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宣講蠻有意思的,地點從會議室轉到了廣場、書屋、活動中心,風格也變了,以前是一個人台上講、其餘人台下聽,現在是大家邊聽邊交流,氛圍輕鬆又能學到黨的新政策!」談及理論宣講的變化,來自長河街道星凱社區的居民宋懷遠說。
今年以來,天衢新區把理論宣講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結合實際從夯實主體、拓寬形式、注重需求方面着手,全力打造「三維度」無縫宣講體系,並陸續推出了本土化特色宣講品牌,從而保證宣出特色、講到深處,為群眾送去理論「及時雨」的同時,也實現了基層理論宣講的立體化呈現、精準化傳播。
一季度數據顯示,天衢新區開展宣講活動800餘場,受眾70萬人次,黨的理論政策真正走進了基層、熱在了民心。
聚焦「誰來講」
擦亮宣講底色

「『千百年後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這裡中華一詞的聲調要往上抬……」5月8日上午,宋官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志願者講師在為孩子們講授宣講技巧。這是街道第二期「紅領巾」宣講團培訓班開展的第9個課時。
說起「紅領巾」宣講團,很多人並不陌生。去年4月,宋官屯街道招募6至13歲青少年,邀請專業講師開展宣講培訓,指導他們在語速控制、情感表達等方面掌握宣講技巧。通過4個月的培訓,從30餘名踴躍報名的青少年中,優選出了一支13人的宣講隊伍,組建了首批「紅領巾」宣講團。他們深入社區、機關宣講,創作出了情景劇《豐碑》、雙人宣講《英雄》、單人宣講《月光下的中國》《黃山松》《詩意中國》等優秀宣講作品,先後舉辦宣講主題展演10餘場,線上宣講展播20餘期。

今年2月,「紅領巾」宣講團規模再擴大、形式再升級,順勢啟動了第二期學員招募,共40餘名青少年報名加入。前期培訓過程中,在原有理論培訓的基礎上,增設了快板課程培訓,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文明城市創建等內容融入快板唱詞中,讓「紅領巾」宣講更具時代創新意義。「多輪培訓完成後,我們會優選出第二批宣講員,屆時,街道的理論宣講將再上台階、提層次。」宋官屯街道相關負責人張文惠介紹。
「紅領巾」宣講團是天衢新區提升理論宣講隊伍專業化水平的生動縮影。目前,全區構建了區、鎮街、村(社區)三級聯動宣講格局,同步打造了「8+N」宣講組合團,除了「紅領巾」宣講團,還有青年研習所、志願先鋒隊、巾幗小分隊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理論宣講隊伍。
據不完全統計,「8+N」宣講隊伍擁有成員1000餘人,所有人均實現了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同時,根據他們擅長的宣講方向、宣講特長,再層層選拔優秀宣講員,組成全區的「天衢新聲· 骨幹宣講團」,結合重要主題、節點,他們深入基層各領域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重大主題宣講,形成了強有力的宣講聲勢。

基層理論宣講,隊伍建設是關鍵。「按照政治素養高、理論水平高、熟悉民情民意的標準,我們通過推薦、自薦、遴選、共建等方式,廣泛吸收了教師、黨員幹部、普通群眾、專家、先進典型等群體,選樹了一批覆蓋廣、靠得住、素質強的宣講員,他們這些『名嘴』活躍在宣講舞台上,成為了基層宣講的主力軍。」天衢新區黨群工作部副部長王濤介紹。
聚焦「怎樣講」
增添宣講特色

宣講活動高潮迭起,聲入人心。日前,天衢新區舉辦「中國夢·新時代·新使命」百姓宣講決賽,全區15名參賽選手同台競技。
社區志願者不遺餘力幫助孤寡老人;「90後」大學生放棄大城市生活,紮根農村的鄉土情懷;村幹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無怨無悔……比賽現場,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句句樸素的話語,講出了理論深度、思想溫度、群眾心聲,展現了新區群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奮鬥的新作為、新擔當、新姿態。
此前,全區各鎮街辦、部門單位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基層宣講,歷經層層選拔推薦,共優選了各行各業的70名選手逐一上台。每位選手脫稿宣講8分鐘,要求主題突出、導向鮮明,以小故事反映大時代、以身邊事宣講大政策,最終有15名選手進入決賽。此次決賽對這15名選手評選出了一二三等獎。
辦比賽是推進宣講理念創新和手段創新的有效實踐之一。如今的新區,無論在衚衕小巷,還是田間地頭,群眾都能聽到黨的聲音:這裡有獨特的「理論+」宣講形式,藉助多元宣講隊伍,融合故事、曲藝等元素,實現了立體化、精準化、互動化宣講;這裡採用了「N+宣講」新模式,用線上線下雙聯動,讓宣講從文明實踐站到廠房車間,從口袋公園到街頭巷尾……

