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千邦好,民族英雄萬人欽
——清歌劇《哈利路亞》的美學價值探微
向陽光
《哈利路亞》是德國作曲家亨德爾(1685-1759)創作的清唱劇《彌賽亞》中最著名的一首合唱曲。清唱劇最初是以宗教內容為主的大型聲樂套曲體裁,它包括有序曲、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和間奏曲,但後來也有很多世俗內容的作品。亨德爾創作的清唱劇,大多以聖經故事為題材,但貫穿着對民族鬥爭或民族英雄的歌頌。他的音樂以旋律的簡樸、流暢,氣勢雄偉、音響明亮、以及對人物、情節的生動描繪而著稱。他把歌劇創作中積累的經驗用於清歌劇之中,使詠嘆調的性格更多樣化、使宣敘調的音調更旋律化,並加強了序曲、間奏曲、器樂伴奏的標題性和創型性。尤其在合唱的運用上,為了突出表現群眾性的熱烈場面和激昂的情緒,不拘泥於復調音樂,而廣泛地運用主調音樂,使兩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大大地提高了合唱在清歌劇中的地位。他的這一切努力為清歌劇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彌賽亞」一詞源出希伯萊語,意為「受膏者」(古猶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時,常舉行在受封者頭上敷膏油的儀式),後被基督教用於對救世主耶穌的稱呼,意為「救世主」。《 彌賽亞》的歌詞為英文,取自基督教聖經之中。全曲共分三個部分,有序曲、詠嘆調、重唱、合唱、間奏等57個樂章。第一部分(21樂章)為「預言與成就」,敘述聖嬰耶穌的誕生;第二部分(23樂章)為「受難與得救」,是關於耶穌為了拯救人類,四處傳播福音以及受難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經歷;第三部分(13樂章)為「復活與榮耀」,則是寫耶穌顯聖復活的故事並讚美永生。全部演唱需兩個多小時,它以基督降生、受難、死而復生為內容梗概,是亨德爾在1741年處境最困難的時期創作完成的。這是亨德爾少數完全表現宗教內容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實際上其中音樂的戲劇性和人性的宣傳遠勝於宗教的虔誠感情。「就連彌賽亞之為人類救主,也更多是從黑暗和苦難到光明和自由,而不是從原罪到悲憫。而且英雄也多於殉道者。」(弗里德里希·勃路美)
全劇為主調和聲音樂風格,以旋律優美、和聲洗鍊見長。西西里民間樂器風笛的使用,在當時是大膽而新穎的。由於其中不少分曲具有很高的技術訓練價值和藝術性,至今仍在音樂會和聲學教學中廣泛採用。整個作品經典迭出,美不勝收。其中「哈利路亞」一段,則更是以其震撼的氣勢,洗鍊而悠長的旋律,以及教堂聖歌的莊重典雅,而成為傳世佳作。
亨德爾自從他1712年由德國定居英國後的幾十年里,他的歌劇幾乎壟斷了全英的歌劇院,但也遭到妒忌他的人的惡毒攻擊,終於使他經濟破產,聲譽低落。正當他內心充滿着極大的創痛,揮淚離開倫敦回德國時,愛爾蘭總督支持了他,請他去都柏林指揮演出他的作品。正好他的朋友傑能士編寫了清歌劇《 彌賽亞》的歌詞,請他譜曲。在那一段日子裏,他完全沉浸在創作的靈感之中,僅用了短短24天的時間就譜寫出了長達354頁的清唱劇總譜。當他寫完《哈利路亞》合唱時,他的僕人看到亨德爾熱淚盈眶,並激動地說:「我看到了整個天國,還有偉大的上帝」。1741年9月,作曲家亨德爾在一種不可遏制的熱情衝動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他註定要成為經典的鴻篇巨著——清唱劇《彌賽亞》。這是作者「流着眼淚寫作」的深刻的同情和憐憫。他在創作時,一氣呵成,作品十分宏偉莊嚴,流暢而又富於激情。1742年4月,《彌賽亞》在都柏林的尼爾斯音樂會堂首次演出,受到熱烈歡迎。1743年3月,《彌賽亞》在倫敦音樂廳演出,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英王親蒞劇場,當唱到《哈利路亞》一曲中「我主我神,全知、全能、大權」一段開始時,因歌曲的激昂情緒感人肺腑,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便突然站了起來,表示敬意,全場觀眾也深深地被音樂所打動,隨之一齊肅然起立。英王並一直站到合唱結束,且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這一舉動,從此竟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直到今天,人們每逢演出《彌賽亞》,當唱到《哈利路亞》時,全體聽眾都要一齊起立,凝神聆賞着那混聲四部合唱的人聲交響之美。依據基督教的理解,因為耶穌的死,贖了人民的罪。但亨德爾在這首作品中寫的《彌賽亞》具有另外一種性格和精神。他把耶穌拯救人類和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結合起來,「彌賽亞」不是通過死贖了人們罪,而是為了人民的自由忍受了死的痛苦。這部作品形式上寫「神」,實質上寫「人」,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準備階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說:「使群眾的利益穿上宗教的外衣。」
《哈利路亞》是清唱劇《彌賽亞》第二部分的終曲,是這部清唱劇中一首最壯麗的合唱曲。其歌詞全部節選自《聖經》,即由《新約聖經啟示錄》第11和19兩章中的經句編輯而成。當亨德爾寫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亨德爾伏在桌子上喃喃哭喊着:「我看到了天國,我看到了耶穌!」這首誠摯又榮耀的歌曲問世後,便逐漸成為經典作品。這首合唱曲由男生和女生共同擔綱演出,聲部之間的交錯與應合顯得格外和諧,並且有一股連綿不絕、呼應不斷的延續感。它的架構雖然簡單和朗朗上口,但卻有一股懾人的氣勢。鼓聲和小號讓全曲充滿了肯定與熱情。代表世人因得永生而感到無比歡欣喜悅。
