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卸任、朔爾茨上台以來,「與中國脫鉤」的炒作就不絕於耳。不過,德國企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這種無腦行徑說不。據環球時報10月15日消息,德國大眾汽車13日宣布,將投資約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與中國智能計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
大眾此時宣布斥巨資投華,是對德國國內反華勢力的沉重一擊。自美國開始加碼炒作所謂「新疆人權」問題以來,大眾在華投資就受到德國政府以及輿論的沉重壓力。為了逼迫大眾就範,今年6月份,德國金屬工業工會以所謂的「強迫勞動」為借口,要求大眾汽車從新疆撤資,同時還要求大眾公司就其他莫須有問題公開表達明確立場。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部也火上澆油,拒絕為大眾公司在新疆的投資提供擔保。出於自身發展利益,大眾拒絕了德國政府及金屬工業工會的無理要求,做出繼續保持新疆工廠生產運營的決定。在2021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出現下滑的情況下,大眾汽車頂着多方壓力加大對中國的投資,這充分說明大眾公司仍然看好中國市場,把中國市場當成未來發展的增長點。
默克爾努力推動中德友好,令中德經濟合作有了極大地提升。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中國連續6年蟬聯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2021年雙邊貿易額為2351.2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德國汽車巨頭奔馳、大眾及化工巨頭巴斯夫2018年至2021年的在華投資加起來,占整個歐洲在華投資的三分之一。
朔爾茨上任後,德國不僅在對外政策上喪失了獨立性,成了美國的「跟屁蟲」,在經濟政策上也積極響應美國的「與中國脫鉤」那一套說辭,減少德國對中國經濟依賴就成了德國政府力主推動的一件大事。可是當美國的「跟屁蟲」,德國又得到了什麼?
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罔顧其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事實,緊隨美國其後對俄施加以嚴厲的制裁,結果呢?德國民眾要承受高價能源帶來的生活壓力,德國製造業更是因為高價能源遭到重創。而美國不僅以高出市場價4倍的價格向歐洲兜售天然氣,大賺歐洲的血汗錢,還調整了他們對外企投資的新優惠方案,吸引歐洲的公司到美國開廠或是舉家搬遷至美國,德國就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機械設備製造業有到美國投資的意願。
顯然,德國跟隨美國炒作「與中國脫鉤」,是美國給德國挖下的又一個「大坑」。德國經濟「與中國脫鉤」留下來的空白,必將被美國所搶佔。屆時,肥了的是美國,德國也就只能跳着腳含淚吞下這個苦果。而相較於德國政府,德國企業界則清醒得多,務實得多。
9月中旬,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曾召集德國企業界領袖舉行了一場視頻會議,試圖醞釀出台「與中國脫鉤」的經濟政策。哈貝克的這一企圖遭到德國企業界的集體抵制,而哈貝克的對華新政提案因為遭到德國企業界的強烈反對而很快就被擱置。
德國已經因為俄烏衝突「自廢武功」,如果它還一意孤行要「與中國脫鉤」,那麼德國面臨的境況將變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