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萬里風鵬正舉,新時代綠意蔥蘢。華夏之貌,是千年的歷史傳承,是代代相傳的守護,是現代化進程的元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以綠色為墨、生態為筆,努力繪就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才能共同構建共融、共生、共促的生態綠景。

「富國為強國之基,資源環境為富國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綠色生態保護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縱向推進國土資源綠化,大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推動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正在加速成為現實,也為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夢」「幸福夢」增添了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前不久,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介紹了十年來我國空氣、水環境、土壤環境質量發生的巨大變化,相關成就鼓舞人心。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十年間,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地表水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達到84.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涵蓋8萬個點位的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已建成,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經過十年的久久為功、蝶變發展,「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生態底蘊日漸豐厚,一個個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中國故事,書寫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動人篇章,更展現了全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的發展理念,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我們欣喜於看到:這十年,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十年禁漁」的萬里長江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這十年,從雲南大象北上南歸到藏羚羊穿過鐵路公路繁衍遷徙,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成為一道道美麗風景;這十年,從荒原變林海的塞罕壩林場到沙土變良田的庫布其沙漠,「綠色地圖」在人們身邊不斷拓展,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但與此同時,全球自然災害頻發,這無不在警示我們: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必須鍥而不捨、馳而不息。在當前新時代下,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森林保護措施,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推動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要以創新綠色低碳技術為發展的核心點,高效推進節能產業,建立健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推動新能源環保產業快速壯大,同時依託生態資產開發,推動旅遊產業、環境產業、生態領域等新興技術產業、健康產業、養生休閑等綠色產業發展,助力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含綠量」、保障「含金量」,為美麗中國建設點燃綠色「引擎」。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走過非凡十年,中國生態優勢在山海之間奏響的綠色發展樂章,正成為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高質量發展的嘹亮時代強音。展望新的十年,堅持以人為本,樹牢綠色理念、完善綠色機制、轉變發展方式,凝心聚力、躬身實踐,促進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升級版」「加強版」,才能寫好水清岸綠、風光旖旎的「綠色新卷」,也定能昂首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稿源:荊楚網
作者:付雲(襄陽襄州)
攝影:王麗(湖北襄陽)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