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通訊員 付萱 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實習生 王詩雅
日前,在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光伏電子工程的設計與實施」賽項頒獎現場,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湖南鐵科職院」)教師周湘傑、王文楷歡呼雀躍、激動不已。由他們指導的張晨宇、易聖傑、戴弘團隊,在與54支代表隊的巔峰對決中,以第二名的成績摘得全國一等獎!周湘傑說:「比賽分兩天進行,共計8小時,這次有80%的代表隊無法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我們是第一個完成任務的,比第二個『交卷』的代表隊,足足快了半小時!」
科學謀劃 借力校企合作「彎道超車」
與時偕行者恆進,乘勢而為者常新。只有緊盯「新產業」「新動能」,才能把握「新方向」「新機遇」。回溯過往,該校光伏專業建設、技能競賽推進與光伏產業提質增效、蓄勢蝶變的時間線高度吻合。
2015年,我國光伏產業確立了提升電池轉換效率的「主賽道」,迎來發展黃金期;2018年,三部委聯合發文,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2020年,光伏迎來新一輪歷史性的發展契機,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賦予光伏更大的歷史責任。
緊跟光伏行業發展步伐,2017年,該校組建了光伏專業;2018年,首次組隊出征「光伏電子工程的設計與實施」國賽,獲三等獎;2019年再戰,未有突破;2021年三戰,小組賽敗北;2022年四戰,勇奪桂冠!
「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項目在每年的全國性技能競賽中,都占很大比重。參賽不能一時起意。只有提前謀劃好,『咬住青山不放鬆』,才有贏的可能。」在該校校長陳彬眼裡,光伏產業方興未艾,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又比較大,與之相關的技能競賽也會多一些。提前謀劃布局,不斷地積累比賽經驗,是國賽脫穎而出的不二法門,而制勝的另外一個法寶則是校企合作。
此次國賽,工藝佔到了16分。在賽前集訓中,如何把一圈銅線節支提效地裁剪,如何在接線時做到整齊美觀、不漏銅,困擾着參賽學生。「把工藝做到極致,拿到滿分,我們才有更多勝算!」帶隊老師周湘傑對團隊提出了「必須拿下」的要求。就在學生們止步不前時,中車時代電氣專家的一堂競賽指導課,讓大夥茅塞頓開——運用企業的新工藝,能讓一圈銅裁剪率從170根提升到200根以上,難題迎刃而解!
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是該校與簽約企業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很多技能比賽項目和標準流程都源於企業。該校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引入了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專家與學院教師共同研究國賽規則及相關政策,並指導競賽。
談及校企合作對自己的幫助,參賽學生易聖傑滔滔不絕:「學校為我們專門配備實訓室,裏面的設備大多來自校企合作項目,非常『潮』。通過校企合作,我們不僅學到了實用性很強的課外知識,還接觸到了晶科能源、中國電子科技、中車時代電氣、湖南創一集團這些業內頭部資源,收穫滿滿。」
「藉助合作企業的產業、科研資源優勢,我們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高水平師資隊伍打造、產業教學資源庫建設、1+X證書制度試點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在技能競賽中大有作為。」該校黨委書記康月林這樣說。
以賽促學 激勵青年學子「技能成才」
從新生菜鳥,到國賽選拔;從最初只是想學一門技術,到奪得國賽第一名;從默默無聞的高職生到行內龍頭企業頻頻拋來「橄欖枝」的「香餑餑」,張晨宇通過技術技能實現人生夢想。
張晨宇來學校的初衷是想學一門技術,賺錢補貼家用。然而進校後,張晨宇一度迷惘,他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也不清楚應該從哪兒發力,讓自己迅速成長。「我們學校有10多個跟專業有關的協會,直到加入了光電創新協會,我才有了努力的方向。」張晨宇介紹,經常有專業老師來協會答疑解惑,有時老師們也會利用業餘時間給他們「加餐」,講講課本以外的專業知識,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
進入大二,張晨宇的生活一下緊張起來了,在他們這個200多人的協會,每月都會組織一場全員參與的小規模競賽,晉級者進入下一輪角逐,最終選拔出6名同學集中訓練、備戰省賽國賽。落選者則仍可參加協會的日常活動和實訓。「我們6個人組成了兩個隊,老師的排兵布陣很講究。比如我心思細,觀察能力強,老師讓我當隊長,負責統籌。戴弘穩重、技術全面,專攻細節問題。易聖傑心態好,最後一個環節由他負責。」談起隊友,張晨宇充滿自豪:「我們兩支隊伍一起訓練,每周PK,誰能贏誰就能代表學校出戰,最後我們贏了!」學院內的頻頻角逐,讓參賽學生的實力更強、戰術更精、默契度也更高。
