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背後最大的靠山終於浮出水面,不是美俄兩國,實力強大到連西方發達國家都要禮讓三分,而這個國家還曾與我國稱兄道弟。
那麼,印度這個背景強硬的靠山究竟是誰,竟能讓世界霸主都得對其忌憚三分?這個國家又為何會與我國發生聯繫?
眾所周知,印度自身的軍事實力並不是自主研發的結果,而是通過購入先進武器來增強自身的實力。印度也發展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軍購大國」。據統計,印度每年平均在軍費上的花銷高達700億,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用來採購武器裝備的。
作為不少國家的「客上賓」,印度可謂是賺到了不少出口大國的「尊重」。據資料顯示,印度可是俄羅斯武器最大的「承包商」,各類軍事武器的採購盡出於俄羅斯。
手握這麼多軍事大國「出品」的武器裝備,難怪印度都有加入「五常」的底氣了。除了美俄這些大國外,印度還有一個最大的「靠山」,那就是地處中東地區的以色列。雖然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家,但背後的權威足夠讓美國都得對其禮讓三分。
以色列作為發達國家,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抑或是科研實力,都是世界最先進的。智商高群的以色列人,奠定了以色列經濟主要是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科研技術也都很高,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高速發展。
印度背後最大的靠山竟然不是美俄兩國,而是「另有其人」,其實力強大到連美國都得對其禮讓三分。這個國家就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很強的以色列。
俄烏衝突之際,美國曾聯合其他國家對俄羅斯實行「打壓」政策,也找到了一向與自己交好的印度前來參加。可印度卻沒有聽從美國的指令,心裏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心想:這樣一來,自己就能從俄羅斯手裡低價購入油氣資源了。
而印度敢「忤逆」老美的底氣則來源於以色列。以色列作為研製軍工武器的「大戶人家」,印度不從美國進口,當然可以從以色列進口了。
「貨比三家」的道理,老美不會不懂,也就只好作罷。畢竟與印度鬧掰之後,最後產生巨大損失的只有自己一個。
印度作為進口俄羅斯軍工武器最大的國家,兩國簽訂的交易協議數不勝數。有一次,印度花費53億美金從俄羅斯購入了一款新型防禦武器。俄羅斯這麼「慷慨解囊」,將自家剛剛「出爐」的新武器都能拿出來「有償分享」,為什麼這還不能稱俄羅斯是印度最大的靠山呢?
其實從印度大量的購物清單來看,印度的多筆賬單都是同以色列進行的,以色列也成為了印度軍火供應商的「常駐用戶」,兩國甚至也簽訂了武器貿易協議。
印度背後最大的靠山終於浮出了水面。令人意外的是,這最大靠山竟然不是美俄兩個大國,而是一個中東地區的一個小國家以色列。
以色列,國土面積僅僅只有2.5萬平方公里,國內人口也不到千萬。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也是發達國家之一,成為「中東地區」的門面,被譽為「中東小霸王」,甚至連老美都要給以色列幾分薄面。
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極富有話語權,連美國來中東都得仰仗以色列的支持和幫助,所以美國對以色列禮讓三分是必須的。
此外,以色列國內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都是可以排上位置的,現役軍人高達18萬人,還配備了美國各大先進的武器裝備,也算成為了美國的盟友之一。
有這樣強勁的合作夥伴和「供貨商」,印度敢如此豪橫也是有底氣的。
而早在這之前,以色列也同我國建立過不錯的關係。二戰期間,德國軍隊大肆屠殺猶太人,於是就有很多的猶太人逃來我國避難。我國發揮人道主義精神,收留了這些「難民」,並給他們提供了庇護所。
也正是這份情誼,自以色列建國後也同我國保持着良好的聯繫。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色列輕信了美國的讒言,竟單方面撕毀了與我國的合作協議,雙方的關係有了隔閡。畢竟長期合作的前提是誠心誠意和真心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