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立雞蛋,台灣人也過端午節,連粽子都有南北之分

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便是賽龍舟、吃粽子。

不僅大陸內地過端午節,就連台灣省也過端午節,只要是龍的傳人,都不會忘記這個流傳了千年的傳統節日

雖然大家都過端午節,但是每個地方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端午節主要紀念的是偉大詩人屈原,不過江浙許多地方也會紀念伍子胥介子推、孝女曹娥等歷史名人。

語文課本中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鴨蛋》,介紹了高郵端午吃鴨蛋的習俗,而在浙江紹興,不僅要吃鴨蛋,還要吃黃瓜、黃鱔、雄黃酒和黃魚,此乃紹興五黃,是端午節時期紹興人必吃的五樣食物。

賽龍舟、吃粽子是最普遍的兩個習俗,但在不同地方同樣也有區別。

比如這次端午節火上熱搜的佛山賽龍舟,因一名女性遊客坐上傳統龍舟而被當地人怒懟,原來傳統龍舟是不允許女性坐上去的,就連賽龍舟時,女性也不準站在橋上,只能站在河道兩旁觀看。

而像北方地區,由於河流少,所以還衍生出了抬龍船的習俗。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常見的一種習俗,不過南北方咸粽子甜粽子之爭由來已久。

中國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造就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同時「十里不同分,百里不同俗」,也產生了各個地方習俗的不同。

而在海峽對岸的台灣省,過端午節的習俗,也獨具特色!

過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對於台灣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兩樣。

不過,台灣也有南北方粽子的說法。

台灣南北縱長約395千米,也就杭州市到寧德市的距離,剛好夠新能源汽車滿電跑一趟的,竟也衍生出了南北粽的區分。

不同於大陸地區咸粽子甜粽子之爭,台灣省南北粽子的區別在於做法不同。

簡單來說,北部粽是把餡料炒熟後再包,南部粽是生料入粽煮熟。

台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特殊習俗,立雞蛋!

立雞蛋,顧名思義就是在端午節當天正午整點,把一個雞蛋立起來,就能得到好運。

一般認為端午節正午,陽氣最重,所以能將雞蛋立起來。

柯文哲對此還說過,在今天中午立蛋比較容易,其實這是一個迷思。

立蛋其實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只要抓住訣竅,讓蛋與地面維持穩定的平衡,不管在哪一天哪一個時候都立得起來。

端午節立雞蛋的習俗對於台灣人來說,意義深刻且十分熟悉,因為台灣的幼兒園就會舉辦立雞蛋比賽,台灣人從小到大都玩得樂此不彼!

縣市會在端午節舉辦立雞蛋比賽,商場也會推出立雞蛋親子活動,就連民意代表們也要靠「立蛋」吸引人氣,特別是善於營銷的綠營民代們,總是各種花式炫耀「立蛋」。

兩岸一家親,同為「龍的傳人」,在傳統節日、風俗習慣、文化上都有許多共同點,而這無形當中成為了連接兩岸人民的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