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就是干臟活的黑臉;政府假裝無辜,當白臉
隨着美國中期選舉結束,議會、議長都已到位,美國「國家建設」的新一輪高潮又開始了。
但美國政壇現在極致反中的氛圍,讓中美關係處在美國「國家建設」的漩渦中心;很多人擔心:中美會不會因為「島」打起來。
實事求是講,「打」的可能是有的,但要滿足幾個條件。如果這些條件不成熟,或者缺任何一個,中美之間都很難打起來。
美國是以三權分立的模式治理國家的,所謂三權就是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司法權在法院,幾個終生制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掌握最高的司法權。
總統是國家首腦、軍隊最高指揮官。總統掌握行政權,他任命自己認可的人來領導美國龐大的官僚體系。
美國的官僚體系里,總統任命的官員是「政治任命」,他們都是部門的領導;而部門裡幹活的人都是「事務官員」,他們是國家招聘來的,只對工作負責。
美國總統換人,政府部門的領導也跟着換;但辦事人員不換,他們可以一直干到退休。不過,他們要聽新領導的,不然會被解僱。
所以,美國的領導不需要有什麼經天緯地的本事,他只要選舉選贏了就行;政府有穩定的「事務官員」,很多工作亂不了。
事務官聽話就行
美國的「立法權」在議會,議會裡有許多專門的委員會,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國家不同事務進行立法、撥款、監督工作落實等等。
立法和行政就這麼制衡着,立法既可以支持行政,也可以制約行政;同時,行政也可以把各種問題推到議會:我們本來想這麼干,但議會不批准。
美國人說他們的「三權分立」非常科學,可以約束權力、平衡利益;實際上,權力哪裡約束得了,利益怎麼可能平衡。
議會裡的議員和政府勾結,把政府不想干但不得不幹的事否掉;政府借坡下驢,在行政上給議員以傾斜。
一番操作下來,政府啥也沒幹,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回事,總覺得政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而議員從中得到好處,也在情理之中了。
這個夥計叫「麥卡錫」
再比如:議會在制定法律前,他們知道很多內幕;比如:一個關係經濟發展的「法」只要制定出來,就會引起股市大幅漲、跌。
雖然美國有「不準議員炒股」的規定,但不妨礙他們家裡人炒股。前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老公就是「股神」,賺成了億萬富翁。
在出兵護島的事情上,美國政府和議會是沒有多大分歧的。實際上,只要美國不放棄霸權,他們就會不斷以各種借口制約與它有競爭的國家,「以島制中」就是美國政府和議會一致的選擇。
但美國政府還要跟大國打交道,不能在明面上和大國搞翻,於是政府和議會就唱起了「黑白臉」,議會就是干臟活的黑臉;政府假裝無辜,當白臉。
一個個都是億萬身家
擔心中美會不會因為「島」打起來是有道理的
美國把大國定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但美國政府在很多方面又要大國配合,不能把關係搞壞。
所以,美國議會不斷以切香腸的方式在「島」的問題上突破底線;而美國政府則一遍遍重複着廢話:我們堅持·······,那是個人行為······。
大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有自己的原則:美國切香腸,一步步突破底線;那麼我們也切香腸,一步步加強實際控制。如果美國把底線完全突破了,我們也就完全控制住「島」。
美國人突破的底線是「島在法理上獨立」,去年7月底,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島上,就是這個目的:
國家三號人物竄訪,相當於國家承認。雖然美國政府沒有承認、美國沒有實際與島建交,但性質已經非常嚴重了。
性質嚴重
大國也針對性動作,加強「實際控制」,除了沒有實際把島上的偽政權敲掉,其他的都收回了。實際上這也是非常嚴重的「事態」:差一步就收回。
現在,那個鐵杆反中政客麥卡錫已經當上了美國眾議院議長,這傢伙在沒當上議長的時候就說:當上議長,就以議長的身份訪島。
這傢伙當議長還當的非常艱難,多輪投票不過關,這註定了他下一步幹什麼事都不會順利;而在美國奇怪的政治氛圍中,唯獨「對中強硬」沒人反對。
