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專家幫助紅軍贏得四渡赤水戰役,離家70年後,老戰友送他回家

戰友敘舊,追憶蔡威

1982年的春節,徐深吉請來了戰友宋侃夫、王子綱相聚敘舊,徐深吉曾是73師218團團長,而王子綱和宋侃夫都參與創建了紅四方面軍無線電台。

徐深吉將軍

一起從抗戰的槍林彈雨中走過來,三位老友見面,當然免不了提起往事,不知不覺間,就聊到了無線電台的偵破工作上:「在破譯國民黨密電這方面,蔡威功不可沒啊。」

老友們對蔡威的貢獻大加讚賞,陷入深切的懷念中,三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應該為他做些什麼,當場就決定——找到他的親人,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在抗戰時做出的豐功偉績。

三人還聯繫了老戰友陳福初肖全夫、馬文波等人,可惜他們也不知道蔡威的家在哪裡。

光靠他們幾個是不行了,徐深吉和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肖全夫相繼在報紙上發表了文章,期待有知情人的人能提供信息。

在徐深吉的文章中,他這樣寫道:「蔡威同志190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鼎縣的小康家庭,在上海大學讀書後又在亞美無線電學校進修過無線電,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從事地下工作。」

肖全夫將軍更是回顧了蔡威1931年到1935年的事迹,認為蔡威可能不是他真正的名字,他出身知識分子,在學校搞革命活動時,曾被國民黨抓捕,她母親花了很多錢打點才將他救出來。

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幫忙,讓這位生前鞠躬盡瘁、死後默默無聞的英雄早點回到故土。

原來姓張?

好消息最早從福建省福鼎縣傳來。

福鼎縣委黨史辦幹部庄友柱看到了徐深吉將軍發表的文章,知道弄清烈士生平是件大事,於是開始了實地的走訪調查。

他翻閱福鼎縣多家蔡姓的族譜,還去找了曾經去過上海的老人以及一些老黨員,縣政協副主席李海告訴他,「蔡威很有可能是張紹榘。」

在對張紹榘進行了簡單的了解後,庄友柱聯繫上了張紹榘在北京的哥哥張紹周。張紹周寫信回復:「他是考上四川大學畢業以後, 在校被吸收在教務處工作。後因該處中共地下黨組織被發覺, 他隨後就失蹤了。」

讀過大學、參加過地下黨、因組織被破壞而失蹤,這些信息與蔡威確實相近。

庄友柱又去了張紹榘的祖籍管陽,查閱了張家的家譜,上面清楚地記載着張紹榘生於民國五年(1916年)十月二十日申時,與1906年出生的蔡威相差了十歲,兩人信息不符合。

就在福鼎縣委黨史辦準備排除掉這個可能性時,張紹榘的一個侄子去縣委反映情況,表示修家譜的故意寫錯了張紹榘的年齡,其實他是1906年生的,其他族親也給蔡威的老戰友們寫信,寄去了能證明出生日期的材料。

在這種情況下,宋侃夫、馬文波、徐深吉等人決定與在北京的張紹周見一面。可能是尋親心切,一見了面,他們覺得張紹周和蔡威從長相上就很相似,經過一番交談後,有兩位老戰士更是認定張紹榘就是蔡威了。

就在這時,馬文波將軍想起蔡威曾跟他說過家裡有把石達開使用過的青鋼寶劍,他問起張紹周有沒有印象,張紹周想了一會兒,搖了搖頭,「沒有。」

馬文波清楚蔡威的為人,他絕不可能編假話騙他,這事要慎重,其他幾位將軍贊同他的想法,認親的事情不能操之過急,還是要再做進一步的調查。

尋親成功

1984年,宋侃夫以中央工作聯絡員的身份來到福建,工作之餘,他沒有放棄尋找蔡威的親屬。

宋侃夫將軍


福建省委協助成立了特別工作組,經過反覆調查,確認張紹榘出生於1916年,1938年在浙江省第十中學高中部畢業。而蔡威1936年9月已經去世了,由此證明張紹榘絕對不可能是蔡威。

幾經周折,1985年3月,調查人員聯繫上了福建寧德蔡家。

寧德蔡家有個在戰爭中失蹤的蔡澤鏛,這些年來,蔡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他。

在特殊時期,因為蔡家成分的原因,一大家子都飽受磨難,蔡澤鏛的妻子苦苦支撐了許多年,臨終前囑託兒子蔡植生一定要找到父親,讓世人都知道,受盡白眼的蔡家是出過救國救民的英雄的。

蔡植生四處奔波努力尋找,49歲時,在遺憾中離世。尋找蔡澤鏛的任務就落到了蔡植生的兩個兒子蔡述波和蔡述道身上。

兩人提供的關於蔡澤鏛的信息與老將軍們所知的蔡威完全吻合,而且蔡家確實有一把石達開的青鋼寶劍,特殊時期上繳給了福建省博物館。

蔡威就是蔡澤鏛,無論是老戰友們還是蔡家人都激動不已,就此,蔡威的一生才被串聯了起來。

蔡威是誰?

