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是「印度」還是「巴拉特」?

2023年09月24日07:13:07 國際 1165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更改國名的事情可謂是沸沸揚揚。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印度方出席時使用的是「巴拉特」(Bharat)名牌而非「印度」(India)名牌,而印度政府發佈莫迪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東盟峰會的公報中,也將其稱為「巴拉特」總理而非「印度」總理。

經濟日報:是「印度」還是「巴拉特」? - 天天要聞

印媒也沒閑着,爭相報道莫迪政府在18日開幕的印度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更改國名的決議,並且表示,「更改國名是莫迪政府一直努力推動的改革,有很強的政策連貫性,是莫迪政府推行去殖民化和印度教化主張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與此同時,還有許多社論文章指出,印度更改國名的議程,彰顯出印度教民族主義正在進一步加強鞏固。

「巴拉特」究竟是什麼?莫迪政府為什麼執着於把「印度」這個國名改成「巴拉特」呢?

實際上,從古至今,印度的國名已經變化了很多次。印度一詞來自梵語中對印度河的稱呼——Sindhu,用以指代印度河及其流域的大片土地。這個詞在我國唐朝時被譯為「身毒」,也可譯作人們更加熟悉的「天竺」。此後千年的時光里,不同族群來到這片土地上,並先後演化出了Sindhu一詞的不同變體。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對印度一詞的認知也逐漸分化。

約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來到此地。由於波斯人的發音習慣,很多人很難發出S音,於是就將Sindhu變為了Hindu,進而衍生出Hind和Hindustan這兩個詞語,後者意為「Hindu的地方」,流傳至今,印度最大的媒體之一《印度斯坦時報》用的便是這個詞。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而後向印度進發,印度也是從這時開始為西方所知曉。後來,Sindhu一詞又為適應希臘語發音習慣,先後變成了Indu和Indo,這也是英語中India一詞的詞源。

India這個單詞在很多印度人看來是個「舶來品」的原因就在於此。尤其是步入近現代,印度的各類名稱被國內的不同群體賦予了濃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其背後的象徵意義越發重要,印度國名之爭愈演愈烈。

那麼,「巴拉特」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它還有個大家更熟悉的翻譯——「婆羅多」。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一位傳奇國王,名字就叫婆羅多。他的婆羅多王國在印度家喻戶曉。細細考證一番的話,「婆羅多」這個名字最早能追溯到吠陀(意為知識,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和文體形式,主要文體是讚美詩、祈禱文和咒語)經典——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之一《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婆羅多是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古老部落。另有史學家考證,婆羅多最早可能是恆河流域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名字。

鑒於以上種種,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看來,「婆羅多」,也就是「巴拉特」,顯然比「印度」更適合作為國名。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從古代神話史詩文獻中追溯「印度正統」,更願意將「巴拉特」定義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印度古稱。因此,在他們眼中,國家改名「巴拉特」具有恢復古印度輝煌的重要意義。

當然,有人贊成,自然也有人質疑。

一些學者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指出古代典籍文獻中所提到的「巴拉特」更接近「特定社會秩序的文化空間」,而不是「明確的地理空間」。歷史學者給出的依據是,直至19世紀中後期,東方主義學者和殖民教育體系的傳播鞏固,加上印度教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建構,才逐漸促使「巴拉特」與印度等同起來。也就是說,儘管「巴拉特」的稱呼看上去比「印度」更加具有「古印度特色」,但實際上這種特色的「歷史」並不長,若論「資歷」,那還是「印度」這一名字走過了更長的歲月。

與此同時,更多人則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對更改國名不敢苟同。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央地矛盾、民族矛盾由來已久,這就使得印度國內的直接民主一直都步履維艱。印度國內就有學者明確表示,上述難以調和的矛盾決定了印度這個國家存在分裂的風險,如果在宗教、歷史、意識形態上再度加深分化,分裂的風險會繼續上升。

同時,莫迪政府之所以提出將「印度」改作「巴拉特」,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淡化甚至抹除印度被殖民的歷史。然而,無論過往多麼不堪回首,殖民化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值得銘記、值得反思,值得人們從中學習如何激濁揚清,但這並不意味着要把一切屈辱的過去都徹底否定,既無必要也做不到。