「像訓練一樣打仗,像打仗一樣訓練!」在該校實訓室,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催人奮進。進入暑假,張晨宇團隊開啟了「魔鬼訓練」:8小時的比賽時間,從每個模塊用時多久,到每分鐘具體做哪個步驟,都要心中有數。每天結束了12小時以上的訓練後,接着復盤謀劃並記錄,張晨宇和小夥伴索性住進了實訓室。「把光伏硬件搭建時間從3小時縮短到50分鐘,這個過程我們真是脫了一層皮。」回想起衝刺階段兩個月的不眠不休,王文楷老師至今頗為感慨。而這段經歷同樣讓張晨宇刻骨銘心,「深夜經常半睡半醒地想到了競賽的某個流程能更優化,我就趕緊起床記下來,生怕忘記。有一次凌晨兩點多,想到個好點子,我趕緊喊醒他們兩個起來一起驗證,不知不覺就干到了天亮。」
辛勤汗水澆灌心中的夢想,不懈奮鬥開創美好的未來。如今,獲獎學生張晨宇、易聖傑即將奔赴理想的工作崗位,戴弘則將前往南華大學開啟他的本科求學路……他們通過技能大賽,成就了人生夢想。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在該校,像張晨宇這樣追求卓越、懷揣夢想的青年學子還有很多。一次次比賽前的層層「大海選」,淬鍊了一批批學子的專業技能,也給他們埋下了匠心的種子。或許最終未能走上省賽、國賽的舞台,但崇尚技能、立志報國成為眾多學子的自覺追求。
以賽促教 打造高水平「工匠之師」
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不僅是「考學生」,更是「考老師」。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指導學生參賽,教師就得先是專業的「行家裡手」。建立起「能教會賽」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湖南鐵科職院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鏈的「重要一環」。
「我們的團隊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國賽一等獎指導教師周湘傑說道。
從2018年首次備戰「光伏電子工程的設計與實施」國賽起,該校就將國賽中的技術標準、操作範式、專家資源反哺到學校的技能競賽和教育教學之中。從教學計划到生活日常,帶隊教師團隊每一項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編排。「一般我們會為參賽選手配備兩位指導老師,兩位老師的側重點不同,一位側重日常的技術指導,一位側重訓練所需要素的準備。」該校鐵道供電與電氣學院院長楊旭清說。這樣的分工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學效果。
周湘傑、王文楷都是來自行業頭部企業的高層次人才,素質高、能力強、思路活,他們把新技術、新工藝貫穿到訓練始終,把企業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學中。「跟着周老師一起指導學生參賽,能讓我對行業和設備更了解,日常教學中的實訓課也上得更得心應手。」90後教師範飛是教練團隊的一員,通過指導比賽,他和學生們一起成長。同為年輕教師的龔事引,對此也深有感觸:「帶學生參賽不僅能向團隊中的優秀教師學習,而且會倒逼我們奮起直追。」每月在群里「曬」完成了哪些工作,教學、實訓和備賽上有什麼突破,讓龔事引壓力與動力並存,讓他在專業建設上有了更多思考。
智能循跡小車、無人機、電流檢測無線感應設備……在伍豐老師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上,一系列貼近生活、實用性強的「小玩意」閃亮登場,贏得同學們陣陣尖叫。伍豐介紹,這些酷炫的高科技產品都源於歷年的電子設計競賽,所有學生需要按競賽要求完成,把賽題融入課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賽題的實操,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都用得着,這讓我們更喜歡所學的專業。」該校學生蔡彬說。
以技能競賽為抓手,促進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創新,推動課程、師資、團隊的良性建設和教材、教法改革,一支能吃苦、能戰鬥、能奉獻的教師隊伍正憑藉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嫻熟的教學技藝,為培育新一代湖湘工匠注入最強戰鬥力。如今湖南鐵科職院在技能競賽、教學教研上,結出累累碩果:近幾年,學校獲得了教育部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國家級眾創空間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獲批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A檔、湖南省卓越職業學校等60多項省級榮譽;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成績斐然,獲得國家級競賽獎項25項、省級競賽獎項240餘項……
唯思變創新者強,唯砥礪奮進者勝。秉持「唯有攀登、方能向上」的信念,擦亮「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底色,砥礪奮進的「鐵科人」在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價值引領,以技能競賽鍛造匠心、匠技、匠魂,致力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培育製造名城 建設幸福株洲」培養更多德技雙修的匠才!
(一審:黃京 二審:袁欣 三審: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