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所謂的世界四大大學排行榜,主要包括:美國新聞世界大學排行榜,簡稱US NEWS;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榜,簡稱THE;英國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排行榜,簡稱QS;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也就是俗稱的軟科排名,簡稱ARWU。
當然了,也有的說法是五大排行榜,加上了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世界大學排行榜(RCCSE),或者是加拿大的麥克林世界大學排行(Ma-clean's),在中國國內,也有影響力比較大的武書連排名和校友會排名等等,篇幅所限,咱就說前四個。
從歷史上來說,最早搞這種排名的,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它曾經是和時代周刊並列,美國排名前三的新聞雜誌,後來發行量上不去,快喝西北風了,那怎麼辦?從1983年開始,它就每年給美國的大學搞排名,這一下熱度和訂閱數就上來了。這就是今天的US NEWS排行榜,除了大學排名,這家機構還給美國的比如中學、醫院、養老院、法律事務所、度假勝地等等,也做排名。
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公布了一個大學排名,他是全球第一個專門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也就是今天的軟科排名。目前為止,軟科大概也許,是四大排名里最謙虛的一個,因為它明確表示說,我這不是一個大學的綜合實力排行榜,而只是專項的大學學術排名,當然了,一般好大學,也都是研究型大學,所以這個排名,還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按照時間順序,接下來就是2004年推出的THE —QS排名,當時是英國的泰晤士報,聯合英國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共同推出的。
這英國咱知道,是把教育產業做到極致的國家啊,當然也是最成功的國家,這教育產業是英國的支柱性產業。標準的教材、課程、考試流程,高等教育產業可是全世界吸血的。就說東方大國吧,給人家輸送了多少小留學生?這話題比較敏感,暫且不說了。
話說到了2010年,這兩家分道揚鑣,分別發展出THE,也就是泰晤士排名和QS排名,共同組成了四大。
所以您看,這四大裏面,只有中國的一家是上海交大做的,其餘三大都在英美,兩家是媒體,一家是英國的教育諮詢公司,稍微有一點點,外行人評價內行人的意思。
這些年來,關於大學排行榜的爭議,也是連綿不斷,比如2020年10月,U.S. News發佈了2021世界大學排行榜,這個上面,曲阜師範大學的數學學科力壓北大,位列中國第一,位居全球第19位;而且你猜,北大之後的第三名是誰?是名不見經傳的山東科技大學,評分只比北大少了0.1分。
這是為啥呢?
因為有一項指標,發表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分值特別高。
但這裡就有個漏洞啊,同是一所高校同一學科的教師,大家抱團取暖,把論文互相引用,學科指標自然就上去了。但是另一方面,您把指標一換,比如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北大的數學學科是A+,位於頭頂位置,曲師大只是個B—,最多,也就是胸部這個位置。山東科技大學的數學,則根本就沒上榜。
所以說到底,所謂大學排名,就是一系列指標體系的評分總和。至於這套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合理?這個很難講,只能說,四大排行榜各有側重,也各有欠缺。
比如軟科重科研,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高引用論文數等等,這一類數據越多,則這個學校的排名就越高,但問題是,像韋神那樣的數學天才,將來有可能拿菲爾茲獎,但他的教學水平是真不行啊,據說因為聽不懂,選課人數直線下降。
如果大學裏都只看重、只引進這樣的師資,科研分數倒是上去了,帶動排名也高高在上,卻難免對學生,特別是本科生,有誤人子弟的嫌疑。
泰晤士排名,則非常注重社會聲譽,它的教學聲譽權重15%、學術聲譽權重18%,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權重,總和高達33%,也就是說,主觀的評價佔到了1/3,所以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且據說,每年泰晤士調查問卷的回收率,其實也不太理想。
主要排行榜二級指標
比如在 2008 年的一輪調研中,德國只返回了182份問卷,印度返回了236份問卷。 與此同時,問卷中的問題設置也很模糊。而且這套評價體系缺乏對不同領域之間,引文數量差異的權衡,說白了就是,比如一些人文領域的論文,可能學術水平很高,但是被引用次數相對理工科比較低,評分上,反而不如一些理工科相互抱團引用的「水刊」。
至於USNEWS,指標體系包括了社會聲譽、科研產量、科研影響,但作為一個大學的排行榜,卻沒有關於教學質量的指標,給人的感覺,有點瘸腿。
主要排行榜一級指標
至於QS排名,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護犢子,也就是說,給英聯邦國家,特別是英國、澳洲的大學,排名都有點虛高。當然了,到底虛不虛,比比就知道,對於不少英澳的高校,往往QS要比軟科或者USNEWS,高出幾十甚至幾百個排名。
仔細想想,這還是英國教育產業化的必然需求,為了吸引中國留學生,很多高校都有大把的市場推廣費用,必須要花出去招攬生源,推廣學校,近水樓台的英國本土機構QS排名,會不會因此而對本國高校「定向注水」?可能大概也許,這個就說不準了。
最後總結,對於大學排名我們該怎麼看?
事實就是,沒有一個大學排行榜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一個評價方案或評價指標是普遍適用的。
軟科自認為,是對於大學的學術排名,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和當今國內如火如荼的「雙一流」評選及建設,還是契合的;
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榜的評估目標是「幫助大學理解什麼是一流大學,幫助學生做出擇校選擇」;
QS的口號是「為大學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信息與參考,為公眾提供信息,幫助學生擇校」。
所以說,以上兩個英國的排行榜,很看重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合作方面的內容,國內學生如果選擇國際留學,其實關注THE和QS,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USNEWS的評估目標是「促進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滿足家長和學生信息需求,為學生擇校提供信息」。這句話單從字面意義上看,似乎是純公益性的,但其實,大學排名業務並非USNEWS的唯一產業,甚至可以說,作為一家媒體,給大學排排坐,就不該是主業。但現在既然搞了,無利不起早,它的評價價值取向一定是既有商業性的內容,也有公益性的內容。
這裏面,只有QS世界大學排行榜則基本上是一個純商業機構運行的,大學排名是其核心業務,因此更加偏商業性一點,側重於商業資訊服務。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QS是四大排行榜里,市場運作上最成功的。
這裡所謂的「成功」,是說QS實際已經不限於教育推廣了,它在社會推廣上,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得到了很多政府和企業的背書,很多政府與企業在招聘上設置了QS的門檻,而不是其他排行榜。
那麼,對於大學、家長、考生以及我們廣大吃瓜群眾來說,怎麼看待大學排行榜呢?
我覺得,大概有這麼幾句話——
排行榜和數據指標不會思考,會思考的是人。
不是人為數據指標服務,而是數據指標為人服務。
不是業務為數據指標服務,而是數據指標為業務服務。
這大概就是大學排行榜最終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