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湖南久森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欣平。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雪驊 朱麗萍 長沙報道
繼「有色金屬之鄉」名聲在外之後,近年來郴州又以「電池之都」享譽省內外。目前郴州的鋰電產業發展如何?還需要解決哪些難題?紅網記者專訪了省人大代表、湖南久森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欣平,以期從產業領域和企業角度進行相關解讀。
目前,郴州市已探明與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礦產資源近10種,在臨武縣、桂陽縣、宜章縣等地的花崗岩、螢石尾礦中均發現了含鋰礦產資源。初步測算氧化鋰儲量超過500萬噸。數據顯示,2023年郴州市鋰電新能源產業新簽約項目69個,全市電池產業已開工在建(含續建)項目82個,已完成投資數百億元。
但在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發現需要解決一些困難。湯欣平表示,主要是政策支持不夠、礦權審批不快、要素保障不足等。
「我省目前尚未出台支持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建立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省級推進機制」,湯欣平說,在鋰電新能源產業招商、項目建設、企業發展中缺少政策優勢,「郴州發展鋰電產業具有的綜合優勢未能有效釋放」。
湯欣平認為,目前涉鋰探礦權投放速度跟不上企業建設生產進度,現有礦權在開採規模、變更礦種、變更開採方式審批進度上未達預期。此外,在土地和用電用氣方面的要素保障不足,一些礦山公路過窄,交通運輸能力受限,科技創新水平有限,「郴州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台及鋰電產業高端人才稀缺,鋰電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力量薄弱」。
為推進郴州鋰電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湯欣平建議省政府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在資源供給、財稅支持、要素保障、基礎配套、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
同時,他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在找礦、礦權整合以及交通運輸、用地、用電方面推出舉措,並支持「郴州鋰電新能源企業聯合省內部分高校創建企業技術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新材料中試基地等創新研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