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姑娘「吐槽」中國製造,記者現場反問,姑娘當即低頭道歉

前不久,一位日本姑娘對某節目的街訪記者表示,她自己只吃日本生產製作的食物,凡是包裝上寫着「中國」的堅決不碰。然而尷尬的是,當記者問起她衣服的產地時,姑娘險些當場石化因為上面寫着中國製造四個大字。隨後,這位姑娘也當即就自己對中國的誤解,表示了道歉。

中國在改革開放至今的數十年間,闊步向前,現已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強國。中國製造業總產出早在2005年就超越了德國,隨後在2008年超越日本,2010年領先美國。截至2016年,中國製造業實際增加值達到2000年的7倍,全球製造業總產出佔比可達30.9%之高。

據印媒《印度斯坦時報》援引的一份由8973名印度國內消費者參與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佔比高達83%的印度消費者更青睞購買中國產品,印度消費者認為中國產品擁有價格和質量上的雙重優勢,而這是印度製造業生產的商品所無法替代的。

與此同時,美國廣大消費者群體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製造。據BWC中文網消息稱,美國海關經紀人和貨代協會負責人表示:當前,美國各地倉庫都處於創紀錄的狀態,而該現象的背後,是美國超25萬個倉庫大幅囤積各類中國造商品,其中涵蓋微波爐,吸塵器,過濾器,泳裝,傢具等生活方方面面的器具。

除民用領域,眾多高精尖科技,軍事產品領域的追超,也讓之前受盡嘲諷的「中國製造」開始向著中國創造轉變,而這些迅猛的變化,讓海外國家心生疑惑,中國究竟得到了什麼「神器技能」竟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復蘇並再次躋身於世界潮頭?對此,某日本專家分析認為答案是: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太強。

不過,總體而言,中國眾多產品的質量還和德國此類國家的水準存在差距。因此當前重要的是要做到實事求是,穩中求進。在注重客觀質量的同時,也要提升感知質量。感知質量需要通過客觀質量加上品牌來共同塑造。而,品牌塑造仍然是中國企業的一個顯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