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搶石油,美伊公開交鋒
當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宴會廳欣賞小丑獻唱的歌曲時,美國大兵們正忙着在世界各地搶劫,強大的美國,正是建立在無數次類似的強盜行徑之上,然而這一次,美國似乎碰到了硬茬,和伊朗「互搶石油」。
據台媒報道,4月27日,伊朗海軍在阿曼灣國際水域扣押一艘蘇伊士型油輪,這艘裝滿石油的大船,懸掛着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旗幟,目的地正是美國。另外據《路透社》報道,在伊朗扣押美國油輪的五天前,美國先扣押了一艘伊朗蘇伊士型油輪,因此,英國海事公司安布瑞在一份給客戶的建議中表示,伊朗扣押開往美國的油輪,正是出於對美國的同等報復。
在伊朗對等反制以後,美國要求伊朗釋放油輪,美軍表示,已派出海上巡邏飛機確認情況,海軍第五艦隊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在任何兩個國家之間,扣押實物資產都是相當危險的行為,一不小心,戰爭就有可能爆發,畢竟沒人能預料到博弈過程中,會遭遇怎樣的對抗,任何誤判都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更具政治意義的熱點事件。但這不是美國第一次玩火,2020年,華盛頓就扣押了四批前往委內瑞拉的伊朗燃料,並且轉運到美國,完全是赤裸裸的搶劫,國際海洋貿易已經被美國搞成了黑吃黑的原始森林遊戲。
用美國的口吻來說,之所以沒收伊朗的資產,是因為美國政府對伊朗的制裁,伊朗一直在搞核能,而美國認為伊朗擁核會威脅美國的安全,所以限制該國的國際貿易,這只是美國政府把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的一個案例,一點小小的美國震撼罷了。
美國失去伊朗,等於失去半個中東
實際上,美國害怕伊朗擁核,純屬做賊心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美伊兩國還是親密的盟友,但自從親美政權被伊朗人民推翻以後,伊朗就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畢竟,中東的石油被美國視為最重要的戰略資產,而要控制中東,就必須使伊朗這個地區強國成為美國的附庸,但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巴列維王朝覆滅,美國失去伊朗,等於失去了半個中東。
在伊朗發動伊斯蘭革命以後的數十年間,美伊兩國互相不對付,美國對伊朗是不擇手段地制裁打壓,而伊朗則在中東培植各種反對美國的武裝力量,直到2020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策划了巴格達機場襲擊事件,暗殺了伊朗的著名將領蘇萊曼尼,導致伊朗國內的反美情緒風起雲湧,不可遏制。因此,美國是做賊心虛,畢竟當年911的案例還沒過去多久,美國的死敵伊朗又在研發核力量,如果悲劇重演,就不是兩棟大樓被撞那麼簡單了,美國作惡多端,夜路走多了,難免碰見鬼。
況且,伊朗和以色列也有很深的恩怨,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以色列作為中東小霸王,根本就是美國的親爹,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總共500多個議席,猶太裔議員的數量常常超過8%,人們稱他們是國會的「猶太幫」,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等等,其實都是猶太裔,而以色列就是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正因如此,在美國長達數十年的幫助和縱容之下,以色列一步步蠶食巴勒斯坦地區,擠壓伊斯蘭教信徒的生存空間,奪走了半個聖城,也就是耶路撒冷。
