再到全球首創綠色燈塔工廠,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專註創新,創造了上萬個發明專利,讓中國產品走向全球。目前,福建九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民企,七成以上的科技成果由民企創造,一大批民營企業、國潮品牌崛起並走向世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黃金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進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大家所熟知的C919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神舟家族、復興號高鐵等國之重器,彰顯了央企的實力與擔當。
盧進說:「我曾經到湖南的一家企業去參觀,這家企業每6分鐘就能生產出一台挖掘機,每7分半鐘就能生產出一台高空作業機,我現場參觀了以後,感到十分震撼。我們要為優秀的民營企業喝彩點贊!要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國企、民企共同發展。責任和信心比黃金還珍貴,讓我們一起攜手,專註創新發展,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好、行穩致遠。」
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在於為機器立「心」
互聯網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網友如何提升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周源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互聯網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沒有人會被快速發展的科技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時代共同進步。
周源介紹,今天這個世界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創新不斷,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掌握快速學習、適應新技術變化的能力,而互聯網在新型勞動者進行專業學習和知識分享方面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周源說,此前,他關注到網上一個話題的回答,其中看到了「夸父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講述發射太陽探測衛星這個重大成果背後的故事,還有北斗天網項目的科學家在其中親自作答,讓人很有獲得感。
周源表示,互聯網拆除了知識的圍欄,打破了流動壁壘,讓人們可以接受專業科普,共享數據紅利。今天,無數人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彙集在一起,聚沙成塔,互聯網就成了永不落幕的課堂,互聯網的創新性和分享性賦能了新型勞動者。周源認為,互聯網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沒有人會被快速發展的科技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時代共同進步。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介紹,要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在於為機器立「心」。
「今年1月底,我們在北京展出了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人的小女孩『通通』,將來『通通』可以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這一代人的養老問題,『通通』可以給我們端茶倒水、收拾房間,能夠提供有溫度的陪伴等等。因此我們說通用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朱松純表示,要贏得通用人工智能這一場事關「國之大者」的科技競爭,關鍵還在人才。
「一個村富了不算富,抱團共富才更有奔頭。」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說,產業興旺,吸引着更多的歸雁人才返鄉施展才華。王傳喜還向現場內外的人發出邀請,「希望大家到全國各地千千萬萬的美麗鄉村走一走,看一看。」
融合發展提供黃金機遇
「我出生在香港,1978年、1979年的時候,我和家人回內地探親,發現從深圳到東莞的時間要一個晚上以上,所以我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自己在商場當售貨員賺的幾千元錢,買了一輛二手的士。」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國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譚錦球在接受採訪時回憶,在深圳當司機那時候自己才20歲,看見公路兩旁餐廳很小,便開了餐廳,把香港的美食帶到了內地。他後來根據市場需要,又開了農場、商場、工廠等,一直做了30多年。
「我這個曾經的香港青年,沒有錯過內地的發展大舞台,新時代國家的發展,再一次給香港的青年提供了成就理想的黃金機遇,我希望大家能夠緊緊抓住。」譚錦球還分享了另外一個香港青年的真實故事:一個從美國留學回香港的理工科畢業生,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加上政府給香港青年提供了多項鼓勵政策。於是他決定在東莞開辦一個集旅遊、教育為一體的新型農場。
譚錦球說:「最初他父母還擔心沒前途,如今,他已創業成功,開拓了綠色的農產品市場,很有收穫。」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市政署副主席柯嵐介紹,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日漸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極之一,活力十足。現在通關更順了,人心更近了,工作也更有幹勁了。
柯嵐說,檢驗檢疫的合作表面上看是技術合作,背後其實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制度融合和規則銜接發展的一個縮影。這種制度融合的力度折射的是民生的溫度,匯聚的是大灣區的高度,記載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速度。
全國政協委員、台盟遼寧省委會主委蔡睿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因為工作的原因,他結識了很多來自台灣、在祖國大陸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他們在祖國大陸安居樂業。
蔡睿介紹,2021年,來自台灣的混凝土領域專家梁洲輔教授在南寧買了房,成為廣西第一位用住房公積金購房的台灣同胞。梁教授說,「祖國大陸給了我更廣闊的舞台,讓我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還有徐啟翔和柯東月兩位台灣老鄉,一起在瀋陽創建自己的兒童診所,在創業過程中,他們發現在這裡沒有什麼創新的事情是不可以推動的。柯東月說,「在這裡只要有想法,就有機會實現。」
蔡睿表示,我們正處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充滿了無數的機遇和可能,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兩岸青年是主力軍,是晴雨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