多年以來,莫迪和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一直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立身之本,所推行的很多政策也都和加強民眾的民族認同感相關,此次提議更改國名只是其中之一。

早在今年3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就接到了一份來自印度人民黨高層的請願書,希望對印度所有城市和歷史名勝重新命名。請願書認為,現用名大多來自幾個世紀前「野蠻的外國侵略者」。最終,印度最高法院以該請願書違憲為由將其駁回,並且表示,這麼做只會激化國內各方矛盾,讓已經世俗化的印度變得不再和諧。也就是說,印度人民黨早就對「改名」一事躍躍欲試,只不過最近這一次直接策划了一出大戲。

實際上,莫迪和印度人民黨也面臨著抉擇。在世俗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印度,執政黨該如何推行自己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凝聚國內民眾的向心力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凝聚民心事關國運,從這一點來看,莫迪政府的大方向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僅僅是簡單地通過改名和宣傳等方式,是不是一定能增加民眾對國家的集體認同感呢?如何對待不同民族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看法呢?執政黨在嘗試踐行自己治國理念的同時,也不得不顧忌自身的支持率會不會受影響,這使得上述問題在當下變得更加棘手。因此,民族主義如何前行,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對於莫迪政府來說都已成為繞不過去的難題。

無論莫迪政府最終能否在國家議會層面正式推動國名更改,「印度」與「巴拉特」之爭都反映出了印度國內越來越濃厚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雖然現在還很難講改名一事是否能成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未來的印度肯定將變得不一樣。

來源:經濟日報

流程編輯:TF022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八項規定改變中國 - 天天要聞

八項規定改變中國

黨的十八大一閉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制定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以身作則、以上率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徙木立信之舉實現時代風氣之變,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當代中國在政
三部門: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 - 天天要聞

三部門: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國家數據局發佈關於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的通知,各省(區、市)專項信用報告應至少涵蓋行政處罰(含簡易程序作出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和刑事裁判(犯罪記錄)等信息。
如果美國能夠挺得過去,特朗普就不會說「降低中國關稅」了。 - 天天要聞

如果美國能夠挺得過去,特朗普就不會說「降低中國關稅」了。

通過新加坡《聯合早報》已經有了答案,就是「降低中國關稅」這六個字。從4月11日以後幾乎每天都說,有時還不只一次說,今天又有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說,他願意在某個時候降低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因為當前進口稅率已經高到令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幾乎
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

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與嘉賓和媒體記者見面。三隻中國金絲猴於今年4月抵達博瓦勒動物園。法國博瓦勒動物園 供圖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金絲猴在法國博瓦勒動物園正式亮相,與嘉賓和媒體記者見面。三隻中國金絲猴於今年4月抵達博瓦勒動物園。法國博瓦勒動物園 供圖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金絲...
榜樣力量燃動現河採油廠 - 天天要聞

榜樣力量燃動現河採油廠

5月6日上午,現河採油廠舉行熱烈莊重的歡迎儀式,迎接全國勞動模範孟向明載譽歸來。廠領導及各單位黨政正職列隊歡迎。孟向明用32年紮根一線,將「全國勞動模範」勳章鐫刻在現河發展里程碑上,激勵全體幹部員工對標先進、勇攀高峰。車輛駛入廠區,氣氛沸騰
奮戰二季度 確保「雙過半」丨河南多舉措支持企業「小升規」 - 天天要聞

奮戰二季度 確保「雙過半」丨河南多舉措支持企業「小升規」

本報訊(記者 陳輝)5月7日,記者獲悉,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河南省支持企業「小升規」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大力推動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優化、延續了一批支持政策,從7個方面提出21條措施,為「小升規」企業卸包袱、
斯洛伐克總理:歐盟完全停止進口俄能源無異於「經濟自殺」 - 天天要聞

斯洛伐克總理:歐盟完全停止進口俄能源無異於「經濟自殺」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資料圖)當地時間5月7日,斯洛伐克總理菲佐表示,認可歐盟關於減少對第三國能源依賴的戰略目標,但歐盟委員會6日提出的完全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石油和核燃料的提議,對於目前的斯洛伐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菲佐強調,此舉將嚴重損害歐盟和斯洛伐克的競爭力。菲佐在7日的一場發佈會上表示,西方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