伊朗變得強大,就勢必會阻止以色列的擴張,減弱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所以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毫無底線,要多黑有多黑。更何況,今年三月發生了一件讓華盛頓感到震驚的事,伊朗和沙特兩國在北京握手言和,隨後,和平的漣漪在整個中東盪開,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陣營,有望走向團結,對於華盛頓而言,這一事件意味着美國可能即將失去整個中東。
總之,美國要制裁伊朗,並且不惜以黑吃黑的方式去掠奪,純粹就是因為兩國的新仇舊怨太多,美國破罐子破摔,與防止核擴散關係不大。美國並不是一個害怕核戰爭的國家,除非核武器已經被送到白宮門外。最近,僅僅在聽了一首小丑獻唱的歌以後,拜登就作出承諾,要在亞太地區部署更強大的核力量。
朝鮮痛批:拜登沒有未來,尹錫悅愚蠢
這首歌叫《美國派》,而這名小丑,正是前陣子剛剛向日本國旗鞠過躬的尹錫悅,巧合的是,在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正好就是「小丑在向國王獻唱」。4月26日,在美訪問的韓國總統尹錫悅與拜登共同發佈了「華盛頓宣言」,加強了美韓同盟的「核保護傘」措施,拜登承諾,美國將會以航空母艦、核潛艇等軍事資產定期訪韓、長期駐韓的方式,向韓國提供保護。
為了充當韓國的大哥,拜登直接向朝鮮喊話,言辭十分無禮,威脅意味十足,當晚,尹錫悅就在白宮宴會廳表忠心,向拜登獻唱了這首美國歌曲,好一幅父慈子孝的場面。
韓國抱着美國的大腿挑釁,朝鮮這邊坐不住了,指着美韓兩國的鼻子痛罵。據《朝中社》報道,4月29日,朝鮮勞動黨委員金與正抨擊美韓所謂的「華盛頓宣言」,她表示該協議反應了美韓兩國最具侵略性和敵意的一面,只會讓半島乃至世界的和平漸行漸遠,美韓兩國越是在東北亞進行核戰爭軍事演習,在越是在半島部署核設施,朝鮮行使自衛的權力就越強。
此外,金與正也批評美韓兩國領導人,她表示拜登過於莽撞,對形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是一個沒有未來的老人,沒有能力為美國的安全和未來承擔責任。而尹錫悅則是一個愚蠢的人,因其無能使東北亞的安全陷入危機。
不得不說,金與正指着美韓兩國元首的鼻子痛罵,是正好戳到了他們的痛處,就像她所說的一樣,拜登是一個沒有未來的老人,正因如此,他也並不在乎美國以及世界的未來。自從拜登上任以後,全球各地的地緣危機都被激活,先是俄烏衝突爆發,而後又是巴爾幹半島問題、中國的台灣問題,以及如今的朝鮮半島問題,作為一名行將就木的老人,在每一處博弈當中,拜登總是傾向於有可能爆發戰爭的選擇,沒有人會懷疑,半截身子埋在土裡的拜登,對世界抱有何等冷酷的惡意。
而尹錫悅的愚蠢就更不用說了,韓國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半島國家,經濟非常依賴商品出口,本來因為中國產業升級,韓國產品在海外的銷量就面臨衝擊,而尹錫悅非但沒有帶領韓國變得更加開放包容,反而跟隨美國大搞貿易保護,為了華盛頓的戰略利益而犧牲韓國經濟。在以前,韓國對中國的貿易一直都有大額順差,每年從中國賺取大量外匯,但到了去年,韓國的對華貿易開始出現逆差,做賠錢生意,而且韓國唯一有優勢的芯片產業,因為拜登的《芯片與科學法案》,韓國也不能對華銷售,導致三星電子今年一季度的利潤率暴跌96%,讓韓國經濟雪上加霜。
韓國要的未來,拜登給不了
美國利用種種限制,把韓國經濟逼入絕境,使青瓦台不得不對中國死心,而尹錫悅此次訪問美國,根本目的不是要求核保護,而是想求美國放開電動車補貼以及芯片法案,給韓國經濟一條生路。從他的隨行商貿團就可見一斑,和尹錫悅一道的有多達122名韓國商界巨頭,其中包括三星電子、sk、現代汽車、lg、樂天等韓國主要財團的核心人物,經濟才是尹錫悅此行的目標,而不是政治或者安全。
但從目前美韓兩國的聲明中足以看出,對於尹錫悅的請求,拜登是一個也沒答應,雙方共同發佈的「華盛頓宣言」,大多是些炒冷飯的內容,美韓軍事同盟得到強化,是美國在單方面利用韓國,雙邊關係並不是互惠互利。這就是尹錫悅的愚蠢之處,帶着超大規模的商貿團訪美,只得到一個與政治、軍事有關的「華盛頓宣言」,並且,美韓軍事同盟不會讓韓國變得更加安全,反而是更加危險,尹錫悅在白宮晚宴上獻唱,完全活成了小丑的樣子。
