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經濟、政治的共同體,歐盟一度團結了歐洲的許多國家,將一個四分五裂的歐洲重新團結在了一起。而且,歐盟的東擴一度十分順利,甚至擴張到了俄羅斯家門口,俄羅斯也不介意,還積極地想要融入歐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盟也確實是多元化世界格局的一股重要力量,不過,如今的歐盟似乎並沒有滿足世界的期待,反而還令自己走入了危機。
諸多專家和分析人士認為,歐盟現在已經陷入了解體的危機,同時,這彷彿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死局,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歐洲再次走向「合久必分」。
從歐共體走向歐盟
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實現了從氏族部落到統一大帝國的轉變,幅員遼闊、地大物博都是我們極為熟悉的詞彙。
對於歐洲來說,情況就不太一樣了。歷史上曾經有多個帝國武力統一了歐洲廣大的地區,但最終歐洲還是四分五裂,化作了數十個國家。
只是「歐洲統一」的思想似乎始終存在,從一開始的「歐洲基督教國家應當組成聯盟」到「效仿美國成立歐洲合眾國」,歐洲似乎也一直都在嘗試「統一」。
直到二戰後,「歐洲統一」的思潮才真正進入高潮時期,並且歐洲也有了實際行動。
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建立「歐洲合眾國」,這一建議雖然附和者眾,但合眾國最終也沒能建立,反而是1949年成立的「歐洲委員會」成為了第一個泛歐組織,邁出了歐洲統一的第一步。
隨後,法國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以共同管理煤炭、鋼鐵行業的方式來約束德國,這一計劃得到了意大利、荷蘭、聯邦德國等6國響應,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率先成立。
合作發展讓6國嘗到了統一的甜頭,接下來,負責共同研發原子能共同體、負責建立共同市場的經濟共同體相繼成立。
1965年,6國一合計,乾脆將三個共同體合併,稱之為「歐洲共同體」,並將歐共體的總部放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此時,6個國家的合作已經比較深入了,其他歐洲國家看着也眼紅,就紛紛要求加入歐共體,於是歐共體的成員國開始不斷擴大,丹麥、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主要國家都加入了歐共體,讓歐共體真正成為了一個有可能能夠「統一歐洲」的組織。
隨着合作的深入,歐共體內部開始通過「申根簽」來消除國家之間的過境關卡限制,這樣一來,歐共體內部的人員、貨物流動就更加方便了。
於是,歐洲的「統一進程」進一步加快,歐元出現,歐洲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歐共體正式變成了歐盟。
歐盟的出現,意味着歐共體這個歐洲經濟實體已經逐漸開始轉變為經濟政治實體,歐洲將在外交、安全政策、司法以及內政事務等多方面邁出統一的步伐。
連俄羅斯都想加入的歐盟
歐洲內部能夠迅速走向統一,除了戰後「歐洲統一」的思潮之外,與蘇聯的「威壓」其實不無關係。
在冷戰時期,蘇聯有的是雄厚的實力和「推平歐洲」的想法,因此,歐洲依靠着這個「外部敵人」的壓力,迅速走到了一起。
在蘇聯解體後,這個敵人就變成了俄羅斯,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但到底沒有前蘇聯那麼強大。尤其是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時間內,俄羅斯是自顧不暇,根本沒有心思管「推平歐洲」的事情。
這段時間也就成為了歐盟最為得意洋洋的時候,他們大步「東擴」,「收編」了許多前紅色陣營國家,成為了全球一股重要的力量。
上世紀90年代,歐盟制定了一系列「入門標準」,要求中東歐國家進行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歐洲核心價值觀」的政治經濟體系,這樣才有可能加入歐盟。
雖然說這種做法也沒錯,畢竟歐洲內部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除了共同利益,幾乎就是靠統一的價值觀彌合起來的,要加入歐盟當然就需要將價值觀與歐盟統一起來。
但說到底,當時原本的華約國家正處於「危難」之中,他們不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就有崩潰的危險,歐盟這麼做,到底是有點「趁人之危」了。
終歸是「生死存亡之際」,那些前紅色陣營國家也只得改旗易幟,建立起親西方的價值觀,並最終在三次東擴中成功加入歐盟,在2013年第三次東擴結束後,歐盟基本就將前蘇聯的那些「小弟們」都納入麾下了。
