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報 記者 王小敏 黨驍 文/圖
從家裡出發步行15分鐘,能滿足群眾怎樣的生活需求?
如今在渭南城區,購物、養老、餐飲、休閑……生活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就能輕鬆搞定。
創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2021年,我市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群眾缺什麼、盼什麼,再明確補什麼、補多少、怎麼補,做到「因地制宜、一圈一策」。
為進一步摸清群眾的需求及業態短板,市商務局組織工作人員深入社區,通過實地調研、發放調查問卷、徵求意見建議等方式,以滿足群眾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創新發展商超惠民進社區系列活動,整合提升便利店、餐飲店、農貿市場的硬件設施和管理服務水平,布設「一老一小」服務機構,形成多業態集聚的社區商圈。
經過兩年多的統籌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渭南樣板」正在逐漸形成。目前我市打造了便民生活圈20個,其中臨渭區13個,華州區4個,渭南高新區3個。據統計,這20個商圈帶動就業5000餘人,拉動社會投資額8.1億元,可輻射16平方公里,生活圈內居民有26萬餘人,居民滿意度達90%以上。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一些便民生活圈,探訪「圈內」居民的幸福生活。
時間:1月11日
地點:臨渭區宏帆廣場銀齡金街
「一籠小籠包,兩碗玉米糝,不用自己做就能輕鬆解決早餐,省時又省力。」7時15分,爸媽味道粥餐廳里的客人來來往往,家住臨渭區宏帆小區的張俠俠兩口子是這裡的常客,當天的早餐她花了9元。
該餐廳主管張亞麗說,餐廳不僅供應早點,還供應午餐和晚餐。來店裡吃飯的客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
爸媽味道粥餐廳的旁邊是一家中藥理療店——艾喜堂。10時25分,同樣是宏帆小區居民的宋亞利來到這裡理療。她患有風濕病,辦了一個中藥理療套餐。宋亞利感慨小區附近的配套服務齊全:「一出家門步行就到了商場、超市、餐廳,在這裡生活很舒心。」
記者在東秀星適老產品體驗中心看到有租售護理床、輪椅、拐杖等用品。
市商務局商貿流通業發展科科長張怡告訴記者,宏帆廣場周邊人流量集中、新建廣場多。市、區商務局藉助這一優勢,指導商場建設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步行街和商戶的硬件設施,圍繞老年人吃、穿、住、用、養等打造了一體化的「銀齡金街」。同時還引進了托育教培機構、康養體驗館等,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品質生活需求。
時間:1月12日
地點:臨渭區盛世華府小區
14時許,臨渭區盛世華府小區儼然成了一個小型市場,年貨物品預售、磨菜刀、沖洗地墊、義診等展位前擠滿了居民,好不熱鬧。
當日是我市「試點商圈聯動 便利美好生活」便民生活節系列活動「入社區送便利」的第2場。市商務局聯合渭南市大數據有限公司、杜橋街道辦事處開展此活動。

社區服務攤點向群眾提供磨刀服務
活動現場,渭南市大數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給居民推廣「渭來生活圈」小程序。居民張爽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進入「渭來生活圈」小程序,電影票、話費充值、燃氣交費、水電交費等一應俱全。張爽最感興趣的是日常用品零售,她下單了兩箱牛奶,第二天16時左右就可以在小區自提點自提。「這個小程序買東西真方便,物品價格也優惠,再不用專門跑到超市買牛奶了。」張爽說。
居民張家軍樂呵呵地說:「我不出小區,就量了血壓,看了牙,預約了檢查眼睛的時間,磨刀師傅還幫忙磨了兩把菜刀。這個活動真好!」
張怡告訴記者:「我們積極與醫院、商戶、金融機構對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基層傾斜、往小區布局,打通便民利民的『最後一公里』,讓群眾的幸福生活實現『零距離』。」
時間:1月13日
地點:渭南高新區新二路社區
渭南高新區高新華府小區門口張貼了一張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導視圖。圖上詳細標記有:家門口的學校、離家最近的菜市場、飯後散步的公園、轉角可見的商場……小區居民張博說,這張小小的導視圖連接起了居民的「大幸福」。
距離高新華府小區300米處有一家軍民服務社,位於新二路社區便民生活圈,覆蓋周邊6個小區。當日8時,軍民服務社裡人來人往,超市內新鮮蔬菜、水果、肉類和百貨用品齊全,滿足了周邊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購物的需求。
據了解,近兩年來,我市先後爭取省級專項資金1000萬元,完成對便民生活圈內餐飲店、生鮮超市、連鎖便利店和步行街等多種商業業態載體的升級改造,完善了老舊小區商業網點23個,配置標準化再生資源回收網點9個,新增一站式「小修小補」點位3個。投資3500餘萬元,完成了鼎盛生鮮集市等5個市場的標準化改造。
目前,我市便民生活圈基礎類業態已實現全覆蓋,能夠滿足圈內居民日常生活採買等基礎購物需求。生活圈內連鎖店占商業網點數量比例均能達到30%以上。下一步,市商務局將對建設較好的便民生活圈進行複製推廣,鼓勵引導連鎖經營企業優先入駐業態不完善的老舊小區,歸攏合併修鞋、配鑰匙、修傘、縫紉等個體工商戶,將「小修小補」點位納入建設範圍,不斷滿足群眾品質便捷的消費需求,切實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