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群居鳥類,滅絕的鴿類,渡渡鳥,終究還是滅絕了

鴿子是生存最成功的鳥類之一,幾乎像人一樣隨處可見。有成千上百萬隻原鴿的後代棲息於世界各地的城市裡。在城市環境下,它沒有天敵,因此可營巢和棲息於建築物上,再加之人類經常給它們餵食,這一切使得鴿子極為繁盛,有時甚至因為數量過多而引發污染問題。在鄉間的鴿類則從農業發展中受益。有一些原鴿的後代還被用於賽鴿運動,展示它們廣為人知的導航本領。

鳩鴿科為一個非常突出的科,全球性分佈。它們生活於除南極之外的世界各大洲,幾乎到處都可以見到兩三種。不過,只有原鴿和灰斑鳩會出現在北極圈的極北端。鳩鴿科廣佈於溫帶和熱帶地區,但在撒哈拉沙漠中部和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沙漠地帶,它們只是匆匆過客。鳩鴿科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可見於大部分近海和遠海的島嶼,在東南亞諸島和南太平洋島嶼上有廣泛分佈。而大西洋中部的島嶼以及夏威夷則是少數連一個種類都沒有的地方。

全科可分成4個亞科。其一是鳩鴿亞科,主要為食種鳥,廣泛見於其分佈區內;其二是果鳩亞科,見於非洲熱帶地區和東方動物地理學區;其三為鳳冠鳩亞科,含3個新幾內亞的本地種類;最後,薩摩亞的齒嘴鳩單獨成一亞科。

肌肉結實

形態與功能

鴿子是相當結實的鳥,多數中等體型,羽毛柔軟、生長很快。小至外形和行為似麻雀的地鴿,大至重達2千克以上的鳳冠鴿。在大部分種類中,兩性相似,只是雌鳥通常略顯暗淡。有些種類的兩性差異明顯。如斐濟橙色果鳩的雄鳥為鮮艷的橙色,而雌鳥為深綠色(但兩者的頭相似,均為黃色);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的小長尾鳩雄鳥有黑色的面罩,但雌鳥沒有。

見於撒哈拉南部的非洲綠鳩,喜居林地尤其是河邊林地中,覓食無花果和其他樹木的果實。

翅膀肌肉佔到了鴿子平均體重的44%,而在那些專門用於鴿賽的種類中甚至會更高。這些肌肉使鴿子能夠垂直起飛。好的「賽鴿」平均飛行速度可接近70千米/小時。

大多數鴿子呈灰色、褐色或粉紅色。許多在頸兩側、翼上或尾部有醒目的白色、黑色或彩色的塊斑,其中有些塊斑在炫耀中會變得更顯眼。少數有小型的冠,其中銅翅鳩有長而尖的冠。

舊大陸熱帶森林中的食果類則顯得色彩斑斕。在非洲和亞洲的綠鳩屬種類中,體羽多數為柔和但相當惹眼的綠色,同時常常有黃色和紫紅色做點綴;印度洋上的藍鳩屬種類則以藍色為主;亞太地區的果鳩類(如果鳩屬種類和皇鳩屬種類)體羽圖案非常惹人注目,擁有多種鮮艷色彩。

3種鳳冠鳩種類主要為淺灰色,下體和翼覆羽為粉紅色或栗色,另外翅膀上有一塊大的白斑。它們比其他種類大許多,並具有大而扁平的冠。

幾乎在所有的陸上棲息地,從熱帶和溫帶森林到草原和半沙漠荊棘叢,從平地到喜馬拉雅山的雪線以上,都可以見到鴿子的身影。由於大部分食種子,需要經常性飲水,因此它們很少遠離水域。鴿子一般為樹棲,但也有一些地棲和崖棲種類。許多在樹上營巢,在地面覓食。

大部分種類為定棲性,但飛行能力出色。少數種類做長途遷徙。有些種類,特別是乾旱地區的種類如非洲的小長尾鳩和幾個澳大利亞種類,會廣泛移棲。其他一些種類為季節性候鳥。如鷗斑鳩在歐洲、中亞和北非的許多地方繁殖,然後飛越撒哈拉,遷徙至該沙漠南部的撒赫爾地區過冬。類似的,新大陸的美洲哀鴿從繁殖地南下至墨西哥越冬。

