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億次瀏覽!被央視點名的「貴州村超」,為什麼這麼火?

前幾天,在梅西參加比賽的北京工體門外,一塊簽滿名字的牌匾引發圍觀:貴州「村超」代表兩千公里送真情。

自從梅西要來中國的消息傳出,就在廣大球迷中引發巨大關注,也颳起了一股梅西熱潮。

這個夏天,在足球界能和梅西搶熱度的,除了跳下看台擁抱梅西的年輕小夥子,恐怕只有貴州省榕江縣正如火如荼的「村超」了。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村與村對抗的足球聯賽,竟然被央視點名表揚。

村超的全稱是「和美鄉村足球超級聯賽」,自5月中旬以來,貴州榕江縣當地人以村為隊組成了20支隊伍,在綠茵場上展開激烈角逐。

隨着一輪輪比賽的進行,村超熱度一路狂飆,在線觀看人數超 5000萬,網絡直播流量和短視頻傳播量已超過3億次,相關內容全網瀏覽量超20億次。

村超究竟是有多火的呢?單看現場這陣仗,真和世界級賽事也沒差!

出場儀式別出心裁,村民們盛裝出席,不知道還以為是民族服飾大展示。

別看是村與村之間的對抗,比賽的精彩程度卻一點不亞於世界盃,賽場上誕生的如「超級世界波」、「彩虹過人」等多個精彩瞬間,廣為傳播。

場下觀眾也沒閑着,敲盆助威,拍掌叫好,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除了在現場給自己喜歡的球隊吶喊助威,觀眾自覺把美食帶到了比賽現場,邊看球邊吃特色美食,這場面主打一個入鄉隨俗。

隨着村超熱度傳播開,吸引了諸多來自上海、江西和廣東等全國各地的球迷,有的甚至開車十幾個小時趕來觀賽。

還有許多名人都來現場,足球名嘴韓喬生66歲的他爬上梯子熱情的宣布:「村超收視率已經超過中超了。」

香港演員陳百祥公開喊話,表示想帶隊和村超隊伍踢一場。

比賽視頻流傳到國外,歐洲金球獎得主歐文專門為村超錄製視頻送上祝福:「恭喜村超取得成功!」

面對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外交部發言人也積极參与推廣。

一個以村民自發組織,村民參與的鄉村足球比賽,為什麼能這麼火呢?

首先,村超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足夠接地氣。雖然今年才意外爆火,實際上當地足球氛圍已有80年之久。

據1999年出版的《榕江縣誌》顯示,20世紀40年代,因戰爭動蕩,當時的廣西大學遷入榕江縣,一併將足球運動傳入這裡——大學生們在校園裡踢足球、打籃球、打乒乓球,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玩意兒」的當地百姓在一旁好奇觀望。

上世紀90年代,貴州的「村超聯賽」就已經開始舉辦,村民在河邊草地上,架上幾個木頭架子當球門,比賽就打起來了...

如今榕江38.5萬人口中,接近5萬人會踢足球、喜歡踢足球,「這個人數想想都覺得了不起!」

其次,村超最打動網友的是比賽中村民對足球純粹的熱愛

今年的村超聯賽,每支隊伍的參賽隊員都是村裡的村民,球員幹什麼的都有,就是沒有一個人是專業的。

有人是肉鋪老闆,還有木匠,也有瓦匠、銀行行長……

球員雖不專業,卻屢出名場面,「世界波」才過去不久,又出現了「頭球破門」等精彩瞬間。

村超的這次出圈,也和長久以來圍繞中國足球的話題有關,網友們恨鐵不成鋼,網上各種段子頻出:「原來中國的C羅在開挖機、梅西在工地」。

當然,調侃之餘,大家看到的還有當地村民對足球最純粹的熱愛。

比賽沒什麼贊助商,都是村民自發湊錢,一人十塊、二十塊,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齊心協力把賽事一屆屆的給辦起來了。

這位在賽場上踢出「電梯球」的大哥說,村裡每個人湊了20元錢,他就報名參賽了。

不光是球員們在現場踴躍表現,場邊的觀眾也積极參与,比賽間隙村民自發為球員扇風降溫。

比賽沒有獎金,村超就在當地取「材」,每場比賽獲勝隊伍獎豬腳兩隻,最終決出的第一名獎品為本地小黃牛,第二名獎品為本地豬,第三名獎品為小香羊,第四名獎品為本地鵝。

就是這麼樸實和接地氣的獎勵,球員們踢得賣力,觀眾看得樂呵,爺爺奶奶輩的都活力無限,氛圍好得不得了。

最後,村超的爆火離不開榕江縣領導對推廣村超所做的種種努力。

村超所在榕江縣本身就有長達80年的踢足球歷史,加上縣領導看到了村BA的成功,於是牽頭推出相關鼓勵措施,又利用起短視頻平台來裂變傳播,趕上了時代風口的村超,成功復刻村BA的奇蹟,最終火出了圈。

只要中國男足聯賽還是那麼乏味,村超堅持不變味,那麼它的熱度還能繼續。

最近村超賽事負責人還拒絕了中國足協的指導建議,更是讓村超成為熱門話題。

你看榕江村超不就說明一件事,很多人以為得到大平台的扶持,就能逆天改命,其實小人物堅持自己的夢想, 時間也會賦予你偉大的力量。

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村超結合當地文化,趕上足球熱的風口,讓榕江的村莊和村民們站到互聯網的風口上,一場場接地氣的比賽,讓普通人真正看到了踢球的快樂。

這才是屬於球迷的歡樂時刻,自己支持的球隊,願意為勝負用心去踢球。

是的,人都想成為全世界的焦點,關鍵是如何去做到。

就像榕江村超,球員不一定是最專業的,但是熱愛才是偉大的。

普通人想要成功,熱愛一樣重要,在自己擅長的專業上,用時間去積累自己的光,等到被發現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