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近300億輸血國泰為哪般?這筆錢能救活國泰嗎?

來源:香港商報

  陷入財困的國泰航空今早宣布停牌,並刊發一宗內幕消息公告,由此引發了多方猜想。

  中午,國泰重組面紗終於揭開。國泰宣布了390億(港元·下同)的資本重組計劃。其中,港府將以貸款和入股方式向國泰航空提供近300億的援助。為何港府願意為國泰提供巨額資金?同時港府委派在國泰董事會的觀察員,會擔當怎樣的角色?

  這是港府首次直接注資到私人企業。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港府將成立一家由財政司司長法團全資擁有的新公司,名為Aviation 2020,並通過其實現入股國泰。

  本次390億的資本重組計劃有以下關鍵︰

  (1)390億元資金如何組成?

  390億元資金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方面,港府向國泰注資273億元﹙未計可認購股份的認股權證﹚,包括Aviation 2020 Limited 認購國泰發行的優先股,涉資195億元;Aviation 2020 Limited向國泰提供過渡貸款融資,涉資78億港元。

  另一方面,國泰向現有股東伸手要錢。國泰目前三大股東太古、國泰和卡塔爾航空,將以每11股供7股形式,認購約117億元的配股。供股價4.68元,較國泰停牌前收報折讓46.8%。

  (2)港府持股多少?

  據通告,港府將斥195億港元,認購國泰1.95億股優先股,每優先股發行價格100元。

  同時,港府有權以認股權證行使價 4.68 港元(可予以調整)認購不超過 4.17億股股份,總行使價為約 19.5 億港元(可予調整)。

  假如國泰完成供股,而有關認股權證全部轉股的話,港府將持有國泰約6.08%股權。則其他股東的股份將被攤薄:太古公司將控制42.26%,國航將擁有28.17%,卡塔爾航空公司將擁有9.38%。

  (3)港府有何「着數」?

  港府今次向國泰揼水,最大的財政利益自然是利息收入。據通告,自優先股及認股權證發行日起計滿三年之日的年利率為3厘,第4年為5厘、第5年為7厘,其後每年為9厘,每半年派息一次。

  另外,過渡貸款融資的年利率則為高於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利率1.5%,外加須於每次提款時支付的預付費用。

  值得一提,通告也指出,除非國泰有足夠的可派發項來支付股息且董事局決定分配此類利潤,否則無法支付優先股股息。而任何未支付的優先股股息將累計並構成「股息欠款」。

  (4)港府有何保障?

  港府今次購入國泰優先股,其與普通股不同,前者在公司分派股息時,獲派的優先次序會較普通股股東為前,而且一般可享有更佳的股息率。除此以外,假如國泰不幸清盤,優先股股東也較普通股股東在索償順序上更前。

  至於過渡貸款,將以國泰集團的某些飛機及相關保險將以 Aviation 2020 Limited 為受益人用來提供抵押。

  (5)優先股股東有何權力?

  港府可以委派兩名「觀察員」加入國泰董事會,從而獲得對國泰運營的直接發言權。

  有分析認為,任命觀察員這一權利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這意味着港府將對航空公司運營有直接發言權。

  不過港府無權召集、出席或在任何股東大會上投票,除非股東大會審議涉及清盤等重要決議案。

  只要Aviation 2020 Limited繼續為任何優先股的持有人或過渡貸款項下的任何金額尚未償還前,Aviation 2020 Limited有權任命兩名觀察員出席董事局會議並接觸管理層及了解信息。

  據內地媒體報道,目前的國泰航空非常務董事中,蔡劍江、宋志勇、肖烽、趙曉航四人來自國航國泰航空四名常務董事均出身太古陣營。換言之,國泰航空董事會話語權是由太古方面掌控。

  不過有分析認為,港府任命的兩名觀察員雖然沒有投票權,但是對影響公眾利益的重大決策有發言權,可能包括不允許這家航空公司大規模裁員等。

  陳茂波︰無意長期持有 望確保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下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政府投資國泰召開記者會。

  陳茂波透露,政府將動用土地基金投資國泰,以取得合理的投資回報。據估計,是次投資的內部回報率料有4%至7.5%,較土地基金投資於外匯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的3.7%為高。

