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星XBB.1.16專門引髮結膜炎嗎?會引發第二波疫情嗎?

#國內檢出多例XBB.1.16#

這幾天一個叫大角星或XBB.1.16的新冠變異株引發了網上的熱議,焦點基本有兩個,一是這個變異株在印度、新加坡引發了大量感染,印度還為此重新引入了口罩令,另一個焦點是說印度等地還報告該變異株引發了一個新的病症——結膜炎,即紅眼病

很多人也開始擔心XBB.1.16是否會引起國內第二波疫情,是否會比感染其它病毒株後病情更嚴重。

其實,網上關於XBB.1.16的傳聞有一些是沒注意其它背景信息,有一些是過度誇張。

XBB.1.16確實讓印度、新加坡等地的感染病例大幅上升,但不能忽視了這些地方之前的病例數很低。因此,即便大幅上升了,目前的實際感染數遠低於以往​疫情高峰時期。而且這些地方的住院、重症上升幅度遠沒有感染那麼高。

可以參考新加坡不同病毒株主導期間的感染病例、死亡病例變化曲線:

新加坡每一波奧密克戎疫情都在不斷走弱

可以看到目前感染病例遠沒有過去幾波疫情高,死亡病例更是每一波疫情都遠低於前一波。

出現這種​一波更比一波弱的現象是有科學道理的。雖然XBB、XBB.1.16這些新出現的病毒株免疫逃逸更強,但它們不是徹底的免疫逃逸​。疫苗接種與過往感染獲得的免疫屏障​雖然不能徹底阻斷病毒傳播,但還是在限制這些新變異株的影響。

而且別看網上一些文章把XBB.1.16傳得神乎其神,這個變異株就具體的突變而言與過去的XBB、XBB.1.5區別很少。像在免疫逃逸的關鍵位置S蛋白上​:

幾個XBB變異株的S蛋白突變比較

XBB.1.16和XBB與XBB.1.5相比,只是多了E180V這一個突變,另外出現了T478R突變,而不是另外兩個XBB的T478K突變​。然後,XBB.1.16和XBB.1.5同樣是F486P突變,不同於XBB的F486S突變​。就這三個突變差異,別的沒了​。

一些實驗研究顯示T478R突變可能在傳播力、致病力上更強,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XBB.1.16在印度、新加坡等地取得優勢,也是為什麼WHO把它列為正在監測的病毒株。可是這些有限的變化意味着在免疫逃逸等特徵上,它與之前就在全球很多地方成為主流的XBB各分支類似。不太可能在疫情上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新加坡實際上重症、死亡還是很少。網傳印度恢復口罩令也有誇張,只是少數邦要求在公共場合戴口罩,更多是一種謹慎,不是疫情真的暴發了。

而這樣少量的突變,能否導致疾病表現大不一樣,出現所謂的新病症呢​?​也不太可能。新冠變異株最後還是新冠病毒,它不是變着變着變成SARS,更不可能變着變着​變成HIV。

可以回想一下,疫情三年多來,從阿爾法到奧密克戎,那麼多個突變株,像奧密克戎更是一出來帶着S蛋白上30多個氨基酸突變,但實際上在疾病表現方面還是處於一個較穩定的​水平。大部分人都是常見呼吸道感染的癥狀,重症還是集中於高危人群​。

像原始病毒株就有一定比例的人出現嗅覺味覺喪失,​後來傳說奧密克戎沒有,可實際上還是有。奧密克戎都比原始株變那麼多了,最後只是潛伏期縮短几天,免疫逃逸也不是徹底的​。

XBB.1.16和其它XBB就那麼幾個突變,能突然產生一個新癥狀嗎​?其實新冠引發眼部癥狀雖然罕見,但過往早就有報道結膜炎這些出現在部分感染者身上​,甚至還有結膜炎是唯一癥狀的案例​報道。

一些變異株還經常因為一些外號讓人覺得看着嚇人,例如XBB.1.16被稱為大角星,​給人感覺很不一樣,很特別。實際上XBB.1.5的外號是克拉肯,海怪​。可是就像前面說的,這兩個變異株差別很小,而XBB.1.5雖然已經佔據美國等地主流病毒株的位置很久——如今依然在美國全部新增病例里佔比超過80%,但也沒在引發大的疫情波動。

中國疾控中心的公告來看,國內也監測出了多例XBB.1.16​。4月15日發佈的公告里提到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4月13日,本土監測到的重點關注變異株里有15例是XBB.1.16。上一份到4月6日的監測公告里倒沒有提到XBB.1.16​。不過這不足以確定15例XBB.1.16就是這一周突然出現的​。因為這裡可能涉及到原來的測序結果經過進一步歸類,重新劃分了分支​。

像XBB.1.5截止4月6日累計有63例,比截止3月30日的44例上升了19例​。可截止到4月13日就只有50例了​。累計的數據怎麼還能累計越來越少呢?要注意截止4月13日的監測報告里多了XBB1.5.12(6例)、XBB1.5.23(6例)、XBB1.5.24(21例)、XBB1.5.36(1例)​。如果把這些新定義的分支算上,進入四月以來,每周XBB.1.5這一支系每周都多個20例左右,不比XBB.1.16突然冒出的15例增幅小​。

可XBB.1.5引發了中國第二波疫情了​嗎?大概率沒有——要引發不早就注意到了​?

這可能也能通過免疫基礎找到​原因。之前包括張文宏醫生在內的上海一個研究團隊的一篇預印版論文,顯示在2針滅活疫苗接種者(三針也是類似)發生BA.2突破性感染6個月後,仍能檢測到針對XBB、XBB.1.5等新型奧密克戎亞株的中和抗體:

兩針滅活疫苗發生BA.2突破性感染6個月後仍能檢測到XBB中和抗體

同一項研究里顯示打三針滅活,或兩針滅活+一針智飛重組蛋白加強,即便在第三針後14天的免疫反應高峰,仍然有很多人無法檢測到​針對這些新型奧密克戎亞株的中和抗體。

可以想見,在第一波疫情暴發前,國內大部分人的免疫基礎屬於這種三針滅活或兩針滅活+序貫加強​。可如今卻會更類似兩針或三針滅活+BA.2突破性感染,免疫基礎實際更強了​

這種更強的免疫基礎可能限制了XBB.1.5等病毒株發展成第二波疫情​。

當然,隨着時間推移,免疫水平無可避免會下降,而新的變異株說不定在傳播速度、免疫逃逸上還會有加強,最終難免會有第二波疫情​。不一定會是XBB.1.16引起,但總會有一個會導致第二波疫情​。可是新冠​演變至今,免疫逃逸都不是徹底的,對重症、死亡的免疫防護會更為長久。從人群角度看,中國這樣第一波疫情特別嚴重,感染比例非常高的地區,第二波疫情即便發生,嚴重程度也會弱於​第一波。

當然,這種免疫基礎對第二波疫情「夠用」的情況是針對大部分人,即普通健康人群,對於高危人群來說,本身免疫反應或許會弱一些,免疫屏障也就差一些,加之重症風險更高,仍然需要通過​更及時的疫苗接種等來完善保護。

但大家沒必要因為網上突然傳說XX病毒株如何不同,如何厲害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