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沒什麼,我相信科學,也相信緣分。之前有很多學長都成功捐獻了。」18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12號樓9樓病房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文理學部一名安徽籍95後大四女生張薇,在自己的求職季擼起雙袖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一名異地的白血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據統計,張薇也成為上海第435例、上海二工大第12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16年來的第12人,這也創造了滬上高校造血幹細胞成功配型並捐獻的人數之最。不過,最近十多年來,還一直沒有她這樣的女生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
人如其名,病床上的張薇如薔薇般淡泊寧靜,一腔熱血不斷流經床邊的成分提取儀器,在她的左右手臂之間循環着。2015年,張薇考入上海二工大應用統計學專業,平時話雖不多,卻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都有她的身影,從上海市救助滿意度調查、上海市常住人口就業狀況調查,到上海市第四次經濟普查等……
這些年,張薇在校期間就曾2次參加義務獻血。2016年時,她參加了「大愛相『髓』——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活動,加入了中華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正式成為一名志願捐獻者。
「從2003年至今,二工大已有近5000名師生加入中華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她的輔導員、文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張紀花,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包括張薇,也包括我,我們都是入庫的志願捐獻者。」
年初,當張薇接到上海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她與一名患者血型初配型成功。她稍加思索,便肯定地說:「我願意捐獻。」張薇媽媽起初擔心孩子的身體,於是張薇寒假裏查閱相關資料,將她了解到的捐獻造血幹細胞知識與過程告訴媽媽,消除了家人擔憂和顧慮。
後來,當學校接到市紅十字會通知與張薇當面聯繫,請她再次慎重考慮的時候,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承諾。事實上,對於張薇而言,捐獻後一般還要休養一段時間,而三四月份正是企業招聘人才的黃金期。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會因此錯過好的就業機會時,張薇堅定地說:「當初報名做志願者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去做。」
出於對女兒和學校的信任,張薇父母並沒有出現在捐獻現場。張紀花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張薇雙親住在奉賢,從事個體戶工作;可以讓全家人放心的是,學院專門組織了4名同班同學,作為志願者的志願者,在住院期間輪流陪護着張薇。
校黨委書記宋寶儒介紹,2003年學校就在青年學生中組建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服務隊」,一屆一屆學子都積極加入中華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與受捐助者匹配成功幾率也比較高,近年來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都先後被授予象徵校內最高榮譽的校長獎。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按規程,入庫者在正式捐獻前要經歷好幾次的分辨率配對試驗,會有充分的時間考慮,而也有人在這段猶豫期退出,最終未完成捐獻。
而二工大志願捐獻者就像張薇一樣,得知初配成功後,排除各方面阻力,特別是做通家長工作。此前幾屆學生,如楊晨筠通過「家庭會議」進行投票表決獲得父母同意;沈寅、陳海華在畢業前夕堅持先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再考慮求職;曾泉峰通過醫學數據努力說服了有疑慮的父母,爭取在最佳時機進行捐獻;戴振偉九次無償獻血的事迹,更是在捐獻造血幹細胞前夕由市紅十字會通過系統查詢才為人所知,這些都成了一段段大學生獻愛心的佳話。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