以長河街道搭建的「微宣講」視頻號和宣講直播平台為例,藉助這些新穎宣講形式,街道單場宣講的受眾人次最高已突破10萬,而且宣講內容實現了可讀到可視、一維到多維的升級,並樹立了特色化宣講品牌。
語言生動、形式活潑的宣講有創新且有溫度,能得到群眾較高的認可,也正是這種接地氣、聚人氣的宣講,才能緊貼群眾心聲,百姓才坐得住、樂意聽、記得牢。「我們的目標是以各類形式的宣講為抓手,打造成不同的亮點品牌,逐步形成報、網、微、端、屏為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宣講傳播矩陣。」王濤說。

此外,天衢新區還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陣地資源,着力打造村頭、街頭上的「流動課堂」。課堂上的講述者都來自本鄉本土的群眾,他們頻繁出入社區、小區、農戶家中,具有天然優勢,他們以講故事、拉家常、演節目等方式,演繹出了「土味精彩」。王濤認為,群眾既是聽眾又是演員,可以隨時上台講述自己的感受,乃至獻上自己編排的節目。如此循環,就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形成了群眾講給群眾聽、農民演給農民看的新生態。
聚焦「講什麼」
提升宣講品質

怎樣講出好故事、新政策、正能量?
這背後有大文章。「一直沒空去政務中心辦理業務,正巧碰到你們來宣講,順便幫我在手機端辦完了。」「宣講內容很符合我們的需求,原來只能在工作時間辦理業務,現在已經推行『延時+預約+上門』服務了。」……連日來,不少市民紛紛發出讚揚,認為他們聽到的宣講及時有效,內容豐富詳實。
理論宣講還可與業務結合?天衢新區行政審批部給出了肯定答案,該部優化宣講形式、豐富宣講內容,改變過去單一的宣講模式,通過不定期走訪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圍繞群眾身邊事、審批案例,讓惠企惠民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宣講團成員是各科的業務骨幹,他們拋去照本宣科、大話套話,結合實際做好選題編排,語言生動有趣,把黨的二十大報告等重要思想、理論知識融入到具體審批業務,讓群眾能吸收、可落實,徹底打通了理論宣講的『最後一公里』。」區行政審批部副部長李愛軍說。
不僅有行政審批部的業務宣講,今年以來,新區圍繞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等重大主題,聚焦百姓需求、結合時間節點,打造了一系列鮮活、接地氣的理論宣講成果,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例如,春節前後,推出「理論宣講趕大集」系列活動,把理論政策編創為膾炙人口的戲劇小品,以最接地氣的宣講方式將黨的創新理論送到群眾身邊。元宵佳節,一場熱鬧的民俗展演,解鎖了「理論宣講+」形式,現場有猜燈謎、文藝表演、學習強國知識競賽,精準傳播了黨的好政策。雷鋒月,天衢新區結合志願服務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講,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全國兩會前,全區各級宣講隊伍把會議精神和各項惠民政策送到車間廠房、社區村頭,讓宣講由理論化向通俗化、大眾化轉變。
一場好的宣講核心指標是群眾受益。「為什麼說黨的二十大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不平凡的影響」「這兩年企業變化不小,我有些想法和大家一起聊聊」……近日,在德葯製藥生產車間有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宣講員從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把大道理講成貼心話,講到員工心坎上,大家紛紛表示聽了有啟示、能受益。
理論宣講不是為生動而生動,而是要精準對接群眾的理論訴求、聯繫大眾的生活實際。好故事好內容都是準備出來的,「宣講前,我們要求宣講員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仔細開展調查研究、精心備課,用沾泥土芳香的大眾化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基層群眾進行交流,進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宣講講出鮮味、甜味、鄉土味。」王濤介紹。 (德州日報·天衢新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