1907年4月,蔡澤鏛出生於福建寧德一戶富貴人家裡,他從小就知道家裡有把青鋼寶劍,那是石達開的佩劍,戰敗後,輾轉落到蔡家當知府的曾伯祖手上,成了蔡家的珍寶。

蔡澤鏛家族合影(後排左二)

家境的富裕沒有讓蔡澤鏛貪圖享樂,時代的變動卻讓他堅定了革命的腳步。

19歲那年,已經結婚娶妻的他告別家人,前往上海讀大學,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地下組織工作。

1927年4月,蔡澤鏛在家鄉開展活動時,被反動組織「擁蔣護國會」李奮密告,被捕入獄,母親花重金將他保釋了出來。

因為身份敏感,蔡澤鏛不能在家鄉久留,同年9月,他告別了父母和已經懷孕的妻子,再次返回上海。不久,家裡託人來信,妻子已經生了個兒子,他無法回家看望,只能在寄去的回信中給兒子取名為植生。

當時國民黨正大肆搜捕屠殺共產黨人,為了不拖累家人,蔡澤鏛改名為「蔡威」,從此與家鄉斷了聯繫。

蔡威

1931年4月,蔡威在上海接受中央特科無線電訓練班的培訓,宋侃夫要比蔡威入學更早,承擔了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當時規定,從事情報工作的人除了學習外不準有其他的接觸,因此各自的情況都不了解。

同年11月,蔡威與同是學員的王子綱接周恩來的指令,到達鄂豫皖蘇區開展無線電通信工作,很快,徐深吉也來了。組織分配宋侃夫管參謀部諜報、機要,蔡威則負責日常事務,王子綱在通信訓練隊,三人各展所長,被稱為紅四方面軍的「無線電三傑」。

王子綱

創建電台,破譯密碼

蔡威很喜歡鑽研機務,經常從繳獲的器材里找出能用的機器,拆了裝、裝了用、用壞了就修,還搞過很多發明。

有次戰鬥結束後,蔡威從繳獲的器材里翻出了一台收音機,他就用這來聽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黃安戰鬥和商潢戰役後,又繳獲兩台電台,就這麼集齊了無線電台的器材。

幾人組建了紅四方面的第一個電台,利用宋侃夫帶來的密碼本,成功與江西中央紅軍、湘鄂西賀龍部隊、湘鄂贛電台建立了聯繫,完成了紅四軍通訊的重大突破。

在皖西蘇家埠打贏了一場仗後,紅軍繳獲了陳調元部隊的三部電台,增加了電台總部的物資。馬文波和一眾無線電班的學員也是這個時候來到這裡的,他給蔡威當助手,兩人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閑談中,馬文波知道了青鋼寶劍的事情。

在人員和物資都增加了以後,電台就分成了幾個部門,王子綱是一局局長,蔡威是二局局長,宋侃夫則是三局局長。

為了能掌握敵軍的情報,蔡威廢寢忘食捨命鑽研接收到的電報。

收到敵軍的電報,又沒有敵軍的密碼本,蔡威就帶着人把每份電報都一一比對,搞清楚哪些字代表什麼意思。同時也不忘和其他台的人交流互通訊息,互相配合著,破譯了敵軍的作戰計劃、進攻時間、主攻方向,這為紅軍制定作戰方針和戰略部署提供有力的支持。

1934年10月,第5次反圍剿失敗,國民黨召集大軍包圍蘇區,紅軍不得不放棄根據地,被迫開始了長征,當時的交通工具被國民黨切斷,紅軍難以像以前那樣人力傳送消息,能與各個部隊聯絡的電台,重如生命線。

蔡威雖出身小康家庭,是上了大學的知識分子,但是特別能吃苦。

長征路上,敵軍封鎖堵截,蔡威帶着電台的戰友們在極端的條件下忘我工作。他常常工作到下半夜,剛閉上眼睛,馬上又要啟程行軍了,有時候累得在馬上打瞌睡。

遇到敵人突然襲擊時,蔡威也絕不會停下手頭的工作。有一次電台沒能找到房子架線,只能露天工作,天快黑了,敵人離得很近,子彈嗖嗖地從他身邊飛過,大家都勸他收線,而他絲毫不動,堅持到把電報發完才收線。

1935年初,蔡威率電台跟蹤在黔北堵截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他整夜不敢合眼,一直戴着耳機等待敵方呼號,迅速破譯了密電,將獲得的機密情報及時轉告中央,幫助紅軍取得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

長徵結束後,對於這支由蔡威帶領的電台隊伍,毛主席讚揚道:「有了二局,紅軍長征就像夜裡行軍打燈籠。」後來在延安接見這支隊伍時,又說:「在四渡赤水前後,是你們提供了情報,使我們比較順利地克服了困難。」

可惜的是,蔡威倒在了長征路上。

1936年7月,高強度的工作和連續的行軍讓蔡威染上了風寒,沒有藥物治療,也沒有能填飽肚子的食物,他的病情一天天加重。

9月,堅持走出草地後,這位為紅軍作戰做出卓越貢獻的電報人員,倒在了甘肅岷州的朱爾坪,年僅29歲。

烈士之名

從事無線電工作的情報人員,要對自己的情況守口如瓶,因此蔡威去世後,與他朝夕相處的戰友們都不知道他的家具體在何處,才有了之後的尋親行動。

1985年8月20日,在確認了蔡威的身份後,宋侃夫、王子綱、馬文波、肖全夫、陳福初、李永悌六名老戰友給徐向前元帥寫了聯名信,信中有兩個提議:一為蔡威同志在《中國名人辭典》里立傳;二請政府有關部門為其後裔發送烈士證明和按規定予以撫恤。

1985年9月12日,徐向前元帥作出批示:「蔡威是一位優秀的紅軍幹部,在無線電通信等工作方面是有獨特建樹的。他的後代理應按烈士遺屬待遇,請中辦告福建閱辦」。

同年11月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認蔡威同志為革命烈士。

魂歸故里

1997年5月,甘肅省岷州朱爾坪外的阿婆灣,當一具完整的遺骸被挖掘出來後,在場的人莊嚴肅立,蔡述道跪在地上,泣不成聲:「爺爺,您可以回家了。」

70年前,蔡威告別家人,未曾與親生兒子謀面,毅然踏上革命之路,期間歷經風雲,以優秀的電報偵破技術為紅軍作戰作出卓越貢獻,在長征路上,獻出了僅29歲的生命;70年後,他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