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
她是華中師範大學的經濟法學碩士,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和成全家庭,也許她不會遠赴津巴布韋;如果不是骨子裡的浪漫情懷讓她第一眼就愛上了哈拉雷的藍花楹樹,也許她無法堅持12年在那裡經營一份事業;如果不是讀懂了商海沉浮的悲喜,也許她就無法成就「津巴布韋年度最佳外資企業獎」的美名。太格國際私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睿,用12年讀懂了津巴布韋這個美麗的國度,「現在,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已經和這個國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像很多人一樣,2006年杜睿初到津巴布韋時,眼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格國際成立前,杜睿和愛人田江滔所開的公司主要從事食品加工和食品貿易。可2008年到2009年,津巴布韋經歷了嚴重的食品短缺、換幣、政府控價、大選等一系列大事件,這使得她認識到,這裡並非人間天堂。
那時恰逢津巴布韋處在嚴重食品短缺的厄運之中。當地市場上最大的幾家麵粉加工廠因為原材料小麥的短缺減產,小的加工廠情況更是難以為繼。在當地已有市場積累的杜睿意識到,從周邊國家進口麵粉,不僅有巨大的商機,也可以緩解當地人民的苦難。怎麼辦?她與丈夫商議決定去找出路,到南非、莫桑比克等國家考察了當地的麵粉價格、產量和運輸條件,最後決定從鄰國莫桑比克進口麵粉。他們的公司成為了第一家從莫桑比克進口麵粉的經銷商。杜睿每提到這件事便感到自豪:「峰值時間我們每周在莫桑比克採購300噸麵粉。哈拉雷約有160萬人口,每噸麵粉大約能生產出2600個當地人用作主食之一的吐司麵包。我們計算過,當時哈拉雷有接近一半的人吃的麵包是由我們提供的麵粉生產的。當地人的每一點需求都可能是一個商機,他們的抱怨都會幫助公司完善產品和服務。」
隨着對津巴布韋的了解不斷深入,杜睿越來越覺得跟隨丈夫留下來打拚是對的。在她眼中,丈夫田江滔已經是半個津巴布韋人,丈夫帶着她走遍了大半個津巴布韋,特別是連一些當地人都未必熟悉的小街小巷他們也一清二楚。因此,杜睿在當地結識了很多朋友。
Dods先生的麵包房開在哈拉雷一個被中國人稱為「夢巴黎」(Mbare)的地方。有一天,他拎着一袋子美元來到杜睿的公司買麵粉。
「您怎麼也不清點一下,就把現金拎來了?」杜睿疑惑地看着他。
「你比我的Cashier靠譜多了,錢交給你點我更放心。」Dods曾經連續兩次無意中付款時多給了錢,杜睿每次都把錢退還給他。
從此,他對杜睿倍感信任。Dods不僅成了杜睿的老客戶,還成了好朋友。有一次,杜睿的公司資金周轉困難,Dods立即拎着現金預付了面款,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從客人變成朋友就需要誠信、體諒和那麼一點點肝膽相照的義氣。」杜睿對此深有體會。在朋友們的支持和關愛下,杜睿夫婦的事業越做越大。2009年,夫婦二人創立了太格國際。目前,公司已經從單一粘土磚的生產廠家發展成為集建材、建築、地產開發為一體的多元化公司,僱用了超過300名當地員工和7名中國技術及管理人員。經過多年的細心經營,公司在當地贏得了不錯的口碑,2013年公司獲得由津巴布韋投資管理局(ZIA)所頒發的年度最佳外資企業獎。
在津巴布韋經商的12年,杜睿從讀懂商情到讀懂民情,再到讀懂國情,眼界一步步打開,已經可以從各種細節判斷中津兩國關係:「津巴布韋警方為保護在津華人制定特殊的安全措施,哈拉雷中心警察局有一個專門的中國科,並且還有中津警民聯誼會,這些機構之間的合作加強了華人社區的安全保護力度。」
更讓像杜睿一樣在津投資的中國商人開心的是,今年4月初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訪華期間,中津關係被定位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充分說明中津兩國對彼此都十分看重,雙方的互信程度也在加深。杜睿知道,姆南加古瓦總統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在中國學習,對於中國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一直非常讚賞。
2017年11月,姆南加古瓦總統提出了類似中國改革開放的「Zimbabwe is Open for Business」計劃,並推出一系列吸引投資的配套政策,比如一直以來困擾海外投資人的「本土化政策」在2017年底出現了重大轉機。津巴布韋本國人占股比例不得低於51%的硬性要求只適用於鑽石礦和白金礦開採業,不再適用於其他資源開採行業及其他任何行業,也不會以國籍限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不僅如此,津巴布韋還推出了針對農業、礦業、旅遊業和製造業等眾多行業的優惠政策。這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到津投資帶來更多機遇。
「在津巴布韋有非常不錯的華人社團,如中資企業商會、華商會等。當遇到困難時,他們都會施以援手。畢竟祖國才是我們最強大的靠山。」杜睿說。
來源:中國貿易報記者 張凡
投稿/建議:geyan@ccpi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