為什麼加入歐盟具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光是從經濟方面來看,歐盟每年給的撥款就已經很讓人「心動」了。
數據顯示,歐盟平均每年給波蘭的撥款就達到了將近164億歐元,而波蘭能給歐盟做出多少貢獻呢?大概是相當於不到40億歐元的貢獻,這麼一算加入歐盟可以說是賺大發了。
而且,歐盟和北約不同,北約是一個軍事組織,歐盟則是一個經濟政治實體,這讓俄羅斯對待歐盟和北約的態度也截然不同。
如今北約想東擴到俄羅斯家門口,俄羅斯堅決反對並不惜為此爆發衝突,而當年歐盟東擴到俄羅斯家門口的時候,俄羅斯不僅不反對,反而自己也想加入。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積極努力,加強與歐洲的合作,甚至試圖融入歐洲,畢竟他們也曾強調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甚至於在2005年時,俄羅斯和歐洲還曾簽署文件,想要合作建設一個「沒有分界線」的統一歐洲。
連「敵人」都想要加入,可見當時的歐盟到底有多吸引人。
可是,這也不過是表面上的「風光」,因為從內心深處來說,歐盟——或者說是西方——並不想吸納俄羅斯。
這不僅僅是因為西方並不認為俄羅斯與他們有共同的價值觀、不認為俄羅斯是一個「民主國家」,更是因為他們擔心俄羅斯加入歐盟後,會對整個歐盟的運作造成影響。
取消一票否決,歐洲解體的導火索?
為什麼西方國家會有這樣的擔心?這是由歐盟的決議機制決定的。當初中東歐的小國願意積極加入歐盟,除了認為他們能夠在經濟上獲得利益之外,還有一點令他們感到「安全」,這就是歐盟的決議機制是「一票否決制」。
也就是說,只要加入歐盟,不管是大國小國,大家都是「一人一票」,而且只要有一票反對,決議就不能通過。
那麼,即使是小國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也可以動用一票否決權來進行反對,這很好地保障了小國的利益。
這個一票否決制看起來十分公平,但其實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英國這個歐洲傳統的「攪屎棍」在加入歐盟後,就經常動用一票否決權。
名義上英國是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但實際上他們玩的還是那套「離岸平衡」,這也是當初法國不想接納英國加入的原因之一。
在吃過英國的虧之後,歐盟當然不想讓俄羅斯再加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俄羅斯和歐盟的利益、價值觀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接納俄羅斯只會束縛住歐盟繼續發展的腳步。
到了現在,一票否決制仍然在歐盟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但對於歐盟中的大國來說,這個機制的弊端已經從「英國攪屎」變成了「小國鬧事」。
這幾年來,頻頻在歐盟內部「鬧事」的國家主要是匈牙利和波蘭。我們知道,在中美關係迅速惡化的背景下,歐盟在美國的唆使下,也試圖出台一系列「反華」議案。
但這些議案大多數都沒能通過,原因就是匈牙利頻頻動用一票否決權提出反對,讓西方國家氣得跳腳,又無可奈何。
而波蘭則硬氣一點,該國直接進行司法改革,推翻了「歐盟法律優先於國內法」的原則。
儘管多數歐盟國家抨擊波蘭,稱波蘭破壞了歐盟的統一性,但波蘭「頭鐵」根本不在乎,還聲稱歐盟法院的判決「違反波蘭憲法」,是歐盟在以司法干涉波蘭內政。
此前我們已經提到,歐盟每年撥給波蘭的資金,可比波蘭給歐洲做出的貢獻多多了,但波蘭似乎完全不在乎,成天都在「硬剛歐盟」。
而且,匈牙利和波蘭在難民問題、LGBT問題等眾多問題上都與歐盟現在「政治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唱反調,就連現在的烏克蘭問題上,匈牙利也是頻頻出手反對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案,讓歐盟極為頭疼。
歐盟還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就算歐盟想要制裁匈牙利和波蘭,也會被東歐國家否決。可對於歐盟來說,他們必須要想辦法對付這兩國,否則其他國家萬一「有樣學樣」,歐盟的統一步調顯然就會被徹底破壞。
於是,德國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取消「一票否決制」,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出,應該採用「多數勝出」的方式來進行決議,而且計票方式也要從成員國「一國一票」改為按每個國家的人口比例分配投票權。
顯然,這就是為了「制裁」匈牙利之類常常跟歐盟唱反調的國家。畢竟,歐盟最初的6個成員國的人口總數就已經超過了歐盟人口總數的一半。