食種子或果實

食物

鳩鴿類主要從地面啄食種子,然後在功能強大的肌胃裡研磨,常常會吞入一些砂粒幫助消化。在有些季節,多數種類也會食綠葉、芽、花和某些果實。於是,一些種類因為偷食成熟的莊稼或剛發芽的作物而嚴重危害農業收成。果鳩類幾乎僅食果實的果肉。在這些種類中,砂囊能夠將果肉剝離而將種子完好地排出。這種適應性使它們成為出色的種子傳播者,有大量事例表明它們與結果類植物共生。

有不少種類會捕食少量的蝸牛或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在繁殖季節;而在城市裡的野生種類,有時幾乎無所不食。

食種類需要經常性飲水。與其他大部分鳥類不一樣,鴿子為主動式飲水,即將喙伸入水中至鼻孔,然後將水吸入而不仰起頭。有些種類會飛相當遠的距離前往水源,在那裡大規模聚集成群,尤其是在清晨和黃昏時分。

終身伴侶

群居行為

鴿子的鳴聲為咕咕聲、輕哼聲及各種低沉的聲音,大部分相對安靜。某些種類有規律地重複單個音符,其他種類則多少會鳴囀。此外,有些種類會發出口哨聲或尖銳的鳴叫。它們似乎沒有專門表示驚恐的鳴聲,只是有幾個種類在逃跑飛離時扇翅聲很響,而這在它們的炫耀飛行中也會出現。

繁殖期來臨時,鴿群開始解散,紛紛結成配偶。據目前所知,鴿子均為單配製,配偶整個繁殖期都待在一起,有些種類的配偶關係會持續數年甚至為終身性。

雄鳥的鳴囀通常為簡單的甚至相當單調的一連串咕咕聲。有些種類的聲音可傳至很遠,雖然只是反覆的單個音符。許多種類會進行炫耀飛行,既可用於示威,也可作為求偶的一部分。求偶可能很簡單,如斑鳩類便是如此。但在其他種類中,求偶包括鞠躬等一系列很複雜的行為,並通常伴有咕咕聲。

樹棲種類築細枝巢,外形看似脆弱,但實際上交織緊湊,通常位於樹枝上或樹枝間。其他種類築巢於懸崖上,有時築在人工設施上,少數種類會營巢於地面開闊地帶。某些種類(如原鴿)將巢築在天然的岩縫或岩洞中(不過如今,無論是原鴿的野生後代還是飼養後代都會經常築巢於建築物上)。此外,還有數個種類(如歐鴿)營巢於樹洞或地洞中。所有這些種類通常都會築某種形式的巢,但特別是在營洞穴巢的種類中,築巢過程往往極為簡單。一般為雌鳥築巢,雄鳥供應大部分巢材。所有種類產下的卵均無斑,白色或接近白色。多數種類一窩產2枚卵,但較大種類和大部分熱帶果鳩類通常為一窩單卵。較之其他鳥的卵,鴿子的卵相對於成鳥體型而言顯得非常小,再加上窩卵數又少,這使得鴿子一窩卵的總重量與成鳥體重的比在所有營巢的陸地鳥類中最低(約為9%)。

不過,鴿子的繁殖期很長,有許多種類會連續產下多窩卵,有時一年內可產8窩卵。這種豐產性乃是基於它們擁有很短的孵化期(13~18天)、跟同等體型鳥類相比較短的長飛羽期(雛鳥通常在出生2周後便會飛)以及前後兩窩雛可出現重疊現象,即親鳥還在撫育前一窩雛時又產下一窩卵(有時產於同一巢中)。兩性共同擔負孵卵和育雛之責,並且雙方都會分泌鴿乳(見下頁框內專題)。鴿乳富含能量和營養成分,有助於雛鳥迅速成長發育。據研究發現,所有露天營巢的種類中,其雛鳥在會飛時還未長成成鳥的體型,也沒有達到成鳥的體重(通常為65%,而在華麗果鳩中僅為26%)。但在洞穴營巢的鷗鴿,其雛鳥飛羽長齊時,體型和體重已與成鳥相當。

