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英雄人物3—南陽首個紅色政權,唐河首次插上紅旗,因為他!

南陽第一個蘇維埃革命政權,是在唐河誕生的!

唐河的城頭上,第一次插上了革命的紅旗!

人生歷程

吳壽青,原名承祺,字壽卿,號榮堂,昵稱吳大頭。

1905年,出生於唐河縣昝崗鄉溝西村委小吳庄,一個農民家庭。

7歲入私塾,學業成績優異,極受蒙師李雲漢讚賞。其後入讀縣立高等小學。

1919 年,14歲考取開封省立第一中學。

1922 年,17歲又考進省立師範學校,1925 年夏畢業。

學生時代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加入河南青年協社,成為學生中的積極分子。

1925 年秋,20歲的吳壽青回到家鄉,擔任縣立高等小學校長。

此時,縣立高小和縣立師範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任教,吳壽青積極引導,認真組織,開展青年活動。

當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浪潮傳到唐河時,他率先響應,聯合其他學校師生集會遊行,他高舉旗幟走在隊伍前列,大聲喊出向「帝國主義討還血債」的口號,用自己的行動喚醒民眾一起參與到反帝運動當中。

1926 年春,他與尚伯華、田欣然等成立河南青年協社唐河分社,60多名成員中,縣立高小師生佔了大多數。

同年夏,劉獲青、姚雙受北伐軍總司令部派遣回唐,組織、發展革命力量。

1927年1月,劉莪青、姚炳雙自武漢召喚吳壽青等前往投身革命。

於是,吳壽青帶領胡遠大、趙紹廉、楊一平、韓監增等到達武漢,參加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在這裡,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讀到毛澤東的文章,頓覺耳目一新,堅信中國革命有希望了,於是毅然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22歲。

1927年3月7日,毛澤東等人倡議創辦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正式開課。

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是一所旨在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幹部的專門學校,從這裡走出的知名共產黨人有惲代英方誌敏彭湃、夏明翰、鄧演達等,因此也被稱為「農民革命的大本營」。

其間,毛澤東實際主持全所工作,並擔任主要授課人。他主講的《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課程通俗生動,深受歡迎。工作之餘,毛澤東還完成了光輝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1927年6月,學員們畢業在即,將奔赴各地開展革命工作時,白色恐怖開始在全國蔓延。毛澤東授予學員們寫有「農村革命」字樣的五角星銅章,並特別提醒大家切記保密:「在白區工作,要注意隱蔽活動,積蓄力量。」

帶着毛澤東的殷切囑託,學員們深入各地開展農民運動,如星星之火,燎原於神州大地,為日後我黨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畢業後,吳壽青被派往北伐前線,在戰區搞農民活動。

寧漢合流之後,大批革命者被殺。賀龍的第20軍於1927年7月中旬,從武漢出發去江西。

22歲的吳壽青隨軍南下,參加南昌起義,又南征廣東,潮汕失敗後脫險北歸。唐河人周邦彩也參與了南昌起義,任20軍教導團參謀長,不知二人見過沒有。唐河英雄人物2——他文武雙全,從名校投筆從戎!受周總理器重的中原勇士!

投身教育,播撒星火

1928年,23歲的吳壽青到鄂北棗陽,參加中共豫鄂邊區特委工作。

接着被派往鄧縣任縣立第一小學任教導主任。

此時,他與郭紹儀、李子平、汪勤聲等組成中共一小支部,組織鄧縣學生聯合會,領導學生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傳播馬列主義,培訓骨幹,發展黨員、團員。

1929年冬,鄧縣發生警察毆打學生事件。中共一小支部以此為導火索,聯合縣內外各學校的學生,並取得各界人士的同情支持,巧妙地利用當地的派系矛盾,發動驅逐縣長邊文選的鬥爭。

1930年初,中共南陽中心縣委經楊虎城部黨組織的活動,由南陽縣長陳志堅聘請吳壽青任宛南中學校長。

宛南中學(以下簡稱宛中),創辦於1923年7月,坐落在清代南陽察院舊址(今南陽市民主街50號,南陽經濟貿易學校),是地方投資、官方補助興辦的一所中學,當時在南陽是與省立(南陽)第五中學齊名的影響較大的中等學校。該校師生較早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和影響,在1930年前後,由學潮運動進而走向社會,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暴鬥爭,有力衝擊了國民黨南陽當局的黑暗統治;而且在鬥爭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黨的組織,一度成為黨組織掌握的培養革命骨幹的基地,對南陽城鄉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宛屬各學校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他公開向學生講授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宣傳革命理論,並織學生閱讀進步書刊。

