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下午,在紐約曼哈頓刑事法院,特朗普因「封口費」案坐上被告席,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刑事起訴的前總統。
特朗普被指控34項偽造商業記錄重罪,但他拒不認罪,並聲稱這是政治迫害。
一樁不雅的「限流」案件正賺足世界流量,其後續殺傷力也在持續引發關註:特朗普會否被定罪?他還能否再圓白宮夢?美國歷史又將留下怎樣尷尬的一筆?
最終會否被定罪?
「太超現實了」,周二,在前往法院的路上,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真相社交」上發了一條帖子。
對於各路媒體記者來說,出庭一幕也極具超現實感。那個向來高調張揚的特朗普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異常安靜的特朗普。
依然是標誌性的藍色西裝、紅色領帶,但是特朗普表情嚴肅、陰沉,除了在回應法官時斬釘截鐵地自白「無罪」,全程幾乎一言不發。
在長約一小時的傳訊中,「一向喋喋不休的特朗普,只說了10個單詞。」美聯社稱。
特朗普現身法院禍起2016年一樁舊案。特朗普被指在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向兩名艷星付錢,以掩蓋他與兩人之間的交往。此前,紐約州一個大陪審團決定以刑事罪名起訴特朗普。
4日,曼哈頓地區檢察官布拉格當庭宣布,特朗普被訴34項偽造商業記錄重罪,被指控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前後偽造商業記錄以對選民隱瞞負面信息和非法活動。對此,特朗普表示不認罪。
《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稱,紐約州法律將偽造商業記錄定為犯罪,但通常只是輕罪。如果偽造是為了隱瞞另一項罪行,比如出於勝選目的向選民隱瞞負面信息或違反競選財務法等等,則將構成重罪。
美國媒體稱,4日傳訊只是開始。按照程序,特朗普下一次出庭日期定於12月4日,正式開庭審理可能定於明年1月。檢察官和辯方可以在審判前提交一系列動議,申請法院就具體問題作出決定。此類動議包括要求徹底駁回指控、質疑某項證據、改變庭審地點或者解僱法官。為此,這起案件可能會延續到2024年競選季甚至大選之後。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認為,正式審理前確實存在多種可能性,包括辯方會採取拖延戰術、充分行使各種利益權,但是,總體來看,特朗普翻天幾率很小。一是大陪審團決定起訴的案件通常意味着已掌握可靠證據,很難被挑戰。二是此案歸紐約州法院審理,是以「紐約州人民」的名義起訴特朗普違反紐約州法律,因此聯邦最高法院無法介入此案。這意味着特朗普此前任命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幫不上忙。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表示,特朗普能否被定罪仍存不確定性。因為從目前來看,案件調查並未出現新進展。
正如《華盛頓郵報》所言,「起訴書和對基本事實的陳述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針對特朗普的新證據」。
同時,要拿出實錘證據證明特朗普支付「封口費」的動機是為掩蓋其他罪行也絕非易事。
美國媒體稱,任何審判結果可能都取決於特朗普支付「封口費」背後的意圖。
不過,外媒稱,即便特朗普被判重罪,最高也只面臨四年監禁。而初犯者通常會受到更輕的懲罰,比如罰款了事。
白宮之路複雜化
特朗普出庭應訴,正值備戰2024年大選之時,這場官司對特朗普本人選情乃至整個大選將產生何種影響,也受到密切關注。
有意思的是,路透社與益普索3日聯合發佈的最新民調顯示,大陪審團作出刑事起訴的決定之後,特朗普的支持率不降反升,依舊是最熱門的共和黨競選人。有48%的共和黨籍受訪者希望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較此前民調多出4個百分點。
反觀特朗普黨內最大潛在對手、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在共和黨籍受訪者中的支持率卻從30%下滑至19%。
據美聯社分析,特朗普正試圖把這起官司變為有助於競選總統的「政治資產」。
