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老肖沒吃蒜
編輯| 照雪下玉關
今年3月份美國國會以415∶0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一項議案,由美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施壓,將中國列入發達國家,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相應的取消目前中國正在享受的發展中國家相關待遇。
雖然這只是美國的一廂情願,並沒有獲得國際支持,但美國針對中國的險惡用心已經昭然若揭。美國企圖通過這種手段打壓中國在國際上應有的權利。
美國為什麼一定要將我國列入發達國家呢?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這又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我國真的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了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既然美國想將我國列為發達國家,那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成為發達國家的標準是什麼,再用自己心中的這桿秤稱量一下,我國到底是不是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了。
發達國家一般情況下需要滿足五個標準,分別是人均GDP較高、工業化水平較高、社會福利完善、生產力發達、經濟體制健全,這五項標準缺一不可稱之為發達國家。
根據我國的國情來看,僅第一項標準我國就達不到發達國家的門檻,我國雖說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人口眾多,一旦落實到人均GDP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再說福利制度方面,目前歐美等國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而我國在社會福利方面與西方國家依舊存在差距,我國目前的參保率維持在95%左右,在住房保障、保險待遇方面依舊存在滯後性。
其他三個方面雖說我國已經處於世界前列,但人均GDP、社會福利兩方面均未達到發達國家標準。因此從這不難看出,這次又必然是美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限制。
二、一場基於政治原因的中美博弈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呈飛速發展的態勢,更是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幾十年中國無論是在科技創新、現代化進程,還是脫貧攻堅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績。
而美國作為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國,自然是要壓制中國的發展,但是他採取的手段多少都有些上不了檯面,美國不斷對我國發起貿易戰,還干預我國內政,在台灣、南海爭端中不斷挑事,製造危機。
與我國將推動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自身的使命不同,美國卻一直把我國視作他的潛在威脅,對中國的高速發展感到恐懼,不斷為中國發展製造艱難險阻。
而這次將中國列為發達國家,就是美國的又一次出招,他的真實目的無非就是想進一步遏制中國的發展,對中國的發展空間進行壓縮,降低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維護他自己的霸主地位。
另外美國要求各大國際組織撤銷中國的相關權利,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國際上享有的一些優惠政策,讓美國深感妒忌。他認為這是中國借「發展中國家」之名所行的便利之舉,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
我們先看一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都享有哪些優惠。一是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發展中國家可獲得更低利息的貸款;二是在國際援助方面發展中國家可獲得更多的援助、救援等。
三是在世貿組織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更加寬鬆的貿易政策、更低的關稅與市場准入條件等;四是在環保方面,發展中國家可獲得更多的資金、技術支持、放寬減排標準等。
這些優惠政策其實都是各大國際組織在合理範圍內給予的,並不會損害某個國家的利益。但是美國卻表達了不滿,並要求剝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所應得相關利益。
對此,我國國務院也發聲表示,美國此舉純屬無理取鬧,無事生非。他的真實目標無非是壓制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從而實現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近些年來,尤其是疫情之後,美國自家的經濟並不景氣,甚至已經到了無法償還債務的地步,只能靠延緩債務期限度日。再加上目前許多國家開始拋售美國國債,使美國的債務危機又增添一份危險。
而且美國過度干預俄烏局勢,導致資源緊張、物價上漲,國民意見很大。因此美國此時急需一個借口來轉移國內的矛盾,而將中國列入發達國家這項議案,可以及時轉移國民注意,延緩矛盾爆發時間。
而且美國目前的經濟已呈緩慢增長趨勢,國內矛盾頻發,種族仇視、貧富差距、社會動蕩等,特別是在疫情的肆虐之下,美國防控不利,導致國內民眾怨聲載道。
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美國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採取他一貫的作風推卸責任,向他國甩鍋。尤其是向中國甩鍋,不斷詆毀中國取得的各項成就,散布一些不利於中國的謠言,試圖引導其他國家仇視中國。
因此美國試圖將中國列入發達國家,並非真心實意,而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轉移國內視線,試圖將自身失敗的原因歸咎於中國,以掩飾自身的問題,並大肆製造中國威脅論。
三、中國若此時成為發達國家會有哪些影響
中國目前在很多方面依舊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差距,若是此時應了美國的意,成為發達國家,這將會給我國帶來極大的損害,具體集中在經濟、貿易、環保、外交等方面。
中國若是成為發達國家,這就意味着我國的經濟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大,許多正在進行的項目或許進度會受到影響,我國在脫貧攻堅、航空航天、軍事發展等方面都會受到制約。
成為發達國家意味着在國際貿易中,中國將面臨關稅調整,高昂的關稅以及嚴厲的市場准入標準,可能會讓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收到損傷,國際競爭力下降。
成為發達國家後,還會導致我國在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上升,資金支持減少,增加我國的債務壓力和引發金融危機的危險。同時也會增加企業環保排放標準,提升環保成本。
但「福禍相依」是挑戰也是機遇。成為發達國家可以進一步促使我國深化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創新驅動發展理念,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我國可以進一步擴大內需,利用勞動力優勢,由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擴展新興產業,打造品牌效應。而且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在面對債務危機、金融風暴時,保留一份還手之力。
四、中國應當如何應對
一是繼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會伴隨着因增速過快而產生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我們應藉此機會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戲份。
同時,也要注重低碳經濟的發展,將綠色可持續放在重要位置,大力開發綠色能源與清潔能源,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不破壞環境,建設低碳環保的美麗中國。
二是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能力。無論中國是不是一個發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經濟基礎決定國家的下限,那麼自主創新就決定這個國家的上限。
我國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舊需要加大對這類高新技術的投入與支持,縮小與歐美等國家的差距,減少對他們的技術依賴。
三是加強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國家經濟與技術的競爭,說到底其實是人才的競爭。擴大人才儲備是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要防止人才流失,適當提升國家科研人員的福利待遇,讓他們安心工作。
同時,我國更應該注重在人才培養這一方面,重點培養技術革新所需的高精尖人才,保障人才質量與數量。中國也需要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的國外人才來華就業。
四是堅定道路自信,依舊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高質量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經濟發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發展理念,全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踏步前進。
無論我國是不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全球各國應該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通力合作,實現共贏,而不是搞針對、搞破壞。
希望一些國家可以認識到,只有通力合作與開放交流才能讓自己真正立於不敗之地,發揮更大的作用,獲得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