「哈利路亞」是希伯萊語,中文意思是「讚美耶和華」(英語「Praise the Lord」,耶和華為舊約聖經中上帝的聖名)。「哈利路」在希伯萊語中是「讚美」的意思,而「亞」是「耶和華」的簡稱。「哈利路亞」即為你們要讚美耶和華。「Hal-le-lu-jah」,中文一般譯作「哈利路亞」,意思是「讚美你,主!」就是「讚美耶和華!」是基督教中信徒們讚美上帝時的歡呼語。它雖然是一首宗教歌曲,但卻因其氣勢磅礴,富於對崇高理念的讚美和歌頌,而激勵着人們的高尚情操,在國外的音樂會上經常作為合唱節目出現,深受廣大聽眾喜愛。
《哈利路亞》由五個樂段及短小的尾聲組成,D大調,4/4拍子。該曲中運用了復調與和聲緊密結合的發展手法,及作品中所特有的以主、屬音為骨架的旋律結構和大跳進行的旋律線,使整個曲調崇高雄渾、莊重威嚴,充分表現了對位與和聲的諧美豐沛,表達出基督教徒對救主耶穌的銘感之情和欣喜、歡樂的情緒。
樂曲開始有三小節的前奏,隨即進入由8小節組成的第一樂段。它以雄偉而富有氣勢的和聲手法寫成了一連串的讚美歡呼。後4小節(見下例)將音調提高,使歡呼更加高漲:
1 . 5 65 0 |1 . 5 65 011 |11 011 11 01|7 1 7 1 0|
2 . 5 32 0|2 . 5 32 022|32 022 32 02|32 1 7 0|
這一段不但像全曲的的引子,而且它的樂匯和動機的節奏,像主導動機一樣貫穿全曲,巧妙地被運用在後面的各賦格段中作為對題或插句形式而變化再現。
第二樂段是同一主題材料用不同的手法寫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共10小節,前5小節像賦格段的主題,後5小節像賦格段的答題,它們構成五度的模仿,但又全部用混聲齊唱,每句後面「哈利路亞」是主導動機的變化重複:
5 - 6 7|11 1 .1 7|6 - 5 022|17 022 17 022|32 022 32 0|
1 - 2 3|44 4 .4 3|2 - 1 011|43 011 43 011|43 011 43 0|
這種運用賦格曲的結構和主調音樂的和聲織體,兩種手法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使樂曲的主題清晰響亮,雄壯有力。第二部分是10小節,運用第一部分主題旋律進行發展而構成的賦格段,主題和答題這段神聖輝煌的旋律再由四個聲部(先後在女高音、男聲及兩個中聲部出現)分別歌唱,其他聲部則配以清新明快、活潑短促的副旋律(即:0 011 75 011|66 022 75 1|1 7 133 53|……「哈利路亞」的主導動機)錯綜地穿插其中,造成激昂宏大的聲勢。當音樂家海頓在聽到這段感人肺腑的音樂旋律時,不禁讚美道:「這是何等壯大、神聖的音樂!亨德爾不愧為最偉大的人物!在我一生中,也要寫作一次這樣的清唱劇。」後來海頓寫出了著名的清唱劇《創世紀》和《四季》。
第三樂段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8小節,由和聲手法構成:
5|5 4 3 2.1|1 ― ― ―|0 0 3 2.1|1 ― ― ― 3|2 1 1 7|1.7 1 1|7.5 6 7|1 ―,它的節奏和曲調進行平穩、溫厚,旋律前抑後揚,與詞意緊密結合,顯得異常莊嚴肅穆。第二部分是10小節賦格段,主題先在男低音部出現:
5 1 3|6 1 4 32|2 ― 1,答題先後在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聲部出現,它們的對題仍以主導動機的節奏變化構成,但又與本段的歌詞相統一,音樂由低向高發展,形成步步高漲的聲勢而進入第四樂段。
第四樂段(18小節)採用了在主旋律下方用伴唱的形式發展而成,伴唱部分用主導動機寫成的和聲織體構成:
5 5|5 ― ― ―|5 ― ― ―|0 5 5 5 |……1 1|1 ― ― ―|……
0 0|0 02 32 02|32 022 32 022|32 0 0 0|……0 0|0 05 65 05|……
它進一步加強了對救世主耶和華的讚美和歌頌。主旋律的發展採用向上三次移位的手法寫成,最後達到全曲的最高音,形成全曲的高潮。使人進入一種超凡脫俗的崇高意境。亨德爾在創作時感動得老淚橫流,並呼喊着:「我看到了天國和耶穌!」
第五樂段(22小節)採用了第三樂段和第四樂段的主題,並保持其各自的復調與和聲的不同手法,相互交替發展而成,它們交織得天衣無縫,是音樂的高潮持續不斷地發展。最後緊接以主導動機構成的五個「哈利路亞」的尾聲(5小節),使歌曲在讚美聲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亨德爾對這首合唱曲也頗偏愛,在他生命最後幾年雙目失明的日子裏,時常獨自一人坐在管風琴前彈奏《哈利路亞》陶醉取樂。這首被譽為古今無與倫比的合唱曲,向人們展示了旋律精美、節奏鮮明、和聲豐滿壯麗的特色。同時,也顯示了亨德爾在音樂方面的偉大天才。
歐洲音樂文化是歐洲各國人民和作曲家、藝術家共同創造的結晶,他們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是作曲家、藝術家(詩人、作家)世界觀、藝術觀的鮮明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清唱劇《彌賽爾》是亨德爾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而其中的《哈利路亞》這首合唱曲流傳最為廣泛。該作品反映出早期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精神,藉助《聖經》中耶穌拯救人類的故事啟動人們崇高的精神力量。民族英雄耶和華,為了拯救人類,以無罪之身代替人受死,這種人道主義精神,是世人的榜樣。他的這種品格與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後人世代傳頌。他在人們的心中,是和平之君,是永生之神。是公義的太陽,是明亮的晨星。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哈利路亞》是一部歌頌民族英雄和宣傳人性的經典巨著,也是歐洲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典範之作。我們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要讓青少年學生多接觸一些該時期的優秀作品,這不僅有利於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豐富西洋音樂史方面的知識,而且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準,陶冶高尚的品格情操,也是大有裨益的。