美國媒體稱,起訴消息傳出後,截至4日下午,共和黨基本盤已為特朗普競選捐款超過1000萬美元。
甚至有評論戲謔,特朗普可能最後在獄中贏得大選,又一次創造歷史。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只要符合在美國本土出生、至少35歲、在美國居住至少14年這三個條件,就有資格競選總統。
一些美國法律專家指出,即便特朗普被起訴甚至被定罪、服刑,理論上都不會影響其競選總統的資格。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刑事審判以及可能的定罪,對特朗普後續競選依然構成巨大不確定性,可能使特朗普入主白宮之路變得複雜化。
在刁大明看來,刑事訴訟或許對特朗普初選選情影響不大,但是如果特朗普獲得共和黨候選人提名進入決選,其斑斑污點會使他遍體鱗傷,處於劣勢,至少會招致中間、溫和派選民的厭惡。
此外,特朗普還背負其他案件,包括煽動國會山騷亂、不當處理機密文件、2020年大選期間干預佐治亞州選舉、商業欺詐等等。
「這些案件將成為特朗普競選路上的路障,特朗普後續或將因此被接連起訴。」刁大明說,其實定罪與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官司纏身將給特朗普帶來很嚴重的司法消耗。
至於近期民調出現的變化,兩位學者認為更多是一種短期刺激,與特朗普近來曝光度高有關,而且受訪對象多是共和黨選民。隨着訴訟展開、德桑蒂斯預計宣布參選、正式進入選舉季,民調或將逐漸呈現更真實的樣態。
就整個大選而言,呂祥認為,從目前來看,形勢對民主黨更有利,共和黨反而面臨兩難境地。
「對共和黨來說,是為特朗普辯護,還是放棄他,都是很難的選擇。」呂祥說,辯護將意味着挑戰司法。而在美國三大權力支柱中,相比國會、總統,司法所獲信任度最高,鮮有政治家會冒險挑戰司法。放棄則意味着會失去鐵票、輸掉大選。
一旦被共和黨拋棄,特朗普可能會另起爐灶,以獨立候選人身份或成立第三黨競選,那樣對共和黨傷害更大。畢竟特朗普的鐵杆支持者還有40%左右,如果特朗普自立門戶,共和黨必敗無疑。
對民主黨來說,呂祥指出,基於對美國複雜的司法程序的了解,民主黨掐在這個時間點推動訴訟不無考量,應該是最大化地有利於民主黨選舉。可以預計拜登也將在適合時機宣布競選連任。
刁大明認為,特朗普背負數案,結果「爆雷」的卻是「封口費」這樁陳年舊案,個中意味頗為微妙。不排除是民主黨陣營的一種「試水」,即挑選一樁政治影響度有限、但對特朗普形象損害度較高的案件作為測試,觀察相關訴訟對特朗普會產生多大影響,從而決定後續案件該如何設置議程。
美國政治最低點
當天,在紐約過堂後回到佛州海湖莊園,特朗普發表講話,一改出庭時的沉默畫風,火力全開「炮轟」民主黨人對其進行政治迫害,痛呼「美國正在走向地獄」。
圍繞特朗普被起訴,兩黨也互相攻訐。共和黨抨擊來自民主黨的檢察官布拉格濫用權力、試圖干涉2024年總統選舉。民主黨則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擊。
在美國200多年歷史上,不乏遭遇彈劾的總統,也不乏犯下過失的總統,但是,被刑事起訴且出庭應訴的總統,特朗普是第一個,儘管他已卸任。如此史無前例的「首次」,對美國來說,其歷史性的意味究竟何在?
專欄作家喬治·f·威爾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評論,特朗普被起訴也許是美國尷尬政治的最低點。不過,特朗普與起訴他的檢察官,雙方的部落主義可能是一種墮落的先兆,證明美國政治沒有谷底。
呂祥指出一個未來美國政治值得注意的重要變化——政治刑事化、法律武器化,即用刑事方式處理政治行為,把司法當成武器介入政治鬥爭,打破美國一直以來遵循的傳統:對總統網開一面、司法不介入政爭。
「這是兩黨僵持以致無法通過國會等常規路徑解決問題的結果。」呂祥說,反映了美國200多年前的制度設計已無法適應形勢變化。所謂議會民主的「否決政治」,即一黨否決另一黨的兩黨政治已不能形成有效治理。
呂祥還表示,由於政治制度老化,政治效能越來越低,司法將越來越多地成為裁決美國政治人物的工具或者武器。其代價可能是社會越來越撕裂,公信力相對最高的司法系統也走上類似國會的道路——失去民眾的信任。
刁大明認為,美國的所謂「否決政治」,在社會層面正轉為暴力政治,在精英層面則轉為報復政治。兩黨對決並非僅僅否定對方政策,而是徹底否定對方的政治人物。「這是政治極化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顯示美國政治失序愈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