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的衰落是因為白人政府下台導致的嗎

曼德拉作為南非首位黑人總統被尊稱為「南非國父」。他在就任總統之前為推翻當時南非不公平的種族隔離制度曾服刑長達27年。1991年中國香港歌手黃家駒根據曼德拉的事迹創作了歌曲《光輝歲月》。我國的歷史教科書在介紹曼德拉時將其塑造為亞非拉人民反殖民主義反種族歧視的代表性人物進行褒揚,但近年來很多網絡文案對曼德拉卻是持負面評價的。這些負面評價主要是說自從曼德拉開啟黑人執政時代後南非經濟就開始持續衰退。

2010年在南非世界盃期間其糟糕的社會治安環境和低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效率又飽為世人詬病。2017年4月標普把南非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垃圾線」,同時將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這是南非自2000年以來首次失去標普的投資級評級。2020年9月8日南非發佈的國內經濟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南非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與一季度相比萎縮達51%。當然客觀上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全球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

可疫情絕不是南非經濟衰退的唯一原因。英國《金融時報》在2020年9月10日報道稱: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南非人均GDP一直在下降。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南非就已出現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當初的白人政府、曼德拉政府以及如今的南非政府都對如今南非的現狀有一定責任。可現在有些人卻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曼德拉。如果說南非的衰落是由於黑人執政造成的,那麼有一個白人國家的境遇也與南非頗為相似。

歷史上阿根廷也曾是一個高度繁榮的國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經濟大國,那時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一度與德國比肩。可如今人們提到阿根廷首先想到的就是足球和探戈,沒人在提到阿根廷的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個國家的經濟、軍事。可以說如今阿根廷在國際上的經濟、軍事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實我們只要翻開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國際格局的中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

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加拿大、印度以及歐洲諸國均位於這一地帶,而南美洲、南部非洲等地則是國際格局中的邊緣地區。南非、阿根廷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上的一個」孤立邊緣地帶「:既不是世界地緣格局的中心地帶,也不是主要世界航運線路的咽喉要衝。像這種處於孤立邊緣地帶的國家幾乎是註定必然會衰落的。遠離世界權力格局中心的地緣區位使南美洲、南部非洲國家得以儘可能避免捲入國際衝突之中。

南非儘管作為英聯邦成員國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然而兩次世界大戰均未對南非本土造成多少實質性影響。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是因為南非的地緣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保護自己;說不幸是因為遠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的南非在躲過世界大戰的同時也錯過了多次歷史機遇。人類歷史上前兩次產業革命都發源於歐洲,後來逐漸擴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南非則與之失之交臂。

第三次產業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開啟的: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應用正是始於二戰時期。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為了引領國家,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則大力趕超,然而地緣區位過於偏僻的南非再次失之交臂。現在網上很多人喜歡說白人執政時期的南非是發達國家,但這是建立在「黑人不是人」這一前提下的。1983年南非黑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南非白人的37%。

南非所謂的發達是通過把佔總人口3/4以上的黑人、亞裔等其他人種排除後只算白人的結果。這就相當於計算城市GDP時先把外來農民工排除在外。殖民地時期的南非是以為宗主國供給需要的商品這種目的發展自身產業,而不是以最適合自己實情的方式發展。這就造成了南非的產業單一化現象:歐洲殖民者在南非發現豐富的黃金、鑽石等礦物資源後就把採礦業打造成為南非首屈一指的經濟支柱產業。

1961年南非後國家政權實際上掌握在白人殖民者手中,而占人口絕大部分的黑人則處於被統治的地位。白人執政時期南非的種族隔離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通過剝削廉價的黑人勞動力來維持經濟增長的極度不自由的經濟。第三次產業革命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這種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一個國家的發展除了需要一幫政治、經濟領域的精英人物之外更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畢竟廟堂之上的決策者只能制定方針路線。

可具體的生產實踐還是由普通勞動者完成的。白人當局長期執行的種族隔離政策導致佔南非人口絕大部分的黑人很少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南非絕大多數人口都不具備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素質能力。南非長期以來一直都停留在較為低端的全球產業鏈布局之中。從上世紀80年代起南非經濟就已出現頹勢:1982年南非GDP比上年縮水0.38%,1983年縮水1.85%,1985年縮水1.21%,1990年縮水0.32%,1991年縮水1.02%,1992年縮水2.14%。

在長期的種族隔離政策下占人口大多數的黑人沒受到過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良好教育。無論是白人政府執政還是黑人成為總統都不會在短期內解決產業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問題。曼德拉一生的奮鬥目標並不是黑人特權,而是真正實現各種族的平等團結。曼德拉曾告誡自己的黑人同胞:要善待白人以及其他族裔。可曼德拉的黑人同胞們顯然把他當初的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如今的南非並沒實現種族平等,而是演變出了黑人至上的新式種族主義

南非黑人把當初白人剝削掠奪他們的手段全部學了過來。如今有超過1/3的南非白人由於政府性的干預而失業。南非成為了世界上非常少見的有歐裔白人貧民窟的國家。南非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並沒得到任何改變:大農場、大企業依舊掌握在少數寡頭手裡。只不過以前的寡頭是白人,而現在的寡頭是黑人。2003年出台的南非《黑人經濟復興法》是一部典型的黑人種族主義法律。這和當年的白人種族主義法沒有什麼區別。

這部法律規定就業崗位優先供給黑人。這種只看膚色而不看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做法使得大批有技術的高學歷白人或失業或無法升職。越來越多的白人工程師、政治家、技術工人、學者、醫生等社會精英選擇逃離南非,從而使得南非僅存的一點可以推進產業升級的人才也嚴重流失。在過去的30年中共有50萬白人離開南非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定居。1994年以前南非的白人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1%左右。

可如今南非的白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已下降到了如今的9%。在南非受到種族歧視的不只是白人:30年前南非華人不斷向白人政府爭取平等待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被推翻時南非華人獲得了與白人、黑人等族裔平等的權利。隨着黑人種族主義的抬頭使華人再度成為南非的二等公民。事實上南非迄今為止並沒推翻種族主義,只不過是推翻了白人歧視黑人的種族主義。

白人歧視黑人當然是種族主義,黑人歧視白人在本質上也是種族主義。一個國家只有實現各種族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平等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擁有堅實的基礎。一個民族凌駕於另一個民族之上、一個階層凌駕於另一個階層之上的現象實際上都會造成激烈的社會矛盾。不過南非如今出現黑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並不是曼德拉的責任,倒不如說這恰恰違反了當年曼德拉所提倡的種族平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