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線前所未見的3處同時遭「蓄意破壞」,讓本就氣荒的歐洲更加恐慌。歐盟方面已呼籲就此展開調查,誰可能是幕後黑手?
歐洲「斷氣」危機愈演愈烈,這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信號,歐洲要在沒有俄羅斯大量天然氣輸送的情況下挺過這個冬天,這將是歐洲最寒冷的一個冬天。
北溪管道3處爆炸泄漏
第二次相當於100多公斤炸藥
丹麥國防部27日表示,天然氣輸送管道「北溪-1」與「北溪-2」在波羅的海發生三次天然氣泄漏。「北溪-1」有2處,「北溪-2」有1處,分別發生在博恩霍爾姆島的東北部和東南部。大量氣體陸續從海底浮出海面,形成三大片氣泡,最大的一個在表面上形成了一個直徑超過1公里的漣漪,最小直徑則是約200米。
視頻畫面顯示,大量的氣體不斷從海底浮出海面,原本湛藍的海面頓時出現了一大片的白色漣漪。
丹麥國防部表示,目前正在努力處理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問題,護衛艦和污染控制船正在前往禁區內進行水質監測。
丹麥和瑞典地震學家在管道泄漏地區記錄到兩次強烈爆炸,其中第二次相當於100多公斤炸藥,且爆炸是發生在水中而非海底。
丹麥能源機構負責人表示,泄漏規模非常大,可能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停止「北溪2號」管道的天然氣排放。海面上充滿了甲烷,這意味着該地區發生爆炸的風險增加了。
俄歐能源紛爭的焦點
「歐洲能源大動脈」
自俄烏衝突以來,作為「歐洲能源大動脈」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就備受矚目。「北溪-1」和「北溪-2」是兩條平行的天然氣管道,全長1000多公里,從俄羅斯經過芬蘭、瑞典、丹麥的領海到達德國。
「北溪-1」於2011年11月正式開通,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最大天然氣管道,年輸氣量為550億立方米。近兩年,該管道加大了抽氣量。2021年,輸氣量達到592億立方米。「北溪-2」是第二條相同規模的雙管道,於2021年完工。但是在今年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拒絕授權該管道的運營。
據計算,「北溪-1」與「北溪-2」管線若同時運作,將每年可向歐洲運送1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於歐盟全部國家每年用量25%以上。
丹麥瑞典認定人為破壞
美國CIA數周前曾警告會遇襲
北溪管線史無前例地在一天之內3處爆炸泄漏,各大媒體用「神秘泄漏」來形容這次尚不清楚原因的事故。有媒體援引已故英國作家弗萊明的話寫道,「一次是偶然,二次是巧合,三次就是敵人行動。」
丹麥與瑞典政府27日晚間分別召開記者會表示,經過調查,他們相信漏氣是遭受人為破壞導致。而瑞典國家地震中心監測的數據證實,在管線泄漏前有發生水下爆炸的情況。
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27日晚說,根據丹麥相關機構的綜合評估,「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是「蓄意行為」造成的,不可能是意外事故的結果。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泄漏是由於人為破壞,要對任何故意破壞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行為做出最強烈的反應。」她敦促進行調查,以充分了解事件及其原因。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政府早在數周之前便收到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情報警告,表示兩條北溪管線可能會遭到針對性的攻擊。
如何在一天內製造3處泄漏呢?有推測稱,這是精心策劃的行動,或是一艘偽裝的商船在附近海域先投下了水雷,並在數天後才引爆,這將會是未來的調查對象。
影響幾何
氣荒對德國影響最大 恐超過2009年金融海嘯
寒冬將至,北溪管道被破壞噩耗傳來,無疑再給歐洲能源帶來沉重一擊。一場全面的經濟衰退似乎已經無法避免。不止一般家庭,從化工廠、鋼鐵廠到汽車廠,都對冬季飆漲的能源賬單憂心忡忡。
據BBC報道,歐洲天然氣價格27日一度大漲22%,這意味着歐洲經濟承受的經濟衝擊正迅速升高,經濟衰退風險可能比2009年金融海嘯還嚴重,其中以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受到打擊最大。
《華爾街日報》也警告,歐洲能源業恐迎來「雷曼時刻」,近來歐洲各國政府紛紛撥巨款搶救行業,德國上周宣布投入約80億美元的資金替天然氣巨頭Uniper增資並將其國有化,報道稱歐洲面臨的能源風暴,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些相似。
北溪管線泄漏發生後,德國方面表示,現在德國天然氣儲量約有91%,短期之內還不會造成影響。分析稱,德國天然氣儲存總量僅為207億立方米,只能勉強夠民用取暖,因此這幾個月德國一直在減少工業用氣,導致大量工廠停產減產,工廠虧損嚴重。
編譯
深度分析
美國?俄國?波蘭?
