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髦之王」淪為「大媽的最愛」,是誰加速了KTV的衰落?

文 | 華商韜略 趙昱

「別去KTV了,真無聊!」這是今年過年時,當有朋友提出想去KTV「嗨」一下時,朋友們的反映,最後,這群人去劇本殺店玩了個通宵。

每次聚會都少不了的KTV,如今卻再難提起興趣。

據KTV的老闆透露,現在KTV的實體店面大多都處在虧錢的狀態,平日里幾乎沒有什麼年輕人造訪,能夠經常光顧的「回頭客」更是稀缺,為什麼當時爆火的KTV會呈現如此衰退的局面呢?

很多年輕人表示,KTV被拋棄並不是件令人意外的事情,KTV所具備的娛樂屬性,已遠遠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今聚會娛樂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蹦床公園、劇本殺店、密室逃脫店層出不窮,年輕人在追求新鮮的娛樂方式時,早已把形式單一的KTV拋在了腦後。

更何況即便年輕人有唱歌的需求,也會選擇全民K歌、唱吧等APP,足不出戶就可以輕鬆K歌,試問誰還願意花錢去KTV唱幾年前的曲庫呢?

KTV行業的寒冬,早在2014年就已來臨,多家KTV門店接連倒閉,收入進入斷崖式下跌階段。2015年紅極一時的錢櫃朝陽店宣布永久性關停,也宣告着KTV早已成為了夕陽產業。

這些年,KTV行業不景氣,除了由於娛樂行業的消費市場需求在變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KTV的主力消費人群在轉移。KTV的主要針對人群本是20-30歲的年輕人,但如今,常常光顧KTV的80、90後已寥寥無幾,反倒是自帶酒水的大爺大媽佔領了KTV的包房。

KTV具備的基礎性能也在不斷被其他娛樂方式消解。

原本KTV所具備的社交功能,早已被手機APP搶佔了市場。只要在應用商店裡搜索「社交」的關鍵詞,就會出現大量的相關應用程序,陌陌探探、soul、最右等等,各種品類、各種領域的社交產品層出不窮,沒有給KTV留有任何餘地。

前些年,KTV行業還能鑽音樂版權保護的漏洞,吃一波紅利,近幾年,隨着版權意識的提高,音樂版權的相關法律開始逐步健全,2018年音協的訴訟就直接導致了5000首以上單曲在各大KTV被下架。

除此之外,KTV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成本的買賣,一般需要在城市核心地段和商業區選址,面積是餐館的幾倍大,特別是連鎖KTV,動輒就是幾層樓的佔地。商家投入高就造成他們比其他行業更渴望得到高昂的回報,單價和客流的要求也會更高。

如果我們再挖的深一點,不難發現,KTV 從輝煌到沒落,其根本原因是資本看到了這些不足,而不再偏向於量販式KTV,轉而把焦點對準了其他發展勢頭迅猛的產業。

被資本帶入的KTV,也終因為資本的轉向,而走向了衰落。

近幾年,資本逐漸轉向了更新穎的娛樂平台,不知從何時開始,線上app已成為了大眾的「新寵」,不限時間和空間的K歌新模式成為了資本競相投資的產品方向,這使得本就衰落的KTV行業雪上加霜,寥寥無幾的消費者又被再次分流。

天眼查數據顯示,到今年3月前,我國還有6.4萬家KTV企業在苟延殘喘,有4萬家左右的KTV相關企業倒閉,約等於現存數量的三分之二,與巔峰時期的12萬家相比,如今只能勉強達到半數。

20世紀80年代末,卡拉OK第一次登臨大陸,如今不到三十五年的時間,已經瀕臨衰亡,一個行業從野蠻生長到艱難求生也不過寥寥幾十年的時間。或許正如韓寒所言,「我知道一切終會變遷,沒想到這麼快與決絕。回想起來,甚至都不記得哪一刻是最後的告別。」

換種角度想,KTV其實不會消亡,只是會以另外的形態繼續存在吧。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