  陳茂波又表示,無意長期持有國泰。港府不會參與日常運作,交由國泰董事會處理,所派的「觀察員」不是港府官員出任,而是商界、法律界、會計界人士保障政府投資。他又透露,國泰主要股東早前主動向政府尋救支援。

  陳茂波亦強調,政府無意入主國泰,亦無意成為長期股東,今次出手拯救是希望確保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他又指出,政府持有的優先股利率按年上升,由3厘增至9厘,愈遲贖回,對於公司成本愈高,也希望國泰儘快贖回優先股。

  至於為何不救港航,陳茂波表示,兩間公司出現的問題性質不同,港航出現財政問題,是相當長的時間,而在疫情前,國泰有盈利,但受疫情影響,才令市場失效。若國泰出事,香港所擁有的航權會出現問題,香港另一航空公司規模較少,無可能承接。

  陳茂波指出,國泰是香港最大的航空集團,在全球逾220個航點中,有49個客運航線,及17個貨運航點,僅由國泰營運。同時提及航空業占本地生產總值4.9%。目前正在興建第三條跑道,屆時可以創造12.3萬職位

  這筆錢能救活國泰嗎?

  受疫情影響,全球各國實施封關措施,嚴重打擊環球旅遊業,航空業尤其受損。國泰今年表現亦嚴重走樣,首4個月已勁蝕45億元。旗下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4月份合共載客13,729人次,按年大跌99.6%;今年首四個月載客人次按年下跌64.4%;可見業績大受影響。

  國泰受到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市場已屢傳品牌重組、賣股等相關消息。最近有傳國泰決定將「國泰港龍」只經營往返中國內地的航線,而該品牌的高層亦需「換血」。

  民航專家林智傑認為,「港府一定要出手」,國泰航空過去五年有兩年在虧損,而今年遭遇疫情,4月起基本全部停飛,這幾乎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堆稻草。

  「如果政府不出手,三方股東利益不好協調,國泰想活下去,很難。而作為自由貿易港,政府需要一家世界級航空公司,不能看着國泰死去。」林智傑告訴香港商報。「但救國泰不救港航,救英資不救港資,確實會影響香港航空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擬推新一輪高層減薪計劃

  除資本重組建議之外,國泰也宣布短期擬實施新一輪高層減薪,及第二輪員工自願性無薪假計劃。

  國泰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為航空業帶來嚴峻的挑戰。大部分國家實施嚴格的旅遊限制,乘客停止商務旅遊和國際旅遊,旅遊需求下跌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國泰本身並沒有境內航線網絡,完全依賴跨境旅遊,難以在短期內恢復正常的國際旅遊安排。

  國泰引述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計,客運需求2023年才能恢復至危機前水平,集團料旅遊需求在頗長時間內也不會有任何實質的復蘇。

  未來營運方面,董事局擬實施新一輪高層減薪以及第二輪員工自願性無薪假計劃。長遠而言,國泰會重新評估經營模式,料第4季向國泰董事局建議「國泰集團的最佳規模及形式」,滿足香港的航空旅運需要,但不可避免地改變原先為未來所計劃的運力與危機前的計劃。

  國泰航空集團主席賀以禮表示,國泰擁有70多年歷史的出色品牌,新收購的廉航香港快運潛力可觀,大灣區將於未來數十年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雖然面對的短期挑戰十分巨大,然而長遠前景仍然光明。

  前路漫漫 挑戰重重

  這間擁有七十四年歷史、以香港為基地的航空公司早在去年已經深受社會運動影響。去年8月9日,針對香港國泰航空近期在多起事件中暴露出的安全風險及隱患,民航局向香港國泰航空發出重大航空安全風險警示。

  民航專家林智傑認為,未來國泰仍然面臨三大挑戰:一是香港經濟地位下滑,營商環境不穩定,內地直飛洲際,樞紐競爭力下降;二是後疫情時代運力過剩,如何消化;三是國泰自身經營管理問題,在上一輪燃油套保巨虧幾十億港元後,再次下注,上半年又將迎來套保巨虧。以40多億港元高溢價收購香港快線,市場下行後如何應對,都需要關注。

  另有分析指,國泰的存亡將面臨幾方面的挑戰。「疫情固然是其一,另一項主要因素則是社會動蕩何時結束。若時局不穩,國泰的經營將變得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