也就是說,只要初始6國達成一致,歐盟的決議就會被通過,這樣一來,歐盟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就可能會被忽略。
聽到這個提議之後,波蘭等小國立即跳出來反對,聲稱這是歐洲大國的「帝國主義」,違背了歐洲的價值觀。
很顯然,假如德國的提議真的被通過,歐盟小國將徹底遭到綁架,歐盟會成為歐洲大國的「工具」,這也會讓好不容易才被共同價值觀彌合起來的歐洲再次走向分裂。
畢竟,歐洲本來就是由諸多小國構成的,他們不僅有着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民族淵源,甚至在長期爭鬥的過程中,還產生了無法化解的歷史矛盾。如果小國發現自己的利益被綁架,一定會忙着退出歐盟,到時候,歐盟必將走向解體。
此外,法國還提出了「歐洲政治共同體」的構想,這一共同體看起來是想要團結歐洲,因為它甚至允許所有歐盟、非歐盟的歐洲國家加入,但實際上卻是想要從內部瓦解歐盟。
因為歐盟本來就是歐共體從經濟一體化發展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產物,現在突然要將「政治」單獨拎出來,顯然不利於歐盟的團結。或者可以說,法國這是在帶頭肢解歐盟。
進退兩難:既站不起來,又無法退縮
而也許更加糟糕的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歐盟似乎很難避免走向解體的結局。
一方面,歐盟現在已經被美國深度滲透和捆綁,其內部分離主義的傾向日益明顯,加上新冠疫情、烏克蘭問題等對歐盟經濟造成的衝擊,歐盟根本無力擺脫美國的鉗制。
假如歐盟真的能「站起來」,真正擺脫美國的控制,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歐盟還可以在「走向解體」的危機中掙扎一番。
實際上,雖然說歐盟是依靠共同的意識形態彌合起來的,但如果經濟發展強勁,歐洲大國能夠繼續帶領小國一起發展,那麼歐盟實在不至於會走向解體。畢竟在更多的時候,共同的利益比共同的意識形態來得更加重要。
可問題在於,歐洲現在「站不起來」,還不可能「退縮」,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歐盟走向解體。
在烏克蘭問題爆發之後,雖然看起來是歐洲在「瘋狂」制裁俄羅斯,但實際上,由於歐洲國家極度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實際上日子更難過的是歐洲自己。
如今,歐洲經濟陷入泥潭,通脹卻飆升,各國人民都開始為「如何過冬」而犯愁,甚至有不少人已經開始囤積木柴,以應對可能來臨的危機。
能源危機對於歐盟工業的影響則更為嚴重,像德國這樣的歐盟大國,假如工業體系因為缺乏能源而停擺,那麼其經濟很可能會陷入崩潰。
到時候,歐盟別說是給其他小國「撥款」了,其自身都難保,歐盟內部的經濟循環也會陷入崩潰,共同的利益一旦喪失,歐盟的分裂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現在的歐洲,人民怨聲載道,多國「右翼」政黨已經開始崛起,「歐洲懷疑論」也開始抬頭,這都對歐洲的團結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專家認為,這種「觀念之爭」將會給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簡單而言,歐盟很可能會因此走向解體。
而歐盟走向解體,是俄羅斯「喜聞樂見」的。在破壞歐洲的團結之後,雖然那些對俄羅斯有「仇恨」的東歐國家可能會更進一步地投入美國的懷抱,但以美國現在「泥菩薩過河」的狀況來看,也不可能給東歐國家太多的支持。
所以,東歐小國最終還是可能會倒向俄羅斯這一邊,而解體後的歐盟其他國家,對俄羅斯的威脅性也會大大降低。
同時,歐盟解體也不會影響到美國的利益,反而對美國來說還有好處:美國再也不必擔心一個統一的歐洲會挑戰自己的地位,因此,美國可能也會放任歐盟繼續走向解體。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如果想保全自己,其實最理智的辦法,就是向俄羅斯「低頭」,只要能夠繼續保障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供應,歐盟的經濟就有恢復的希望,還是不至於會解體的。
又或者,如果歐盟能夠與中國加強合作,同樣也可能能夠再「掙扎」一下,不至於處於現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
畢竟,歐盟的解體對於我國而言整體是「弊大於利」的,我們也想拉歐洲一把,以維持「多極化」的格局。
可問題在於,美國既不會允許歐洲「低頭」,也不會允許歐盟倒向中國。既然歐盟無力擺脫美國的控制,那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走向解體的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