所以,他下一步在幹什麼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非常有可能以招搖的姿態竄訪寶島;而為了抵消他竄訪的影響,大國必定採取比對待佩洛西還要強硬的措施。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島的問題上,距離攤牌越來越近;擔心兩國在「島」的問題上打起來,是有道理的。
胸前攤牌
但是,美國出兵打仗也不是很隨便的,更何況大國也不是什麼小國,你說打就打了。所以,美國真的出兵西太,是要滿足一些條件才行。
條件一:美國全國上下,都不能接受大國崛起
美國從建國到現在,雖然只有短短不到300年時間,但他們幾乎是年年在打仗。
南北戰爭之前,美國打仗是為了獨立、建國:打跑英國殖民者,美國獨立;北方打敗南方,確立以發展工業作為建設國家的方向。
一戰之前,美國打仗,是為了搶奪殖民利益、壯大自己的力量、拓展發展空間。美國成功了,到一戰之前,美國實際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老大。
二戰勝利之前的戰爭,美國不但力量進一步擴大,科學技術、工業製造等等,都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同時,美軍也成為世界最強,美國已經具備建立「全球霸權」的一切。
但世界上還有一個強大的蘇聯,所以,「冷戰」就是美蘇爭霸的過程,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自然而然成為世界霸主,他們也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世界霸主。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軍隊在海外打仗只有一個目的:維護美國的霸權。美國霸權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以軍事霸權維護美元霸權,用美元霸權控制世界各國」。
消滅薩達姆,是因為薩達姆拋棄石油美元,撼動了美元霸權的根基;轟炸南聯盟,是因為讓歐洲控制了南聯盟,歐元將超越美元;阿富汗反恐,更是美國針對中俄布局中亞的一步。
冷戰中也有科技的競爭
美國人享受着霸權的好處,也時刻提防有威脅到美國霸權的國家出現。現在,美國已經把大國當作「最大的競爭對手」,認為大國「既有能力、也有意願改變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
面對大國崛起,美國只有兩個選擇:承認並接受,然後順其自然;堅決打壓,把大國的崛起扼殺在萌芽狀態。
問題是美國不可能接受並承認,這相當於他們不要世界霸權。所以,「堅決打壓,把大國的崛起扼殺在萌芽狀態」已經是美國的朝野共識。
條件二:技術方面的遏制已經失敗
美國的霸權方方面面,互相支持。科技霸權就是美國獨有的,他們幾乎在所有的先進科技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位置,這種領先又保證了軍事方面的霸權。
在如何遏制大國方面,美國人最先使用的是「科技方面」的遏制。因為只要美國在科技上領先大國,就能保證大國在高科技製造業、先進武器方面不能威脅美國。
這兩點威脅不到美國,美國就可以保證自己一直在食物鏈最高端、也可以保證在需要的時候用武力打壓追趕的國家,相當於一個托底的手段。
美國在5G方面造謠污衊華為,在許多科技方面對大國進行圍堵,就是想在科技方面打敗大國。
如果這一方面做到了,軍事衝突就沒有必要,如同美國不會出兵打南美、非洲一樣。
所以,科技方面的制高點如果有守不住的趨勢,美國才會考慮更進一步:軍事手段遏制大國崛起。
美國的理論界早就為此造勢,鼓吹什麼「修昔底德陷阱」。
國強必霸,一定打仗
條件三:海、陸上封控不起作用
美國用科技封鎖的手段進行遏制,還要在經濟上遏制大國,才能讓大國沒有實力發展科技,追趕美國。所以,切斷大國與世界的貿易也是必要的選擇。
大國因為有完整的工業製造,世界各國的工業製造都離不開大國的「供應鏈」,美國要想辦法切斷大國與世界進行貿易的通路。
大國是個傳統的「陸權大國」,又是個新興的「海權國家」,圍繞海權和陸權,大國的戰略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大國發展的頂層設計,傳承大國歷史上陸上的絲綢之路,發展從陸地連通世界的貿易;而海上絲綢之路,更是一種向海洋發展、從海上連通世界的道路。
古老的絲綢之路
為了把這兩方面都完全斷絕,美國人絞盡腦汁,在海上不斷找事,尤其是在南海把局勢搞亂,在東北亞用日韓封堵。
而在陸上,美國利用阿富汗戰爭,在中亞建立基地;同時,利用北約不斷東擴,希望以此把大國力量堵在外面。