尹錫悅是活該被罵,對美國抱有幻想,卻從未想過亞洲的自由與獨立,因此,韓國也永遠不會擺脫傀儡政權的實質。而發生在韓國經濟身上的故事,也暴露出中美兩國最大的不同,美國是在統治它的盟友,而中國對待夥伴國家則完全不同,最近蘇丹內戰導致的撤僑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蘇丹撤僑,看中美格局差距
據《觀察者網》4月29日報道,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穆塔茲·扎拉·布洛奇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寫道,又一批216名巴基斯坦公民搭乘中國軍艦撤離蘇丹,對中國幫助巴基斯坦公民從蘇丹撤離表示感謝。據媒體報道,在蘇丹武裝衝突持續升級之際,中國海軍艦艇在4月26日開赴蘇丹執行撤僑行動,成為中國乃至很多外國僑民撤離險地的「諾亞方舟」。中國外交部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已幫助5個國家的公民乘坐中國艦船撤離蘇丹,還有其他國家向中方提出協助請求,中方將繼續儘可能予以協助。
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係多年保持友好傳統,因此該國也被中國人民親切地稱呼為「巴鐵」,此次巴鐵「蹭」中國軍艦撤僑,恰恰就是對美韓關係最好的諷刺。
當美國面對危機時,最危險的往往不是美國的敵人,而是美國的盟友,就比如在俄烏衝突之初,國際上掀起能源短缺的浪潮,因此,惡性通脹的陰雲籠罩着整個西方。而拜登的解決方案,就是在拿盟友開刀,他推出《通脹削減法案》,以損害歐洲工業為代表,幫助美國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另外,所謂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也是一樣,美國要求日本、荷蘭、韓國等國不得向中國出口芯片,是要讓這些盟友去承擔打壓中國的代價,所以,韓國芯片產業才會遭遇暴擊。
而中國面對困難時,則表現出與美國完全不同的特質,特別是在國際社會當中,中國樹立了穩定、團結、包容的形象。當俄羅斯因為與西方政治理念不和,而遭受到史無前例的制裁時,中國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頂着整個西方口誅筆伐的壓力,去儘可能地講道理、擺事實,讓國際輿論不至於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在這次協助巴鐵的撤僑行動中也是如此,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幫助他國公民撤離,這種友好互助的國家關係,在充滿分裂與對抗的世界中,宛如一股清流。
中美兩國對待夥伴國家的態度是如此不同,背後反映出兩國擁有不同的格局,美國的盟友雖然多,但存在極大的變數,一旦某個國家發生政治變故,就很有可能從親美走向反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伊朗就是如此,伊斯蘭革命後,從美國的盟友變成美國的死敵。而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夥伴關係則更加平穩,任何國家只要尊重一些普遍的歷史共識,就不會把對華關係搞得太差,中國不要求夥伴國家與中國在任何事情上保持一致,共識比分歧更加重要,除非是那些脖子上被美國套着繩子,像瘋狗一樣的國家,中國自然會敬而遠之,而韓國就越來越有類似的癥狀。
總之,國際社會也無非就是人情世故,中國幫助巴鐵以及其他國家撤僑,是在廣結善緣,這種友好團結的舉動,世界各國看在眼裡,因此也成就了中國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而拜登的作為,是在美韓同盟之間埋了一顆雷,越來越多的國家不願意相信,美國那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