嫌疑一:美國
美海軍分遣隊在附近 波蘭前部長:謝謝你,美國
目前,雖然美國、俄羅斯和大多數歐洲國家在對此事件發表看法時都持保留態度,但波蘭前部長、歐洲議會議員西科爾斯基似乎並沒有這樣的顧慮。
西科爾斯基27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佈了一張波羅的海水域發生大規模天然氣泄漏的現場照片,並配文稱「謝謝你,美國」。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第一副代表波利揚斯基發推文稱:「感謝西科爾斯基清晰地闡明是誰在幕後支持這種針對民用基礎設施的恐怖主義式襲擊!」
過去幾年,美國一直施壓德國等歐洲國家停止「北溪-2」管道建設,同時向歐洲兜售成本較高的美國液化天然氣。
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就曾預告過將要終結北溪管線。記者問:「但是,這個項目在德國控制之下,你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拜登說:「我向你保證,我們將能夠做到這一點。」
此外,公開情報信息還顯示,距離事發地點北溪管線30公里處有一支美國海軍分遣隊,顯示出這次管線爆破疑點重重。
美國海軍艦艇遠征分隊自9月起就在波羅的海進行演習任務,並於27日宣布完成了在波羅的海的任務。今年6月,美軍反水雷部隊第8爆裂物處理機動隊曾在丹麥事發地點附近實施水下爆破訓練和演習。
而根據全球船隻動態數據顯示,事發當天,美軍攻擊艦距離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破壞現場30公里,距離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50公里。
據全球航班實時飛行數據平台數據顯示,美國海鷹直升機曾沿着現今北溪2號爆破泄漏地點反覆飛行。
對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7日表示:「初步報告表明,『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可能是襲擊或某種破壞的結果,但這都是初步報告,我們還沒有證實,如果證明北溪管道發生的天然氣泄漏是襲擊或破壞所致,那麼這種結果不會有利於任何人的利益。在我看來,泄漏不會對歐洲能源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美方正在努力解決歐洲短期和長期的能源安全問題。」
嫌疑二:俄羅斯
烏克蘭指控俄「恐襲」 俄呼籲開展調查
在俄烏衝突造成的能源危機背景下,波羅的海底下兩條俄羅斯管道的泄漏問題引發歐洲的恐慌。歐洲官員認為這是一種蓄意的破壞行為,而克里姆林宮則呼籲對此事開展調查。
烏克蘭總統高級顧問波多利亞克直接指控俄羅斯策划了這次「恐怖襲擊」,並指此舉相當於對歐盟的「侵略」,意圖破壞歐盟的經濟穩定,在冬季到來前製造能源恐慌。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有關俄羅斯所謂涉嫌參與「北溪」管道事故的論斷是愚蠢和荒謬的。這一事故對俄方來說後果也是嚴重的,因為兩條管線都充滿了昂貴的天然氣,其中一半計劃用於保障平衡國內用量。佩斯科夫還表示,俄氣公司是「北溪」管道的所有者,理應參與相關調查。他說:「顯而易見,沒有俄氣參與,調查無法開展。這些管道並不是無主的。」
分析稱,「北溪-1」的51%股權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持有,「北溪-2」則由其在瑞士的一間子公司持有。北溪管道被炸毀對俄羅斯也會造成嚴重損失。而波羅的海的水域並沒有那麼深,大部分很少超過100米,潛艇躲在那裡發射魚雷很難不被發現,而目前初步報道也沒人提及過潛艇行動。且若要讓俄羅斯潛艇執行這破壞任務,讓其去大西洋切斷連接歐美的通訊電纜或許會更為實際。
嫌疑三:波蘭
擺脫對俄天然氣依賴 不排除「卸磨殺驢」嫌疑
不過,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很多人分析波蘭的嫌疑不容排除。爆炸地點距離波蘭不太遠,而波蘭又是東歐最反俄的國家。俄烏衝突後不久,俄羅斯就斷供了波蘭的天然氣。再加上波蘭新的天然氣管線啟動,擺脫了對俄天然氣的依賴,不能排除波蘭「卸磨殺驢」的嫌疑。
北溪管道泄露同一日,波蘭、挪威以及丹麥三國與歐盟官員舉行新的波羅的海天然氣管線啟動儀式,預定將於10月1日正式啟用,屆時該管線將自挪威的天然氣田通過丹麥,向波蘭輸送天然氣。該管線全長約900公里,被波蘭政府認為是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重大戰略項目,且波蘭南方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也將受惠。
不過,波蘭將矛頭指向了俄羅斯。波蘭總理表示,北溪管道發生的天然氣泄漏是一種蓄意的破壞行為,這可能預示着烏克蘭局勢將升級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此外,波蘭外交部還認為,北溪管道中發現的泄漏點位,可能是來自莫斯科方面的挑釁行為。波蘭副外長普日達奇也表示,並不排除莫斯科實施此類挑釁行為的可能性。 華商報記者 郭霽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