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中的紅玫瑰,揭秘宣德紅釉瓷的鑒定要點

中國人常以紅色代表吉祥、富貴。被譽為「千窯一寶」的紅色瓷器,自元代開始便成為祭祀、陳設、觀賞的主要瓷種。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喜好紅色,他的喜好影響到了永宣,此時的紅釉青花一樣開始成熟起來。

紅釉瓷器源自宋代的鈞窯,元代景德鎮開始燒造,明永樂時期的鮮紅就已著稱於世,宜德時期更發展到新的高峰,釉色之鮮,色調之美,為後世所難以比擬。

鮮紅釉碗 明宣德

宣德時期的紅釉一般常稱之為「寶石紅」,也謂之「祭紅」、「霧紅」、「積紅」、「醉紅」、「大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現在泛稱之為 「紅釉」。

但是宣德紅釉因為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帶回來的紅釉材質為大量的紅寶石料,工人的技藝也越來越好, 紅釉的顏色有深、略深、淺、淡之分,深的色黑紅,釉厚,氣泡較多;略深的色調艷麗,釉質較前者略薄,也有氣泡;淺的顏色,分外明凈,亞如紅寶石;淡的一類如桃花的紅潤,釉面平滑,不過這一釉色的形成是難能可貴的。

鮮紅釉盤 明宣德

在鑒定上,大致可以將宣德鮮紅瓷的特徵歸納為以下幾點:

(1)有里、外均施紅釉和外壁施紅釉,里壁為透明釉兩類,器物里壁不施紅釉者往往胎質較薄,且有的有印花紋飾,唯花紋模糊,紅釉釉面多數有橘皮紋。

(2)凡較精細規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齊的「燈草邊」,雖亦紅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後仿的那樣,為特意加塗的白邊。

鮮紅釉葵花式洗

(3)凡較精細規整的器物,近底足處凝釉截齊,垂積釉處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則呈凝黑色。

(4)凡製作稍粗的器物,口沿不一定有「燈草邊」,近底足處由於氧化因素呈綠色。此類器物釉面多棕眼,並有開片。

(5)器底有兩種。多數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兩行六字青花楷書款,款外有青花雙圈,有的雙圈並不規整。

另一種為米黃色底,其色與清康熙郎窯紅的「炒米黃」底相同,說明康熙郎窯紅是仿宣德紅釉製作,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宣德器中有郎窯紅之另一種蘋果綠底的紅瓷。

郎窯撇口瓶

雖然宣德豇豆紅釉至今未發現有傳世器,但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發現了宣德時的標本,因此過去總把豇豆紅這個淡紅釉品種看成清代康熙朝的創製是種誤解。上述康熙器中炒米黃底紅釉器和豇豆紅器與宣德器相似,說明康熙朝有很多品種都是仿自宣德瓷的。

(6)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十棱洗,台灣省故宮博物院的蓮瓣鹵壺。

(7)宣德鮮紅器中,亦有描金裝飾的品種。

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 明宣德

以上就是宣德紅釉瓷的大致情況,想知道更多瓷器知識,點擊下方專欄,一切鑒定知識點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