吳壽青任宛中校長後,通過黨組織的影響,取得了楊虎城的支持,楊虎城捐資3000大洋,讓宛中購置圖書。

吳壽青還聘請楊虎城的兩位秘書米暫沉宋綺雲和進步軍官趙莘仁(中共黨員)、和非玄、張筆仙等兼任宛中教員,既擴大了政治影響,又為黨的活動創造了便利條件。宋綺雲就是小蘿蔔頭(宋振中)的父親。

在南陽中心縣委和宛中黨支部支持下,吳壽青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革新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使宛中一度成為宣傳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課堂,培養革命骨幹的基地,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在校內開展各種活動,組織學生向社會上散發傳單,揭露軍閥壓迫人民的罪行,反對軍閥戰爭。出版校刊《青光》,與國民黨南陽縣黨部的《黨聲》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

1930年春,以開操場為名,吳壽青帶領學生平毀南城牆下的妓女聚居區,並引發了同警察的鬥爭。

他還組織學生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打土豪、分糧食。

5月,三十里屯村在中共鄂豫邊特委領導下,掀起反對苛捐雜稅的鬥爭。

吳壽青組織發動學生、工人、市民積極聲援,並與郊區農民會師在宛中操場集會演說,控訴警察局長耿純、警察分局長鬍正元的罪行。

宛南中學師生的革命活動,引起了當地駐軍的注意,中共南陽中心縣委遂令吳壽青撤離宛南中學。

唐河城頭第一次插上革命紅旗

1930年7月,吳壽青調任中共唐河縣委書記。

同時還受南陽中心縣委派遣,出任鄧縣起義委員會總指揮。後起義因故中止,吳壽青再回唐河。

1930年11月,中共鄂豫邊特委為了開闢唐、桐、泌新區,擴大根據地,決定鄂北紅九軍二十六師首先攻打唐河縣城,然後進軍泌陽桐柏

中共唐河縣委接到特委指示後,縣委書記吳壽青立即召開縣委緊急會議,進行部署,做好迎接紅軍北上的準備工作。

11月29日夜,紅九軍二十六師兵臨唐河城下,吳壽青在縣城南門外迎接,與二十六師取得聯繫後,參與攻城戰鬥的指揮。師指揮部設在城東南角的文筆峰塔下。

30日凌晨,紅軍對縣城發起攻擊。擔負主攻的七十六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首先在城東南角登上城頭,後迅速撲向東門,在中共地下黨員張鶴祥的配合下,攻入城內,沿東大街向縣城中心進攻。

七十七團、七十八團的攻城部隊也很快攻入城內。守城民團對紅軍突然攻城非常驚慌,倉促應戰,很快被擊潰。

攻入城後,吳壽青率眾砸開監獄,釋放被囚的革命者和無辜群眾,肅清殘敵。

經過夜間突襲戰鬥,守敵民團被擊潰。七十八團向縣政府院發起猛攻,很快攻克國民黨縣政府。縣長姜照昌被擊傷,在民團團長史玉昆、王墨林的護衛下,出北門向南陽方向逃竄。

敵人經營多年的反動堡壘被一舉攻下,唐河縣城頭第一次插上了革命紅旗。

這次戰鬥共繳獲長短槍300多支、戰馬70多匹及大批銀元、物資。物資和銀元大部分發給貧苦市民。

30日早,縣城居民們精神振奮,紛紛提着飯菜慰勞紅軍。

中共唐河縣委秘書仝中玉寫出《告唐河縣民眾書》布告,張貼各個街口。紅軍組織宣傳隊到街頭、工廠、學校進行宣傳。

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工廠照常生產,商店照常營業。還派出士兵維護城區秩序,廣大居民歡欣鼓舞。

12月1日,聞聽紅軍佔領唐河縣城的消息後,中共鄂豫邊特委書記郝久亭來到唐河,對紅軍官兵表示慰問和祝賀。與唐河縣委和紅二十六師領導人研究以唐河為中心擴大革命根據地問題。

