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天,從一些論壇的熱帖開始,一些地區陷入了「搶鹽」的風波之中,超市的食用鹽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人一次買幾百上千斤鹽,想囤貨倒賣。
這起「搶鹽」事件,是中國近幾十年的一大網絡烏龍,但誘發該事件的原因,就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的「福島核電站」泄露。
2011年的「3.11東日本地震」後,日本東部沿海受災嚴重,海嘯毀滅了岩手、宮城、福島、茨城、栃木等縣市,造成1.5萬人身亡,2000多人失蹤。
除了這些數據上的傷亡外,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損傷最為引人關注,該核電站直接在地震里崩塌,核反應堆發生爆炸。
災難發生後,網上一些謠言傳開,說:「太平洋被輻射,海水曬鹽行業將宣告終結。」該謠言引發股市動蕩,並讓老百姓大量買鹽,的確是當年的奇景。
但就「福島核電站」事故本身來看,該事故本身規模不大,比起恐怖的切爾諾貝利來說微不足道。
然而,日本人的「騷操作」卻把該事故人為放大,把小災難拖成大災難,最後把結果轉嫁給自然,讓全人類共同承受。
福島核電站事故一開始是「4級」事故,在可控範圍內,被日本人拖到「7級」災難級事故,在全球幾十年核電史上僅此一例。
嘲諷的是,日本東京電力還長期宣稱「福島是全球最安全核電站」。
那麼,日本人為何對自己的核電站如此有「底氣」?當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前後有多狗血?為什麼日本人面對核事故,沒有當年蘇聯的魄力?
一、核電,日本翻身的法寶
19世紀,全世界都猜不到日本這個小國能靠內部改革完成政權更迭,並迅速走上富強道路。
此後,歷經多次戰爭,日本雖在二戰投降,本國工業被盟軍空襲摧毀,但由於日本拜美國作「乾爹」,冷戰時期的日本迅速崛起,經濟很快恢復,又開始在經濟上自負盈虧。
儘管日本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強國,也是能源能消耗大國,但本國卻幾乎沒有任何資源。化石能源緊缺的日本,別說化工和汽車工業需要能源,連發電都是日本的一大問題。
為了用上可持續的、廉價的電能,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和法國、美國一樣開始大量修建核電站。
當時全球主要國家都在造核電站,因為這種設施幾乎是「一勞永逸」,前期投資造好核電站後,後來幾十年都能繼續使用,不用換燃料。
從70年代起,日本瘋狂修建了50多個核電站,解決了三分之一的能源問題。目前日本的核電站數量是世界第三,僅次於美法,而核電比例是世界第二,僅次於法國。
日本人的核電技術來自於美國,以沸水堆和壓水堆為主,技術指標、安全指數、設計細節都是美式的。
用上核電之後,日本人簡直飄飄欲仙,這種發電方式不僅便宜,連污染都可以忽略不計。為此,日本曾計劃未來一半以上的電力用核能,減少對於煤炭、天然氣的依賴。
2011年出事的福島核電站,就是70年代修建的其中一座,曾代表着日本在核電領域的雄心壯志。
但是70年代末,美國的一場核電事故,把日本嚇得夠嗆。
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因為工作人員誤操作,導致反應堆芯融化。在巨大的壓力下,大量放射性蒸汽溢出,要不是該核電站有保護殼,可能引起災難性後果。
事故發生後,核電站附近幾十平方公里的20萬人緊急撤出,媒體24小時跟蹤報道,一場「核恐懼」席捲美國。
由此以後,美國人開始抵制核電站,西歐、日本人民也在跟進抵制,因為日本人算了筆賬,自己這麼小的國土,如果發生幾次核泄漏事故,那大和民族就得換地方生活了。
而且因為地處地震帶,日本的核電站其實危險性更大,在日本人的抗議下,政府也就減緩了核電站修建。
1986年,恐怖的切爾諾貝利事故震驚世界,半個歐洲都陷於危險之中。日本人看到了「沸水反應堆」的危險,這要是日本來一次切爾諾貝利,那本州島可能就淪為無人區了。
日本趕緊加固了現存的「沸水反應堆」,其中包括福島核電站,但這種加固不是技術上的,而是形式上的,僅添加了一層水泥外殼。
這種保護無法抵禦核反應堆的爆炸性事故,但是在小事故中也聊勝於無。日本不是沒能力搞一個美式的複雜保護殼,但是那樣太貴了,資本家們不想掏錢。
日本的核電都是民營的,企業家們必須壓成本,增收益,他們在賭核電站不會出事,這種思想延續了幾十年。
二、一場9級地震,讓日本「東電」醜態畢露
