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不僅肉好吃,還是重要的實驗動物,你知道嗎?

中國人離不開豬,「家」的本意,就是房子里養一頭豬。豬是最重要的牲畜,為人類提供了大量動物蛋白和脂肪能量。但豬除了被吃外,還是重要的實驗動物,在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為人類健康和生命延續上發揮着重大的作用。

豬的進化歷史要追溯到4000萬年前,有考古證據表明,家豬起源於1萬年前歐洲和亞洲的兩個野生族群。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國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直到16世紀,家豬才被人類帶入美洲。18世紀,歐洲人將中國家豬引入歐洲大陸,與當地家豬交配,培養出高產仔率、高飼料轉化率的現代肉豬,形成了當今世界主流肉豬品種。

據說,防毒面具的發明靈感來自野豬。當野豬聞到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後,就用嘴拱地,而泥土被野豬拱動後,其顆粒變得較為鬆軟,對毒氣起到了過濾和吸附的作用,豬也因此可以躲避氣味的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著名的化學家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澤林斯基(Nikolay Dimitrievich Zelinsky)根據這一發現,設計、製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現如今,儘管吸附劑的性能越來越優良,但它酷似豬嘴 的基本樣式卻一直沒有改變。

什麼是實驗動物?實驗動物是指「無菌」環境下飼養的,遺傳背景明確的,用於科學研究、科學實驗的動物。研究表明,豬的智商跟4歲的人類差不多,「人和豬的基因差異只有1%。」2019年9月,我國科學家首次發佈了廣西陸川豬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從而為豬遺傳學領域研究提供了關鍵的基準數據,而且能更好地利用豬作為模式動物,在分子層面開展基礎研究,為人類健康和疾病研究開闢了新路。

豬是最重要的實驗動物之一。家豬在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皮膚、營養需要、骨骼發育以及礦物質代謝等方面都與人類的情況極其相似。小型豬在解剖、生理和疾病病理等方面與人類有很高的相似性,是人類醫學研究的理想模式動物。在糖尿病、心血管、高血壓、帕金森、腫瘤等疾病的研究中都有廣泛應用。

我們知道,器官移植是目前很多惡性疾病的最終解決方案,但人的器官來源非常有限,於是科學家開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動物的器官替代。雖然靈長類看上去和人類最為接近,但多數靈長類體型太小,器官無法承擔人體代謝的需要,而黑猩猩等大型類人猿又都是瀕危的稀有動物,它們的繁殖率較低,無法滿足實驗動物在規模、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此外,猴子、猩猩等與人類的親緣關係實在是太近,也存在倫理上的挑戰。

既然「大師兄」猴子指望不上,那就只好煩勞「二師兄」豬八戒了。豬作為人類器官移植有許多優勢:首先,豬的器官大小恰到好處,其腎臟、心臟、 胰島、神經細胞等與人的相應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結構和功能上幾乎完全一致,可以替代人源性器官供體; 其次,豬的解剖結構、生理指標、血型抗原也都與人的相似,可以經過基因修飾提高異種移植的治療效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豬的生長周期短、易於飼養, 便於產業化,降低了治療成本。

當前,對豬的研究前沿也主要集中在異種器官移植上。2015年,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艾欣瞳」投產,這種角膜取材於清潔凈養的豬角膜,患者移植後可逐漸與自己原有的角膜組織完全融合,實現終身使用。截至2019年9月,武漢協和醫院已完成100餘例豬角膜移植手術,雖然移植初期透明度不夠理想,但隨着時間推移,透明度逐漸接近人的角膜 裸眼視力可達0.4。

南京醫科大學特聘教授、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戴一凡是從事轉基因大動物和異種移植方面研究的國際知名專家,2002年他領銜的課題組利用基因敲除技術,在美國培育出了基本不含「排斥基因」的克隆豬(萬能豬),入選當年美國《科學》(Science)100項重大科學發現之一。2018年9月,在日本異種移植研究會上,明治大學和京都市立大學等團隊宣布成功研製了用於人類器官移植的豬,有望進人生產階段。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豬有可能成為高質量器官、組織和細胞的供體資源,將為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提供源源不斷的供應。也許以後,「人面豬心」可能會變得很普遍,「人面獸心」這個成語也可能不再是一個貶義詞,而將是描述人體健康或器官組成的中性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