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昨日(1月15日),尼泊爾雪人航空(yeti airlines)的9n-anc航班飛機,航班號yt691,從首都加德滿都飛往第二大城市博克拉。按照原計劃,飛行距離25分鐘。當地時間10:32起飛後,在10:50分左右失聯。機上有68名乘客,4名機組人員。墜機地點位於博克拉附近的塞提河峽谷附近。
根據媒體報道(昨天下午5點左右),有3人獲救,送往醫院。然而最新的媒體報道,已發現68具遺體,失蹤4人。俄媒更是直接宣布72人全部遇難。也就是說,送醫搶救的三人,並未搶救成功。實際上,飛機失事,從空中掉下來,生存的概率真的很低。
2、空難的存活率
一般來說,空難一旦發生,幾乎是100%的死亡率。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從空中掉落下來,那麼大的衝擊力,人體如何能夠承受?它不像地上交通,發生撞車了,只要不是位置不好,被撞個正着,那麼總會有人活下來。
嚴格來說,空難的存活率並非100%。美國《大眾機械師》雜誌計算了飛機不同部位的存活率,在機翼後方的座位平均存活率最高(69%),機翼和二等艙的存活率為56%,頭等艙的存活率49%。也就是說,座位越靠前,存活率越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必須指出,上面的存活率僅僅是統計的概率。針對具體的某次空難,這種概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意義。比如下圖2010年的伊春空難座位分佈圖,存活率較低的跟統計值是反的。飛機頭部的存活率反而更大。所以,對於具體的某次空難,最關鍵的是墜機時,着落的部位。統計數據之所以說越往前,存活率越低,原因在於大多數墜機事故發生時,都是機頭先着地。
3、怎樣才能存活?
英國的研究者用有一架170座的波音727,在沙漠里做了實驗。他們把這架飛機飛到800m左右的高度,然後再撞下來,墜機的姿勢就是機頭首先着地。實驗結果表明:系好安全帶,並採用適當的保護姿勢,會有超過70%的乘客能逃過一劫。不過這個實驗,高度才800m,由此可見其速度也應該不會太大。
無論哪種交通工具,安全帶都是保命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飛機的飛行速度較大,撞擊力也會響應較大,光靠安全帶是不夠的。為了盡量減少衝擊力對人體的影響,應該讓人體團成一團,在不解開安全帶的前提下,小腿向後用手抱住,身體前傾盡量貼着膝蓋。只有這樣,在巨大的衝擊力下,人體各關節才會盡量保持固定,不至於突然的關節移動。就像晃你身體的時候,你的腦袋會慢一拍跟隨着晃,如果力夠大,脖子直接斷掉。
4、送醫的三人
尼泊爾的這次空難事故,發生於起飛後的20分鐘左右,而整段航程也就大概25分鐘,空難發生於降落階段。網友拍攝到了這架飛機墜機前的姿態,從正常的飛行姿態,突然開始側翻,其原因不得而知。另一個視頻來自當時飛機內印度乘客的現場直播,剛開始地面的景象清晰可見,表明此時的飛機正準備着陸,突然畫面變黑又變紅,並隨之傳來爆炸聲。整個過程非常迅速,根本來不及反應。
我從朋友那裡找來了這架飛機的飛行數據,並不很全。在最後一個時刻,飛行高度3780m,速度從380km/h急劇升到了430km/h。最後這個速度,很可能是失控後的速度增加。
不過,另有數據來自flightradar24(數據來自飛行視角微博),藍色的飛行高度曲線變化特別巨大,這表明這個飛行高度的信號並不準確。黃色的速度曲線同樣也有這種突然的變化,在最後一個時刻大概是200節左右(380km/h)。
不管哪個數據,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因為要降落,飛行高度並不高,速度也不快。那獲救的三人,因為距離撞擊點較遠,才沒有當場喪命。飛行速度目測不了,但是高度應該不超過1000m(諮詢了飛行員好友)。
飛機在撞擊地面的那一瞬間,巨大的衝擊力首先破裂撞擊點的機體,而附近的人一方面因為撞擊力而受傷或死亡,另一方面因為機體碎片的侵入而死亡。這些破碎的機體,損耗掉了一部分撞擊的能量,這對於後面的人員來說是好事。但是,如果撞擊速度較大,能量消耗不完全,那麼後面的人也將難以倖免。
5、總結
統計數據上,空難發生時,座位越靠後生存幾率越大。其實,對於具體的空難事故,應該誰距離撞擊點越遠,生存幾率越大。本次事故被搶救的三人,大概就是位於撞擊點較遠的位置。另外,事故發生於降落階段,速度和高度的值都很小,相對於高空的撞擊能量是偏小的。可惜的是,最後三人並未搶救過來。
願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