福島核電站平穩運行了幾十年,這個核電站歸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管理,該公司是日本電力行業的霸主,基本誰都不鳥,連政府也不放在眼裡。
21世紀初,一些學者提出日本核電產業的危險性,按照「歷史周期律」,日本每過30年都會有一次8級左右的超級地震,每100年有一次8.5級到9級的毀滅性地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如果這種災害發生在核電站密集的海邊上,那核電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比如福島核電站,在2008、2009年就分別收到日本地震協會、土木協會的警告,說它的防波堤太矮了,僅僅5米,無法抵禦8級以上的地震引起的海嘯。
但東電公司不為所動,回復說福島的安全不僅靠防波堤,內部有一系列複雜的停電降溫保護裝置,是非常安全的。
東電有自信的資本,他們的確做了很多安全保障,比如把核電站建築在穩定的岩層上,而且全部混凝土化,內部有三層鋼筋結構加固,核電站遇到地震也不會分崩離析。
至於內部停電或者反應堆過熱等情況,該電廠不僅能迅速接入外部電力應急使用,還有備用的柴油發電機作為後備能源,哪怕柴油機都斷了電,還有蓄電池保持整個發電廠運作。
三重保險,正常情況下萬無一失,可是人算依舊不如天算。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海域發生9級地震,襲來的海嘯高達15米。在巨浪面前,東電的所有「安全措施」都蕩然無存。
當看到15米高的巨浪襲來時,福島核電站里6組反應堆有3組正在工作。還沒等工作人員反應過來,福島核電站就迅速被海水淹沒。
當時反應堆應急機制啟動,1、2、3號機組都停止了工作,反應堆的裂變停止,但是反應堆依然在發熱,需要設備循環供水不斷降溫。
工作人員趕緊尋找柴油機,結果卻發現柴油機房都被海水淹沒,根本無法使用。至於外部電網,福島的電力在地震和海嘯里完全癱瘓了,也無電可用。
此時,福島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大量撤出,只有幾十個人堅守崗位,在黑暗中,他們啟動了蓄電池,這8小時的電力是核電站最後的希望。
福島向東京發電:「立刻派大型發電車來福島核電站救急,否則8小時過後,過熱的核反應堆可能爆炸,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東電公司在東京立刻召開了高層會議,他們決定聯繫周圍的電力公司開柴油發電車去搶救,但當時福島的道路全部中斷,車也開不過去。
直升機可以拖運柴油發電機,但是設備怎麼安裝,線路怎麼布設,能源怎麼補給,東電沒有緊急預案,甚至連大型發電機都沒有預備一套,東電正在全國到處問。
一個地震大國的核電站,為什麼沒有考慮地震後道路中斷的險情呢?答案很簡單,東電不想花錢。
任何防災預案都要花錢籌備,東電連混凝土的防波堤都不想加固,更遑論準備發電機和直升機常年待命,以及鋪設新的電纜系統了。
三、1986年後,人類第二次遇到核電站爆炸
3月11日晚上,福島核電站的蓄電池電力用光,整個電廠陷入了黑暗。
根據後來逃出核電廠的員工透露,當晚11點,核電廠陷入黑暗後,眾人聽到了核反應堆內發出的嗡鳴。
電廠里堅守的大老爺們居然在黑暗裡啜泣,因為他們知道,一場堪比切爾諾貝里的災難就要爆發了。
福島核電站三個反應堆失去了電力,降溫用的蒸餾水停止循環,水溫升高,最後被完全蒸發。反應堆內的壓力陡增,一些帶有放射性的氣體已經從牆壁和器械的縫隙里滲透了出來,核電站里僅剩的人員也撤離了反應堆。
3月12日,也就是大地震的第二天,東電已經知道福島核電站的危機不可逆轉,而且破壞性驚人。可是在日本政府關切詢問核電站情況時,東電隱瞞了真實情況,向政府彙報:
「一切盡在掌握,請不必擔心。」
等日本政府的調查人員半信半疑地走了之後,東電高層繼續開會,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辦。
在反應堆斷電的情況下,堆芯融化可能發生爆炸,人人心知肚明。同時堅守在福島核電站的勇士們發來信息,整個發電廠輻射超標,已經無法進人。
如果當時直接灌入海水給反應堆降溫,那還能解決溫度問題,可是一旦灌入海水,反應堆基本就報廢了。因為海水的雜質會污染反應堆,而這些東西無法清洗,只能報廢。
然而,東電嚴肅否決了「灌海水」的建議,因為核電站價值十幾億美金,每年還能賺大筆電費,這筆損失東電承擔不起。
危急關頭,東電高層依舊認為,只要把電力輸送進去,讓液體循環,就還有一線生機。
