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製意義到底是啥
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這段時間,清理編外人員浪潮如火如荼。最典型的例子當屬湖南省,就在這幾天,湖南多地公布了清退編外人員的成效,成果斐然。
在新聞報道中,我們能看到很多令人振奮的數據。比如,常態市某縣經過2個月的清理規範,共清退編外人員163人,每年結餘地方財政資金200萬元以上;永州某縣截至9月20日,共有1038名被清退編外人員實現了再就業;湘潭市某縣衛健、教育系統各清退500人。
眾所周知,全國有1323個縣。
如果每個縣的衛健、教育系統都能清退這麼多人,那全國縣級衛健、教育系統就能清退上百萬人。
如果把清退範圍上升到市、區,再擴大到其他系統,那將有上千萬人被清退,每年可以節省的數字將會是一筆天文數字,這些錢完全可以用於保障民生和經濟發展當中。
事實上,編外人員的清退工作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支持。編外人員作為一種特殊的用人形式,起初是為了解決公共事業領域人力不足的問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制度性的弊端。
許多地區存在大量編外人員,存在養閑人情況。又有許多地區把編外人員作為安置就業的手段,進行大量招募,造成資源的浪費。
同時,還有不少有正式編製的體制內員工開始「躺平」,不工作,轉而僱傭編外人員來工作。
這裡,不是說編外人員沒有用,但我們不能捨本逐末。
通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可以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核心業務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此舉也是對工作制度的規範化和完善。
當然,對於被清理的編外人員而言,這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情。一些編外人員表示,他們為單位做出貢獻,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清理編外人員無疑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甚至波及到了他們的生活和家庭。此外,還有一些人擔心清理編外人員會給運營帶來一定不穩定因素,影響正常的工作秩序。
畢竟對編外人員本身而言,被清退後他們就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來源,很多人大半輩子都在體制內工作,現在「重新就業」,一時間很難適應,如果全國都開始推動編外人員清退工作,上千萬人一起湧入就業市場,無疑會造成巨大壓力,尤其是當下經濟形勢並不好。
但是,不清退已然不行!
因為地方財政要扛不住了。
所以,對於這些爭議,關鍵是要做好清退人員的保障工作,不能「一刀切」將人從體制內推向社會。
這裡提幾個建議:第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根據個人需求並結合個人實際情況推薦一些比較匹配的工作崗位給被清退的編外人員;第二,要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比如,湖南某縣,就為681名被清退的編外人員免費提供中式烹調師、營養配餐員、按摩保健師等公眾培訓;第三,要加大創業支持,給予技術、費用、渠道支持;第四,要向發達地區輸出勞務,組織被清退人員到經濟發達省份打工。
地方財政高度緊張,養不起8000多萬人員是客觀事實,但是, 也有很多人表示,體制內人員清退,不應該以是否有「編製」來進行區分。
編製,到底是什麼?是工作能力的證明,而不是躺平的護身符。
所以,體制內人員清退,應該以工作能力、工作業績、工作意願來進行區分,將那些躺平者、不願意為人民服務者,清退出隊伍。
感謝閱讀!
請點點關注和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