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袋毀一生、入坑窮三代!日本福袋裡裝的都是啥?


如果你有日本留學,或是在元旦期間去日本旅遊的經歷,那麼你對福袋這個詞一定是不會陌生。


如今國內也慢慢興起了一陣「盲盒」風潮,其實最初就是從日本企業處學習過來的一種營銷手段。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福袋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



福袋營銷起源於明治末期的日本,當時日本百貨公司在新年期間想要刺激一下民眾消費,因此決定將商品統一的放入到一個袋子中,福袋中內容不會事先公開,但往往會放入高於福袋標價的商品,比如福袋售價1萬日元,福袋內的商品標籤價通常高於1萬日元。

神秘感加上物超所值的體驗讓福袋瞬時間成為了大眾消費的聚焦點。



隨着百貨公司福袋人氣越來越高,不僅僅是日本企業發售福袋,就連一些國外的公司也在日本發售福袋,各大化妝品公司以及蘋果公司等都有相應的促銷手段。就比如說當初我買過一個apple福袋(3萬日元),裏面開出了ipad和Beats solo耳機。


那麼福袋又有哪些值得詬病的地方呢?一般來說商家通常會將尾貨或者是賣不出去的商品裝入福袋,因此慢慢的人們對於福袋的內容也有一些倦怠了,畢竟運氣好的人能夠抽到好的商品,而剩下的則就是被「割了韭菜」。但是在新年期間,人們往往不會在意這些,只要是開心就好了。



福袋的營銷思路延續到了1980年代的日本模型市場中,當時大量模型愛好者製作模型並將其商品化,於是出現了「扭蛋機」的線下機器。近年來國內線下商場中也時常能看到「扭蛋機」。



90年代中國開始了一系列的「集卡式營銷」,可以看做是「盲盒」營銷在本土的早期應用,最為典型的代表案例就是小浣熊、小當家等乾脆面的水滸英雄卡,當時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卡片營銷,比如笑傲江湖人物卡、遊戲王周邊卡等等,但水滸英雄卡由於人物多、收集挑戰大、乾脆面單價低、面向學生兒童,成為幾乎整個90後的集體童年回憶。



後來到了21世紀,「盲盒」的概念已經逐漸定型,泡泡瑪特大力發展「盲盒」產品,「盲盒」營銷逐漸風靡,並一舉激活了成人潮流玩具市場。泡泡瑪特不僅衝到某貓「模型玩具」品類第一,還在2018年底北京西單大悅城限量發售時造成了清晨6點2000多人排隊的盛況,堪比當年iPhone4發佈時的場景。



如今「盲盒」、「福袋」已經成熟應用在各種營銷場景,小到便利店大到商場免稅店,各種形式的盲盒應運而生。玩具文具、美妝服飾,盲盒裡裝的什麼彷彿不是吸引人們購買的重點,讓人們不知不覺沉浸其中的是挑選盲盒的押寶心理和拆盲盒過程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