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年高齡,世界最大最美的天然大理石峽谷

據說有條不成文的約定,到台灣必到花蓮,而到花蓮必游清水斷崖太魯閣國家公園。作為台東旅遊的龍頭地區,雖然地震頻繁,似乎也絲毫未影響風塵僕僕之遊客接踵而來,親眼一睹花蓮這兩處世界級的自然奇觀。從花蓮向北25公里左右,接受了清水斷崖震撼教育後,可愛的花蓮司機小俊用他那萌萌噠的小巴將我們拉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外,隆重推薦花蓮新城鄉的佳興冰果店,這兒主打的古早味檸檬汁,酸甜可口,最受廣大遊客喜愛,停車小駐,暢飲一杯,冰咧酸爽、清香沁脾,暑熱全消。

繼續前行便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太魯閣是台灣東西走向打通的中橫公路最重要的一個節點,東起台中,西至花蓮,入口有一紅柱金瓦的仿古牌坊,上書:東西橫貫公路。

如果在花蓮想去看看阿里山和日月潭,可以通過這條公路過去。1956年,蔣經國動員1萬多名老兵上陣修路,老兵們用原始的鐵鎚和炸藥,花了三年時間終於開通了公路。

熱心的小俊亦是個狂熱的攝影愛好者,為了找到理想的角度,小夥子扭動着胖胖的身軀,手機貼地蜷縮在公路上為遊客奉上一張非常nice的紀念照。

為了節約時間,小俊直接把我們送到半山砂卡礑步道入口,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眼前豁然開朗,一位孤身探險的女孩正在景區地圖前思考下一個目標。

奇砂卡礑步道原稱為神秘谷步道,是泰雅族語「臼齒」的意思,相傳原住民泰雅族祖先在開墾荒地時挖到臼齒而得名。

砂卡礑步道沿山壁依山勢而築,沿途可欣賞溪水的碧綠清澈、美麗的大理石岩層紋理褶皺及蓊鬱的林木景觀,也因步道險峻,時有地震發生,故雖有鐵絲護欄,仍須特別小心頭頂上方飛墜的落石。

砂卡礑步道順着公園內的立霧溪溯流而行,立霧溪為公園內最主要的水系,因山高勢崖陡雲霧迷漫而得名。立霧溪兩岸則是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

太魯閣峽谷為台灣花蓮縣太魯至天祥之間20公里的高山峽谷,這一帶彙集着中央山脈眾多3000米海拔以上的高峰,山聳入雲,谷深莫測,溪流急湍,飛瀑似簾,景色奇絕,空氣清新。

結晶的石灰石經過地殼內高溫高壓作用後,形成花紋、顆粒粗細千變萬化的天然大理石,不僅材質堅硬而且紋理豐富,這裡斷崖深谷,飛瀑臨空,溪流淙淙,怪石嶙峋,景色之雄奇,可以說是鬼斧神工,參天地造化之妙奇,故被列為台灣八景之一「魯閣幽峽」。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在距今約800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變動,使台灣地層急劇上升,千萬年來,立霧溪豐沛的河水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於是形成了當今世上最獨特的大理石峽谷景觀。

舉目危石高懸頭頂,望之膽戰心驚,花蓮的地震頻率讓人頓覺山巔之大理石宛若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巨石以泰山壓頂之勢藐瞰一切,人行其下,莫不顫慄側奔,抱頭鼠竄。

650萬年前,地殼悸動難遏,菲律賓板塊自南逐漸向西北方向移動,不斷擠壓歐亞板塊,聚集凝聚能量尋找釋放的突破口,終於在劇烈的蓬萊造山運動後,火山頻發不斷,滔天海嘯滾滾,如同石猴出世一般,一座美麗富饒的台灣寶島在神州東海橫空出世。

到了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長期碰撞從而形成台灣島,慢慢隆起的中央山脈表層岩層受到風化侵蝕作用而剝離露出大理岩體。這些大理岩體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形成幾乎垂直的U型峽谷。

發源於台灣中央山脈奇萊山主峰的立霧溪,從海拔3449米的源頭一瀉如注直衝太平洋,千萬年來,西太平洋與中央山脈興風作雨,高達5000毫米以上的年均降雨量,毫無保留地支撐着立霧溪義無反顧地切割山體,於是形成了兩岸皆由大理石岩層構成的世界最大最獨特的大理石峽谷景觀,所以有世界第一大理石峽谷的稱謂。

沿砂卡礑步道貼立霧溪前行幾公里,會見到兩座平行吊撟,危險搖晃的滕籠弔橋為當地原住民太魯閣人通行所用,平坦穩定的木板弔橋供遊客使用。

不過大多數遊客為體驗一把高山原住民的生活習俗,都會選擇在搖擺不定的藤籠弔橋上大顯身手。

太魯閣公園內巨峰林立,從清水谷底到南湖大山頂峰,落差高達3742米,不僅造就了層次複雜、品種多樣性的植物山水景觀,也提供了冰河時期的孓遺生物山椒魚以及莫氏樹蛙、台灣黑熊、台灣獼猴豬、台灣穿山甲、山羌、水鹿、長鬃山羊等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空間。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島東部,地跨花蓮縣、台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太魯閣(Taroko) 取自台灣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偉大的山脈」。是啊!神奇的大自然總會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譜寫一曲偉大的樂章!

因地震和颱風改建後的長春橋,被塗成醒目的紅色,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全部採用鋼架結構,為了方便遊客參觀,橋頭左右兩側增設了垂直的鋼樓梯左上右下,非常人性化。據說原橋所用鋼結構與法國埃菲爾鐵塔出自同一工廠。

長春橋長約250米,單孔橫跨立霧溪之上,雙向二車道連接溪岸對面的隧洞,大理石護欄上有百餘頭形態各異的獅子,有點仿盧溝橋的意味哈,所以又稱為百獅橋。

走過紅色的長春鐵橋後,對面山崖一道飛瀑從一處藍色琉璃瓦、紅立柱、漢白玉欄杆的風雨廊橋橋孔中飛瀉而出,匯入山下立霧溪,廊橋兩旁則是金色琉璃蓋頂的祠閣和亭台,小俊告訴我們,這是為了紀念修築中橫公路的殉難者而建的長春祠。當年修建中橫公路,所有道路隧洞都是老兵們用炸藥、鐵釺一寸寸開鑿出來的,由於山區地勢險惡,技術落後,不少參與修建的員工都長眠在了太魯閣內,而長春祠內,供奉的就是在中橫公路施工過程因公殉職的212 位老兵的靈位。

誠然,許多見過太行雄姿、三峽奇偉、雅魯藏布大峽谷壯麗的大陸遊客對此不以為然,殊不知整座峽谷完全由大理石切割而成,長度和深度居於世界第一,再加上這條驚世絕俗凝聚着國民黨老兵血淚的中橫公路,了解一下台灣的歷史,你會發現更多的故事和美麗!台灣女詩人席慕容曾多次來過太魯閣,她把自己對太魯閣的愛戀寫成一本名為「水與石的對話」的配圖詩集。讓我們用席慕容的這篇《刻痕》致敬太魯閣吧!

從霧裡出現,又再消失在霧裡,那一路唱着歌怎樣也不肯停下來的歌者啊!其實,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迹。在濕潤潔凈的砂粒之間,如果你願意在水邊靜靜俯首,細看那砂質的河床,映着天光,在於你微笑的倒影重疊的地方,流動的軀體其實已經,在砂粒間刻畫出無數細微的起伏紋路,在光與影之間,記載著,碰觸時的顫動,和割捨之時的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