下午,在縣政府大院召開了唐河縣工、農、商、學、兵各界民眾大會,宣布成立唐河縣蘇維埃政府。

25歲的吳壽青任主席,劉中萬、胡遠大、劉玉潤等任委員。

佔領唐河以後,紅軍部隊決定繼續東進。

12月5日,紅軍東克畢店。

6日,吳壽青宣布成立畢店區蘇維埃政府,任命趙紹廉主席。

接着部署攻打孔庄寨,準備在此創造個背依桐柏山的蘇區,與鄂北蘇區連成一片。

當日夜,畢店保衛團總王德方聯絡附近地主武裝突然圍攻畢店,進行反撲。

紅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突圍後返回鄂北。吳壽青身份暴露,隨紅軍南下。

這次紅軍失利,團長阮榮漢負傷,連長鬍遠大負傷後被俘。

7日,在唐河縣城東門外被國民黨殺害,英勇就義。

開闢新區的計劃受挫,剛剛建立的唐河縣革命政權隨之夭折。唐河蘇維埃政府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它是南陽地區第一個蘇維埃革命政權,對唐河縣地下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革命的烈焰在唐河大地繼續燃燒。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打不倒的

1931年6月,紅26 師在棗陽黃龍開會議,吳壽青任紅26師師長兼政委。

1931 年冬,26歲的吳壽青,任鄂豫邊區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這一時期,紅二十六師始終在鄂豫邊區活動,極大地推動了邊區革命事業的發展。

期間,吳壽青不斷建設邊區政權,完善政權機構,進行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由於吳壽青的不懈努力,邊區地域面積發展到2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紅軍游擊隊發展到5支,500餘人。

1932年,鄂豫邊省蘇埃政府成立,任委員。時國民黨集結重兵圍剿鄂北蘇區,環境險惡。
國民黨以十多個團的兵力圍剿鄂北蘇區,前後50餘天,激戰30餘次。

吳壽青率部在蘇區人民的支持下,浴血奮戰,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

部隊流動各地常常餓肚子,但他遵守紀律,從不打擾群眾即使情況好時也不搞特殊化,總是說:「隨便吃一點就行了」。

他對下級、對戰士愛護備至,晚上查鋪,讓同志休息,自已擔任警戒。

吳壽青率部浴血奮戰、傷亡慘重,到了6月,紅二十六師僅剩下100餘人,幾乎全軍覆沒,蘇區也遭到嚴重破壞。

吳壽青帶 100 多人北上鄂豫邊境打游擊,後折而南下,在楊家壋打了一個勝仗,小有繳獲。

1932年6月15日,吳壽青帶領僅剩的100餘人南下,行至棗陽南邊的迎水寺,遭敵軍包圍。

敵眾我寡,戰鬥打得異常艱難,為給紅二十六師留下一點種子,吳壽青自己留下吸引敵人,掩護其他戰友突圍。

激戰中,吳壽青不幸中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打不……」這句話還沒說完,他便倒在了血泊當中。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打不倒的。年僅27歲,壯志未酬的青年革命家、紅軍將領吳壽青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使紅二十六師余部突出包圍。

留取丹心照汗青

1965年6月20日,唐河縣人民委員會追認吳壽青為革命烈士,這時吳壽青的妻子張士桂才知道丈夫已為國捐軀多年。

她苦苦盼了多年早日與丈夫團圓,等來的不是丈夫的歸來,卻是丈夫犧牲的噩耗,頓時淚如泉湧,泣不成聲,怎麼都不願接受丈夫犧牲的事實。

吳壽青為了黎明的到來,把年輕的生命融進了鄂豫邊土地,告別年輕的妻子參加革命,雖與愛妻結婚六年之久,但夫妻長期分離不能相聚,沒有留下後代。

1997年6月15日,南陽市委、市政府,唐河縣委、縣政府隆重舉辦吳壽青烈士犧牲65周年紀念活動,並在唐河縣烈士陵園為吳壽青樹碑立傳。

縣委書記袁晴超在正面碑上題詞「吳壽青烈士紀念碑」,碑的背面為張元璋書鐫的「吳壽青烈士紀念碑碑文」。

碑的左側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部副主任劉志堅的題詞:「血灑鄂豫邊,青春獻蘇區」。

碑的右側為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的題詞:「吳壽青同志名留千古,光啟後人」。

2019年10月,吳壽青故居舊址,被中共唐河縣委、唐河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紀念地。

2020年8月,吳壽青故居,被唐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吳壽青的壽命雖然短暫,但他的事迹永載青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願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場的人

都可以在這裡相聚

我是茲游奇絕冠平生

謝謝您的閱讀

文化普及一直在路上

喜歡我的文字

那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