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記者 劉元迪 臨沂報道
1月23日,臨沂市工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新聞發佈會召開,介紹臨沂市工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籌備的基本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大眾網記者從現場獲悉,臨沂市作為全省首批產改試點市,堅持把產改工作作為強根基、增動能的重要抓手,以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賦能先進工業強市戰略實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堅持政治引領,築牢信念把方向。立足沂蒙紅色資源,引導產業工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一是強化理論武裝。在各行業各領域深入開展「學理論、悟思想、見行動、創一流」活動,組織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等主題教育,覆蓋職工110萬人次。二是強化紅色教育。依託18處沂蒙黨性教育基地、58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定期組織職工開展現場教學。投資4.46億元建成市工人文化宮,高標準打造紅色工運史展覽館,被全總命名為第一批全國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是強化示範帶動。持續深入開展沂蒙勞模宣講,編纂發佈《沂蒙勞模大典》,引導產業工人學習先進、爭當勞模。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促發展。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激勵產業工人在一線建功立業。一是狠抓比武競賽。市級成立勞動競賽委員會,每年開展100個重點項目、80餘個工種技能競賽,對在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的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臨沂市建築工人柏建喜在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砌築工第1名,是山東省首個該項賽事個人冠軍。二是狠抓創新創效。臨沂市政府出台《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辦法》,列支300萬元專項資金,每年評選60項職工創新成果並給予重獎,全市縣級以上全員創新企業達120多家,各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500餘家。三是狠抓技能提升。制定《關於加強全市工匠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依託職業院校、企業等成立工匠學院,成立沂蒙工匠學院2家,深化「引企駐校、引校入企、校企一體」合作模式,擴大「金藍領」「名師高徒」等高技能人才培訓規模,推動產業工人由「工」到「匠」轉變,培育魯班首席技師1名,齊魯(大)工匠19名、各類工匠1154名、技能人才86.9萬人。
堅持職工至上,多措並舉強服務。牢牢把握以職工為中心的導向,為產業工人提供全方位服務。一是建強組織陣地。新建7個市級產業工會,156個鎮街全部成立總工會,最大限度把各行業、各工種產業工人組織到工會中來,橋樑紐帶作用進一步深化,全省工會基層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臨沂市召開。二是提升地位待遇。推動發展黨員、「兩代表一委員」向產業工人傾斜,擴大技術工人享受同等待遇路徑,推動形成技術通道、管理通道縱向晉陞和橫向培養的職業發展體系,市政集團「Y型晉陞通道」經驗在全省推廣。三是強化權益保障。完善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常態化開展送溫暖活動,構建「五平台、四機制」法律援助服務體系,走訪慰問職工10萬餘人次,提供法律援助4000餘件,產業工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堅持高位推動,健全機制聚合力。堅持黨建帶工建、促產改,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全過程、各環節。一是強化領導、頂格推進。臨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產改工作,將產改工作列入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作為黨委政府督查內容,形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二是部門聯動、齊抓共管。成立36家市直部門組成的市級產改聯席會議,建立信息通報、研究會商機制,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文件30餘個,搭建起產改「四梁八柱」。三是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堅持「一地一特色,一企一品牌」,選取37家單位開展試點,實現縣區、產業、行業全覆蓋,5項產改經驗獲全省推廣,羅庄區、天元集團產改經驗被全總領導批示肯定、城投集團產改經驗在全總產改簡報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