更有甚者,美國還用釜底抽薪的辦法,重組供應鏈,讓歐美製造業不依賴大國,或者較少對大國的依賴;同時,用轉移出去的供應鏈產業,引誘大國周邊國家。
總之,美國從海陸完成對大國的封堵,把大國鎖在低端製造裏面,一切就搞定了;能夠把你壓服,就沒必要使用武力。
世界各地遍布美軍軍事基地
條件四:美軍各系統都很有把握
打仗是要靠實力的,美國更是看重實力;在沒有完全把握之前,美國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美軍現在在各方面仍很強大,他們的強大很有特點:美軍是一個強大的體系,這個體系任何一方面都很強,整合出美軍的戰鬥力。
陸海空天、戰術技術,美軍各個方面聯在一起,才能形成強大的海外作戰能力。如果某一方面出現弱點,或者這一方面落後了,美軍這個「系統」在海外作戰就有麻煩。
美軍強大不假,但那是面對弱國。所以,美軍面對伊拉克、阿富汗,可以很容易獲勝,因為實力不成比例。
美軍領先世界不假,但那是在都不藉助外力的情況下。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中間,美國可以打敗任何對手,但在第一島鏈、波羅的海等地,美國沒有把握。
名存實亡的第一島鏈
條件五:「死守小島」的戰術失敗
美國還想利用「島」拖住大國,也就是:把島打造的像個刺蝟、豪豬,讓獅子無法下口。這就是美國現在做的:不斷向島上賣武器,連聯合國公約禁止的地雷都賣。
當然,真要動手,島是守不住的,這一點美國自己非常清楚;他們現在把島上有價值的企業搶到美國、用武器掏空島上的經濟儲備等。
美國的意圖很明顯,讓大國不會在短時間內就把島收了,這樣有兩個目的:
1、大國如果陷入到這裡,就會不斷損失人員、財產,如同俄羅斯現在那個難受的樣子;
2、美國可以根據事態的變化,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進可攻、退可守。
豪豬的戰法
美國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出兵
美國會為島和大國打仗的條件講明了,上面的條件基本在一個個出現:首先,美國絕大部分人願意選擇「遏制」戰略,他們不願意放棄霸權。這個條件一直是滿足的。
其次,美國用封堵科技、斷絕貿易的辦法,目前看很難達到效果,頂多只是延緩一下大國進步的時間。
再次,美國把小島打造成「豪豬」,用游擊戰拖住大國軍隊,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大國軍隊就是游擊戰出生的。
美國唯獨沒有把握的,是在第一島鏈保證美軍的安全。不過,在這一點上,美軍可以通過戰術進行調整;也可以在出兵方式上進行調整。
綜上所述,美軍出兵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幾個條件都滿足了;而為了彌補最後一點的小小不足,美軍有自己調整的條件。
由於日、韓就是美國的殖民地,美國的戰術調整就是:在需要的時候,把日、韓推到第一線。
不要認為日、韓兩國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們所謂的首相、總統其實只是美國控制日韓的面首;真正決定兩國大政方針的,是駐日韓兩國的美軍最高指揮人員。
美國通過駐軍與日韓政治勢力每月一次的例會,決定兩國的大政方針,然後交給面首執行。如果反抗、或者泄露消息,就有下台、坐牢、被暗殺的危險。
韓國就不用說了,每一個總統都想為自己的國家干點事,每一個都進監獄;日本搞「中日韓自貿區」的高官莫名其妙死亡、安倍晉三疑似泄露秘密利用美國遭暗殺。
這是現狀
這一次日韓配合美國,把大國放鬆疫情管控政治化,不就是他們不得不配合美國全球封堵的戰略嗎?
把日韓推到第一線,加上2022年初,日韓和北約在美國的牽線下進行了聯繫;再加上美日韓三國同盟;
到時候,美國不用什麼力量,就可以糾結一個班子,而不是自己單槍匹馬面對大國。
這樣,美國最後一個條件也基本滿足了,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直接參与,所以不用在意自己在第一島鏈內的自保能力。
總之,別看海峽波瀾不驚,實際上危機四伏;隨着美國焦灼感不斷增強,局勢會變得越來越危險。
沒有人跟你說「該怎麼做」
如果那個麥卡錫真的竄訪,戰爭開打已成定局,需要的只是一個確定的時間,而不是理由。而這個「確定的時間」是問題的關鍵:對誰有利,誰就會動手。
如果麥卡錫沒有竄訪,說明美國還在權衡:
或許科技、經濟的遏制效果還可以再看看;或許美軍的確沒想好;
或許日韓最後時刻怕了,說啥也不幹,牽着不走、打着倒退;
或許美國人認命了:一個人的霸權不好玩,大家一起過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