世界和平千邦好,民族英雄萬人欽。願我華夏的子孫和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欽崇英雄,崇德向善,做一個高尚公義之人。
【作者介紹】
向陽光,湖南臨湘市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中國音協二胡學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認證詩人,湖南省音樂評論委員會理事,中國音樂學院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今日頭條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並頒授了「頭條青雲獲獎者」榮譽證章,曾被聘為《湘江歌聲》《音樂教育與創作》湖南紅網(文藝)專欄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樂評委、岳陽師院(湖南理工學院前身)音樂系客座教授、《樂苑園丁的歌》《花語》雜誌副主編、《百年之歌》(詩歌集)特邀編委。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報刊發表文藝作品、音樂評論、音教論文逾千首(篇),500餘萬字。《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5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七律·賀建黨百年》《浪淘沙·建黨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歸航》《如夢令·巾幗贊》《採桑子·重陽》《浣溪沙·賀『神十二』》《水調歌頭·大美我家鄉》《訴衷情·新年詞話》《黨啊,我用心靈歌唱您》《黨啊,祝福你》等60餘首詩詞,參加了由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北京暹華文化研究院聯合舉辦的「憶崢嶸歲月,頌百年風華」為主題的大型徵文評選活動,榮獲金獎;
《美麗臨湘·組詩》(26首)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該作品先後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頌歌獻偉人·唱響中國夢》《永遠的光輝》《頌歌獻給黨》《百年之歌》以及《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7部詩歌集、名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等獎;《試論音樂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等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金燦燦的歲月》等5首歌曲獲全國征歌大賽金、銀獎,其中《跟黨邁進新生活》(詞、曲)參加感動中國(喬羽題)'2021「祖國,我為你驕傲」全國大型原創詞曲大賽,榮獲金曲獎,同時該作品在央視星光演播廳全程錄製,現場直播;
《<跟黨邁進新生活>內涵解讀》等2篇音樂評論上了《湖南日報》(湘江周刊·藝風)、中宣部「學習強國」;《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10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甜甜的歌-教壇作曲家特別專號》等10餘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外音樂史學研究》《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向陽光優秀歌曲專輯)《向陽光聲樂作品選》大型聲樂套曲《臨湘組歌》(十樂章)《五尖山之歌》(五樂章)等10餘部,其中《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課題專著):
經湖南省教育廳審定,納入全省中小學圖書發行,後入選全國高校音樂教材,被上海音樂學院編入《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系列教材》(專業主幹課程)。
此外,他輔導學生參加全國音樂知識大賽50多人次獲一、二等獎,3次被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教委授予一等園丁獎;他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音樂考級、省市「三獨」比賽100餘人取得良好成績,10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岳陽市教育局「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他40餘年來為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院、西音、川音等10餘所院校輸送了大批音樂專業生。多次榮獲臨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嘉獎證書和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人社廳頒發的貢獻獎證書。《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教師報》《音樂教育與創作》等曾對其作了「人物特寫」、書評和「樂壇人物」介紹,藝術成就載入《湖南文藝六十年·音樂卷》(省文聯)、《中國音樂家名錄》(鄧小平題籤)、《中國專家大辭典》(人事部)等20餘部歷史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