渡渡鳥——一種滅絕的鴿子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們一直猜測,渡渡鳥這種不會飛的、滅絕於17世紀的毛里裘斯鳥是鳩鴿科的成員。DNA分析技術的出現終於使這種親緣關係得到了證實。

牛津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們從唯一一個軟組織保存完好的渡渡鳥標本中提取樣本,然後與毛里裘斯愚鳩(一種已滅絕、類似渡渡鳥的鳥,原先分佈在附近的羅得里格斯島)以及現存種類(包括鳩鴿類在內)的基因物質進行比較。經過分子分析發現,渡渡鳥和毛里裘斯愚鳩起源於東南亞一種類似鴿子的原種。這種鳥在大約4200萬年前與它的親緣種分離,飛越印度洋,定居在馬斯克林群島島鏈中第一批出現的火山島上(形成於約2600萬年前)。渡渡鳥和毛里裘斯愚鳩隨之成為2個種類。後來,由於島鏈中的第一批島嶼下沉,這2種鳥分別「「跳」到了毛里裘斯(形成於800萬年前)和羅得里格斯島(形成於150萬年前)。

與渡渡鳥親緣關係最近的是尼柯巴鳩,其他的親緣種類包括新幾內亞的鳳冠鳩類和薩摩亞的齒嘴鳩。

有些種類開始繁殖的時間非常早,如地鳩長到5個月大時就開始繁殖。許多種類壽命相當長,尤其是在人工飼養後。

成敗皆有

保護與環境

農業的發展使鴿子受益匪淺。許多種類善於在穀物和果實長到可為人食用前搶先覓食,在某些地區,它們對經濟作物構成了嚴重威脅,如南美的斑頰哀鴿。鴿子會飛到一片區域迅速攝取食物填飽嗉囊,然後快速返回安全的林地慢慢消化。有些種類會成為農作物病的潛在攜帶者,甚至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威脅,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城市的野生種類。

鴿乳

鴿子是不尋常的鳥,因為它們的嗉囊會產生乳汁,其化學成分與哺乳動物的乳汁相似。縱觀其他鳥類,只有大紅鸛和皇企鵝也有這樣的功能。

成鳥嗉囊分泌的鴿乳是雛鳥在剛出生數天內(如右圖)的全部食物來源,因此在這期間保證鴿乳不受污染很重要。之後,親鳥餵給雛鳥的其他食物比例會不斷增大,但事實上在雛鳥發育完全之前,鴿乳的實際喂量一直保持在一個相當恆定的水平。

由於垂體激素——催乳激素的分泌(和哺乳動物一樣),雌雄鳥的嗉囊都會產生乳汁。從孵卵期的中期起,嗉囊的部分組織開始增厚,血管變粗。在孵卵期後期,嗉囊壁可變厚至原來的3倍多。待雛鳥孵化後,嗉囊壁變成紅色的蜂窩狀褶皺結構,含有「乳汁」的細胞便從那裡源源不斷地流入嗉囊中,然後吐餵給雛鳥。最初,乳細胞只在嗉囊空時才脫落,以確保不被其他食物污染。後來,嗉囊的產乳限於成鳥餵養雛鳥的時間裏,而乳汁也與其他食物混合在一起。

嗉囊的乳汁是一種濃稠的溶液(乾性物質佔到19%~35%),濃度和形狀都類似於鬆軟乾酪。它含65%~81%的水分、13%~19%的蛋白質、7%~13%的脂肪、1%~2%的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B、B2,但不含碳水化合物。乾性物質主要為蛋白質和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至少從種類上而言)。乳汁的鈣、磷含量較低,但鈉含量很高。

鴿乳的產生似乎是一種適應性的體現,旨在保證雛鳥能夠獲得充足而穩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的供應,從而滿足鴿子典型的快速生長發育的需要,特別是較之於其他大部分鳥類,鴿子更多地依賴於植物性食物。多數食種類鴿子在喂雛期間很大程度上會將它們的食物調整為無脊椎動物。

斑尾林鴿是歐洲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鴿子。在非繁殖季節,它們通常成群活動,有時規模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