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美元霸權地位很可能在20年內終結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Kenneth Rogoff)日前表示,美元主導地位很可能會在20年內終結,因為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及盟國祭出制裁,限制俄羅斯進入美元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反而將因此激發美元替代方案。

全球去美元化的步伐持續加速,羅戈夫稱,隨着西方制裁限制俄羅斯進入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這種「美元武器化」的行為,可能會進一步刺激美元替代方案的需求。

他指出,美國封鎖或凍結俄羅斯央行的外匯儲備,是歷史性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的先例,很可能會加速國際金融體系內與美元競爭的行為。但發生速度不會非常快,只是原本需要50年才能實現的事,現在可能只需要20年。

對此,華爾街投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警告稱,美元面臨著全球主導地位被削弱的風險。美元正在面對與英鎊在20世紀初面臨的一些相同的挑戰。英鎊曾經是全球儲備貨幣,但在二戰中積累了大量債務之後,國際投資者越來越不願意持有英鎊,20世紀中期,其地位被美元所取代。

高盛在其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主要投資者正在認真對待美元面臨的風險,其分析師認為美元面臨的這些挑戰包括,與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主導地位相比,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相對較小。美國的境外國資產狀況不斷惡化,外債不斷增加,還面臨地緣政治問題。

報告指出,英國在二戰中積累了大量債務,在相對於GDP而言,儲備貨幣發行者的債務出現了相對增長,最終外國人可能會越來越不願意持有更多的儲備貨幣」。另外美國及其盟國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大部分外匯儲備的舉動,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各國可能開始放棄使用美元,原因是擔心這種貨幣賦予美國的權力。

國際貨幣基金(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斯(Gita Gopinath)此前也表示,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可能會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並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分化。

不過,面對唱衰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的言論,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撰文提到,他相信美元不會失去在全球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他解釋道,美元長期以來佔據支配地位,原因是沒有可信且足以匹敵的對手貨幣。歐洲政治分裂使歐元難以取代美元。他認為即使美元的支配地位遭到侵蝕也無關緊要。

他指出,經濟學家傳統上認定貨幣有三大功能,包括交易媒介、價值儲藏、計價單位。美元獨特在於其在跨國商務往來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元被用作貨幣之間的交易媒介。其次,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世界各國的民眾開立美元銀行賬戶。美元更是國際計價單位,美元境外的許多物品以美元計價,許多國際債券承諾以美元償付。在此種基礎下,人們因為其他人使用美元,自己也因此使用美元,將形成一種自我增強反饋迴路,強化美元的優勢地位。

歐元能否替代美元?克魯格曼指出,歐洲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夠大,許多歐洲境外人士持有歐元資產,外銷歐洲以歐元計價。但美國仍保有一項優勢,就是美國債券市場規模極大,流動性高。過去當人民幣表現強勢,就會有其挑戰美元地位的呼聲,但他稱,人民幣尚未到威脅美元地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