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必答題。
1月18日,武漢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連續第三年被《政府工作報告》列入新一年重點工作,並且再次成為首要任務。
武漢是科教重鎮,在推動科教人才優勢加快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釐清:創新的主體是誰?高校與企業應具備怎樣的關係?
在與企業界、學界的代表委員交流中,幾乎都傳達出一個共同的理念,即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
這聽起來並不是高深的道理。但要把這個理念貫穿到決策的方方面面,是武漢能否走出一條成功創新之路的關鍵。
01
武漢科創實力再進位
2022年4月,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獲批建設。
這是國家送給武漢的一個「大禮包」。自此,不少重大的國家級科創資源,屢屢落戶武漢。
比如,國家實驗室與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聚力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任務,是原始創新策源地,也是國之重器。
2022年,武漢實現國家實驗室 「零」的突破。2023年,國家實驗室總部基地啟動建設,邁出入軌運行重要一步。
2022年,科技部正式開啟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一年來,武漢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和新建。這一數量還將不斷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要優化重組和新建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
值得強調的是,武漢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不僅由以前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而來,而且還在不斷新建。
再如大科學裝置。眾所周知,大科學裝置投資高,回報周期長。但在過去一年,武漢推進了6個大科學裝置建設,並進一步提出2024年推進神農設施、武漢光源等8個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預研預製。
▲2023年,由華中科技大學牽頭,位於光谷的大科學裝置「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根據《自然》雜誌《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武漢首次進位全球第10、全國第5。
眾多的資源傾斜背後,是武漢肩負的重要使命和期待。
國家科技力量的頂層規劃,是「3+n」的格局。「3」指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n」指n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目前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包括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粵港澳、西安。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成渝地區、武漢等。
武漢是目前中部地區唯一一個獲批的科技創新中心。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趙凱總結: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特大型城市,從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市場容量、產業基礎、人才優勢等諸多指標來看都是如此。
他認為,武漢是最有希望在中部實現科創崛起的城市。
02
「要圍繞產業做創新」
實現科創崛起具體的路徑,兩個代表性地方常被提起——深圳和硅谷。
不少學者提出武漢借鑒硅谷模式。硅谷模式的精髓是,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為中心,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或商品,形成高技術綜合體。
武漢擁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0萬在校大學生,是全國智力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高校里的科研成果如何轉化為生產力和商品,就成了關鍵問題。
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徐高原對記者說,對於企業和需求方來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往往偏重於基礎研究,可轉化性和技術成熟度不高。
深圳模式從一開始就走了完全不一樣的路。改革開放之初,深圳幾乎沒什麼高校。但一大批科技型民營企業依然冒了出來。企業是深圳創新的主體。
企業界的代筆委員們對此深有感觸。
「要圍繞產業做創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市工商聯副主席、華礪智行創始人邱志軍說。
邱志軍在朋友圈引述了一篇講述深圳模式的文章。其稱:
「深圳是中國第一個把創新從純科研的活動轉變成為經濟活動的城市,這使得創新投入產出的效率出現了極大的改善。在科研主導的創新模式中,技術實現被當成終極目的,大牌的專家、高級的技術、昂貴的裝備變成了創新的標配。當創新回歸經濟活動層面之後,人們對技術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該文章還指出,創新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活動。
但這並不意味着要將高校與創新活動割裂開來,也絕不可能。事實上,無論是科前生物還是華礪智行,都與武漢高校保持着緊密的合作關係。
科前生物是華中農業大學參股企業,由華中農大與陳煥春院士等自然人共同出資設立。202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敲鐘上市。
徐高原介紹,科前公司與華中農大合作的豬偽狂犬病疫苗、豬流行性腹瀉變異毒株疫苗,成為公司的兩大拳頭產品,市佔率在全國排名第一。
邱志軍創辦的華礪智行,也與武漢理工大學在共同技術攻關。
▲華礪智行自主研發的智能車載終端系統。
在堅持企業是創新主體的理念上,一方面,如何激發企業自身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如何有效發揮科教優勢?
03
重視成果轉化需求方
從數據看,武漢市科技型企業數量取得了顯著進步。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武漢市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增至27家,居副省級城市第1。
類似華礪智行這樣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武漢市已突破300家。
談科技成果轉化時,高校、科研院所往往最受關注,而忽視了成果轉化的需求方——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
「成果轉化更多需要民營企業或者中小企業。因為大型國有企業有很完整的一套體系,包括研發,可能很少需要從外面引進成果。而民營企業一般創新能力不夠,企業規模也小很多,需要從外面引進創新成果。」徐高原說。
針對民營經濟發展,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實推進中小企業培育「七萬工程」,着力破除政府採購、招標投標、項目建設等方面的隱性壁壘,支持拓寬民營企業創新產品的應用場景,并力爭「四上」單位達1.85萬家、經營主體超225萬戶。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為企業提供寬鬆、優越的發展環境,是激活創新的應有之義和關鍵任務。
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需要發揮應有作用。
徐高原在提案中建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拓展現有技術平台的服務鏈條,從服務基礎研究向服務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延伸,切實解決行業問題。
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給區域創新帶來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優勢,或許就是人才優勢。
「在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一塊,誰掌握人才,誰掌握技術,誰就掌握了核心,這一塊應該是我們的。」趙凱說,「當下空間距離也許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阻礙,但武大、華科大是搬不走的。」
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留住這些人才?
徐高原認為,近年來,武漢高層次人才數量不斷增加, 人才隊伍質量顯著提升,但創新型、複合型人才仍然十分匱乏,特別是缺少一批既懂專業、又懂市場的創新型企業家,應大力培養交叉型、複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而留住人才,「最主要的還是產業。如果高端產業發展不起來,低端產業待遇也上不來,人才施展的空間有限。如果我們處於產業鏈的高端,對高薪人才有更大吸引力,我相信大家願意留下來。」
九派新聞記者柴歸
【來源:九派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