最後在12日晚上,一輛發電車進入了發電廠,在經過找不到電源接口、沒人配合操作等狗血情況後,終於給福島核電站供上了電。
當即,工作人員開始向反應堆注水,結果完全注不進去,因為反應堆內全是蒸發氣體,壓力太大,水無法進入。要注水,就必須泄壓。
反應堆的蒸汽都是含輻射的,按理說不能排放進入大氣層,但當時東電管不了那麼多了。
高層下令泄壓之後,大量輻射超標的蒸汽進入了大氣,導致當天福島上空的核輻射很強烈,連美國的衛星都觀測到了。但是東電依然隱瞞真相,說蒸汽無輻射,此舉不會污染環境。
泄壓在繼續,純凈水也注入了福島核電站,可是電廠內的蓄水罐被破壞,僅剩的水量不足以讓三個反應堆降溫。
在純凈水注光後,福島1號反應堆還在升溫,高溫把水汽蒸發,內部開始增壓,惡性循環開始了。
至此,日本東電的員工放棄了希望,帶着所有人逃離了電廠。
2011年3月12日下午3點半,在電視台的轉播里,福島核電站1號反應堆頂部的氫氣在高溫下發生爆炸,反應堆頂棚被炸飛,火焰熊熊燃燒,上一次發生這種事故,還是在切爾諾貝利。
福島核事故完全藏不住了。
核反應堆爆炸,日本舉國震驚,政府大怒,要追究東電的責任。東電的反應非常「和風」——集體下跪磕頭。
只見東電高層出來站成一排,在記者的包圍下磕頭認錯,這是日本人犯錯後的標準操作,叫做「土下座」,是謝罪的意思。
但他們敷衍的態度,就像在對全世界說:「對不起,我們錯了,下次還敢。」
日本政府勃然大怒,把東電趕出福島,讓自衛隊的士兵進駐。但在這時,自衛隊也泛起了嘀咕:「那可是核輻射啊,難道讓我們去死嗎?」
日本自衛隊扭扭捏捏不願意去福島,政府再三催促下,自衛隊才開着裝甲車和直升機進了災區。
按照當年切爾諾貝利的經驗,要制止這種級別的核事故,必須有人冒着生命危險進入核電站,給核電站物理降溫。但在當時,日本自衛隊顯然沒有這個勇氣。
四、從切爾諾貝利到福島,是信仰和現實的距離
日本政府在全球被口誅筆伐,西方國家甚至開了專題報道這次事故,政府下不來台,民主黨內閣嚴厲要求東電處理事故。
東電這時候終於認慫,宣布放棄核電站,下令用海水給1號機組降溫。
但此時為時已晚,由於核堆芯融化,內部結構十分複雜,加之沒有人員進入反應堆,海水只是澆在外牆上,根本進不去裏面。
最後,海水噴入反應堆,給反應堆部分降溫,然後海水又滿溢出來,帶着輻射粒子直接灌進了太平洋。
半個月後,日本東部海域的核輻射立刻上升,環太平洋國家都對此表示關切。
接下來的幾天里,福島核電站2、3、4號機組相繼發生不同規模的爆炸,黑煙滾滾,東電高層又出來下跪。
這時候,日本原子能機構坐不住了,出來調查這次事故的影響,最後將其定性為最惡劣的「7級」核事故。
人類歷史上只有兩次7級核事故,一次是切爾諾貝利,一次就是福島。
福島當時還沒有全民撤離,因為東電一直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一切都在控制中。」直到原子能機構定性後,當地人才開始撤離。
此後,福島核電站開始漫長的災後處置,日本天天往裏面灌水,最後終於讓反應堆降溫。
但這一過程里,排放到太平洋的核廢水不可計數,福島附近的海水輻射超標,漁民被禁止在相關海域捕魚。
半年之後,太平洋中部也檢測到了輻射,據美國計算,大約3年後,日本福島的輻射將會瀰漫到整個太平洋。
然而,美國也「護犢子」,幫日子掩飾輻射危害,說在稀釋之後,這次泄露造成的危害微乎其微,對漁業影響很小。
只有中、韓、俄以及南美的一些國家一直議日本給太平洋排放核廢水,但是日本我行我素,公開或偷偷往太平洋排廢水,無視國際社會的職責。
都是核事故,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有蘇聯紅軍戰士冒着生命危險在反應堆樓頂滅火,2011年的福島,日本人卻一直掩飾災難,逃避責任,厚顏無恥地把危機轉嫁給自然,讓人類共同承受。
這兩起事故的差距背後,其實是兩國政府的能力,以及社會氛圍的差異。
在如蘇聯一般的紅色政體中,政府能做到令行禁止,還有一支意志堅定的強大軍隊隨時準備為國家奉獻一切。
而在像日本這樣的資本主義政體中,小政府管不住財閥、管不住軍隊,在大災大難面前,組織能力差,民間也是市場經濟的「利己」思想為主,很少能找到無私奉獻的人。
同樣的災難,不同的結局。經過福島的慘劇,讓世人認清楚了日本「溫情脈脈」社會下的真相,也讓人更加懷念紅色巨人當年的勇敢和無畏。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傳輸》,何晏春,郜永祺,王會軍
2、《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與思考》,吳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