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對比分析了中印在打擊分裂主義以及應對外交輿論環境上的做法,忽然感到我們的一些做法與印度相比,似乎有一些過於柔軟和仁慈了。分裂主義不管是對哪個國家,都是國家安全的最大隱患之一。
中國面臨「台獨」分裂問題,印度面臨的分裂主義問題當然一點也不比中國輕。據統計,印度目前一共有100多個民族和1952種語言。曾經分屬南亞次大陸的近600個土邦,即使在1947年完成獨立分治之後,印度國內依然大小林立着20多個獨立邦,700多個政黨。
其中緊鄰巴基斯坦北部的旁遮普邦就一直盛行錫克教分裂主義。旁遮普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錫克教,錫克教作為印度第四大宗教,全境大約有2400萬教徒,此外還有300萬教徒遍布全球各地。其中加拿大以77萬教徒的數量成為除印度之外錫克教的第二大聚集地。現在旁遮普語居然成了加拿大國會第三大語言,特魯多的內閣當中就有四名部長是錫克教徒。
但我們看看印度是怎麼做的。
首先先下手為強,對為首的錫克教分裂主義者在全球進行追殺。不僅在今年6月18日,一名錫克教首領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薩里縣一處錫克教文化中心外遭槍殺,5月份「卡利斯坦突擊隊」首領在巴基斯坦的拉哈爾市被槍殺了,到了6月份「卡利斯坦解放軍」首領也在英國伯明翰一家醫院裏面疑似中毒去世了。海外錫克教徒社區,這些暗殺行動都是印度人主導的。印度對分裂主義者的清除是毫不手軟。
其次針鋒相對,強硬應對加拿大的施壓。9月18日,加拿大特魯多公開指認印度特工涉嫌參與了6月中旬對加拿大公民的謀殺,敦促印方配合調查。加拿大外交部還宣布驅逐一名印度外交官,而印度政府毫不示軟,以牙還牙,同樣驅逐了一名加拿大外交官。接着印度外交部還發表聲明,警告印度公民和留學生在加拿大保持高度警惕,暫停了加拿大的簽證服務,並要求加方駐印外交使團減員。弄得加拿大方面不敢繼續升級外交衝突。
三是變被動為主動。努力打贏認知戰。現在在認知戰方面,當輿論界也成了戰場的時候,真相往往已經不是主要的焦點了。吸引人們的視線,左右人們的思維,牽引人們的認知方向,反而成了認知戰的焦點。當真相已經明白的時候,這一切認知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這一點上,印度人對西方認知戰的認識可能比我們掌握得更加清楚。加拿大錫克教公民被謀殺,印方在外交上實際上是十分被動的,但印度方面並沒有疲於應付,而是在被動當中爭取了主動。儘管加拿大確信錫克教徒在加拿大遇刺事件與印度政府有關,但印度政府堅決否認,反而稱加方的說法荒謬。沒有事實依據是別有用心。不但如此,一名印度前外交官9月26日還在印度電視台公開指稱,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之所以沒有參加在新德里舉行的G20晚宴,是因為他吸食了過量的可卡因無法出席。
你看這個手法是多麼的厲害。真假不重要,誰能搞清它的真假呢。一下子把媒體受眾的注意力成功地轉向了特魯多的私生活。加之後來的向納粹致敬這件事,兩下子讓特魯多陷入了巨大的風波當中。轉移注意力,把水攪渾,讓對方疲於應付。
印度的一系列輿論認知戰操作方法,還真值得中國好好參考。當然這裡說,有些印度的操作方法值得中國參考,不是說印度的這些流氓對流氓的方法,中國拿過來就能用。畢竟中印的國情不一樣,所處的國際環境不一樣,面臨的主要對手也不一樣。
但是,印度人這些「以我為主,以牙還牙,以攻為守」的計謀與策略,倒也不失為對付西方人的有效招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