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製造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工業綜合實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是過去三十多年來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
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發達國家都要依賴於中國的供應鏈支持。
然而,近年來,隨着中美關係持續惡化,利益分歧緊張升級。美國便開始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
但是,美國自己本身的製造業早已嚴重空心化,想徹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除了得先讓製造業迴流以重振工業體系之外,還要從外部找到一個能夠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放眼全球,印度或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近年來,印度逐漸成為了西方投資者的新寵,原因就在於,印度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首先,印度的人口規模超越了中國。其次,印度的人口結構比中國更年輕。
最重要的是,印度製造業還處在初級階段,可塑性強,容易被控制,且暫時不會給美國構成競爭挑戰,適合培養成一個專門服務於西方體系的中低端製造業基地。
此外,印度人身上有一股闖勁,深得西方賞識。
從前任總理辛格提出的「忘記上海、記住孟買」,再到現任領導人莫迪對標中國提出的「印度製造」戰略。
印度這個國家,無時無刻不在展露出自己想要超越中國的決心。然而,美國媒體近日發佈的一篇文章,卻狠狠潑了印度一盆冷水。
文章歸納了幾個原因,解釋印度為什麼無法複製中國的成功。
中印兩國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
首先,中國是一個早期靠承接產業轉移富起來的國家。中國的成功,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口紅利,得益於領導層的高瞻遠矚。
回顧幾十年前的中國,再對比現在的印度,我們發現,兩者的相同之處就在於,都處在人口結構年輕化、社會撫養比相對較低的這麼一個發展階段。
但只是具備了這樣的優勢,還不能算趕上了人口紅利,因為只有在大部分人有工作、有產出的前提下,人口優勢才能變現為人口紅利。
反之,人口大爆發,卻拿不出相應的工作崗位去吸納適齡人口,就只會徒增貧困、飢餓、衛生和污染等社會問題。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數據顯示,近年來,印度的失業率,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所提升。
大學生的失業率接近20%,幾乎是一畢業就失業。
同時,有接近一半的適齡人口受制於傳統的家庭責任,沒辦法出去工作。這一部分人,指的就是女性。
在印度,女性的經濟貢獻只有18%。這在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是不可想像的。
但在印度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印度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足中國的百分之十。
勞動力得不到解放,擁有再多的人口都是白搭。之所以會造成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
印度政府一直以來都不怎麼重視最能吸納勞動力的製造業,反倒更傾向於在軟件和IT服務方面投注更多的預算,畢竟這些產業對基礎設施要求不高。
而所謂的「印度製造」,只是莫迪最近幾年才突發奇想,提出來的戰略罷了。
政策的滯後性,致使印度錯過了上世紀承接西方產業轉移的末班車,製造業一直發展不起來。久而久之,製造業市場逐漸被外國產品所佔領。
例如在智能手機領域,印度市面上有九成以上的智能手機是外國品牌,主要是中國品牌,像小米、vivo、OPPO這些。
在家用電器方面,外國品牌也佔據了80%的份額。
反觀中國,對製造業的重視那是全方位的,不僅在高端領域衝刺,也不忘根植低端領域保基固底。
此前,西方學界盛傳,稱中國經濟會在几几年崩潰事實上,真正應該擔心經濟崩潰的。
是那些僅掌握一兩項核心技術而忽略了製造業整體性的西方發達國家。
不僅是美國,整個西方陣營的製造業都呈現出嚴重的空心化問題。即基礎的生產門類全不在國內,經濟發展只靠技術壟斷和金融收割。
而這些技術一旦被外界破解並公開化,他們就會失去戰略優勢,金融暴雷,徹底跌落神壇。
中國則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中國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依然重視着傳統的各行各業,並不會因為低技術產品賺錢少就徹底砍掉它。
舉個例子,全球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服裝和一半以上的水泥是中國生產的,鋼鐵更是佔到全球總產量的53.9%。
中國主導着幾乎所有基礎門類,因此沒必要像西方那樣靠壟斷高新技術來收割世界財富。
此外,中國這種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上的做法,也有助於提高自身的經濟抗風險能力。
並且,與印度製造業當前這種供應鏈在外的「來料加工」模式不同,中國控制着一個產品從無到有的全部過程。
以紡織輕工業為例,且不說在生產環節,中國有全套的模具按鈕和拉鏈以及面料可供選取,輕鬆拿捏所有類型的紡織品。
就連最基礎的原料,無論是棉花、羊毛、麻料,還是化學纖維,中國都能在自己的版圖上找到對應的優質產區,解決了上游的供應問題。
雖然說,印度早在英殖民時期,就已經是種植業大國。且印度的棉花產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二。但別忘了,位居第一的是中國。
比起印度,中國更注重精耕細作。生產出同等重量的棉花,中國僅需要用到印度四分之一的種植土地。
因此,中國的紡織品,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優勢。至於中國是怎麼做到的,西方媒體或許會說,是使用奴工,進行「強制勞動」。
但實際上,中國的棉農們,早就用上了最先進的棉花收割拖拉機和灌溉技術,以確保生產出來的襯衫品質一流。
相反是印度,許多地方還停留在純手工階段。印度農工拿着比最低標準還要低的薪酬,在烈日烘烤和嚴重污染的環境下採摘棉花。
誰才是真正不講人道且更應該被譴責的國家,答案想必不言而喻。
挑戰中國,對印度來說難度太大
其次,中國擁有絕對的產業優勢,對印度來說挑戰難度實在太大了。目前,中國的製造業規模是印度的十倍不止。
全球任何國家所需要的任何商品,除了涉及到敏感技術的之外,中國都有辦法把它給造出來,還能將成本壓得很低。
並且,只要市場需求足夠大,訂單足夠多,產品的性價比也可以抬得很高。
跟中國比起來,印度壓根不是一個量級,以2022年為例,中國的製造業產值約為五萬億美元。
而同時期印度卻僅有0.39萬億美元,在全球製造業中所佔據的份額不足百分之三。
按兩國當前的速度增長下去,印度製造業至少需要六到七年的時間,才能追上中國的十分之一。
這還沒把瓶頸問題考慮進去,這主要是因為,印度製造業是一個從低級到初級的過程。
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就難免會遇到瓶頸。這時,若轉型不成功,或轉型困難大,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導致其增速放緩。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工資水平和土地租金都提上來了,但沒有相應的產業作為依託。
在以前,低廉的成本,是他們承接低端產業的唯一優勢,可現在,他們連這唯一的優勢也沒有了。
於是乎,產業紛紛轉移出去,國家經濟陷入停滯。這正是印度將來所要面對的問題。
當年,中國面對這一問題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產業轉型。
從2010年之後,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比以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嘗試推出過很多高附加值的產品,例如5G和新能源汽車等等。
反觀印度這邊,產業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缺乏。印度雖然人口紅利大,但真正稱得上是人才的高級技工,卻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這使得印度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難以掌握核心技術,只能繼續讓低端的紡織業和服裝加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結語:
總的來說,受制於如上種種原因,印度一直無法復刻中國的成功。
最好的證明就是,莫迪「印度製造」的口號雖然喊了十年,但製造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卻幾乎停滯不前。
而所謂的彎道超越,大概率也只是一張畫好的大餅。
參考資料:
[1] 中國智能手機品牌迅速佔領印度市場[N]. 胡曉明.經濟參考報,2017
[2] 通過印度中國工業園重新認識印度[N]. 劉國民.中國貿易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