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降級不解封很危險,有點像在賭一把的感覺(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對於疫情警戒降級,也引發民眾擔心,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第一劑疫苗都沒打就降級,台當局哪來的自信?也有很多網友開始討論二級警戒能撐多久,會不會反彈?還有專家無奈表示,只能說這有點像是在賭一把的感覺。
防疫27日起降為二級警戒
微解封下,周末的台北西門町。新華社記者 姜婷婷 攝
台當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7月27日至8月9日,全台防疫警戒從目前的三級警戒降至二級警戒,但外出仍須全程戴口罩(除飲食外)、維持安全距離、進行實名制等。
台防疫部門同步公布降級指引,包含七大原則、三大禁止,其中特別開放婚宴和公祭,包含美容美體業總計17個行業都在鬆綁範圍。
據台媒羅列報道,鬆綁政策包括,超商、賣場開放可室內用餐,也可舉辦室內50人、室外百人以下規模的婚宴,但不得逐桌敬酒。旅行團從9人擴大至50人。水域活動如不能全程配戴口罩不開放。現場演出活動,表演人員需附3-7天陰性證明,才能脫下口罩演出。另美容美體業、民俗調理業也鬆綁,但須脫口罩才能做臉的服務則仍禁止。
另外,暫不開放的場域、行業及活動,包括游泳池、八大行業及繞境、進香等非固定地點宗教活動。
「降級不解封」被諷「四不像」
台北市區一家餐廳前貼着「無薪假」的字樣。新華社記者 陳鍵興 攝
台官方宣布全台二級警戒「試辦兩周」後,引起島內各方關注。
其中,最受關注的雖降為二級警戒,但民眾戶外仍須全程戴口罩,引發民眾不滿。有台灣民眾怒轟這「降級不解封」的「四不像政策」根本沒資格叫降級,更有人翻出5月11日「指揮中心」頒佈的「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質疑二級警戒明明在戶外就不需要全程戴口罩,「指揮中心」根本是在自打臉。
有網友也抱怨說,一想到明明降級了,出去外面跑步、散步、買水和飲料也都得戴口罩,無法邊走邊喝,「跟我講這叫降級,降的什麼垃圾級」。還有人崩潰吐槽,在室內可以脫口罩用餐,但去戶外爬山踏青卻要戴口罩,怎麼想都怪,而且降級後的規定還一大堆,出個門還得要帶「小抄」,不然還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違法」。
也有網友表示,降級雖然是好事,但已經憂心忡忡開始在討論「二級可以撐多久」的問題了。
民進黨當局又在「賭一把」?
「微解封」後的台北街市。新華社記者 陳鍵興 攝
針對台灣防疫將降級,有人調侃這種狀況是「准二級但微三級」「降級但不解封,真是傑出的一手」。島內還有聲音表示,疫苗覆蓋率低,尤其大多年輕人尚未施打疫苗,甚至很多第一劑疫苗都還沒打就降級,「還真是樂觀?!」「哪來的自信降級?」「降級再暴發,到時又要怪年輕人鬆懈」。
就連民進黨籍基隆市長林右昌也稱,降級是好事,但為何要有時間限制?疫情有狀況可以隨時更動,當局設定時限,反而會讓民眾在這段時間內,逼着他們進行「報複式」的出遊或餐敘等,這點風險很大。
23日,台灣島內毒理學專家招名威發文表示,「降級不解封」其實很危險,畢竟台灣疫苗覆蓋率尚低,因此還是不可以輕忽,只能說這有點賭一把的感覺。另外,他也說,雖然降為二級他還是不會在餐廳內用、超商用餐和逛夜市。不少台灣網友也表示,不論規定如何、疫情警戒降到幾級,還是需要把口罩戴好,才能有效保護自己。
相關|新北解封餐飲業不鬆綁
新北市長侯友宜。(圖/新北市提供)
台當局公布降級27日降級到警界二級,新北市長侯友宜23日表示,新北疫情嚴峻,降級必須采階梯式分階段開放,尤其要脫口罩的行為要最後解封,新北市將維持餐飲場所不開放飲食內用,包括超商、賣場內用區與婚宴都不開放。
侯友宜說,降級過程一定要用階梯式分階段調整開放,每個星期滾動檢討,新北市開放三原則先戶外、再室內並嚴格控管人數,最後才是脫口罩行為,飲食就是脫口罩行為。
侯友宜說,現階段因為餐飲營業必須要脫口罩,只要共食都會脫口罩,新北市將維持餐飲場所不開放飲食內用,包括超商、賣場內用區與婚宴都不開放,把防疫做好,一步一腳印做到位,仍采外帶方式。
時評|疫情之下台灣民生艱困,解方何在?
七百多條生命無辜逝去,百行百業備受衝擊,平民百姓生計堪憂,民眾心理遭受創傷……自5月中旬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台三級防疫警戒已實施滿兩個月,負面效應不斷浮現,大量民眾苦於基本生活難以為繼,身心備受煎熬。民進黨當局防疫不力、執政無能失德引致的嚴重後果,令島內民眾的怒火越燒越旺。網絡中、媒體上、尋常巷陌里,人們紛紛發問:疫情何時能根本控制?經濟民生的解方何在?
由於疫苗緊缺、接種速度緩慢,疫情遲遲得不到根本控制,全台三級防疫警戒時間一再延長。防疫措施持續緊繃,令經濟民生遭受重創,尤其是關乎「庶民經濟」的行業。據島內媒體報道,以內需消費、餐飲、觀光為主的相關產業、企業,有些業績下跌八九成,更有直接「歸零」者,不少餐飲、小吃店只能關門,坐吃山空。
近期民進黨當局公布的一系列數據,直觀反映了疫情對經濟民生影響之大。5月份,島內失業率升至4.11%,為2013年12月以來新高;就業人數較上月減少12.6萬人,是1978年有調查以來最大跌幅;全台實施無薪假人數突破3萬人。全台物價普漲,6月份,蔬菜、水果、雞蛋價格分別同比漲8.78%、6.58%、11.46%。「餓死的比病死的多」雖是民眾一句戲言,卻也折射民生多艱。
除浮出表面、易觀察到的衝擊之外,疫情也對民眾心理造成重創。台灣《聯合報》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決策常常怠忽的是,兩個月近乎禁足的生活,對一般人民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多大的損傷,比如體能下降、憂鬱上升、家庭暴力增加等等。日前,新北市五股區一名遊覽車司機,因營業受疫情嚴重衝擊,形同長期失業,在和親人餐敘訴苦之後,從16層高的大樓頂樓墜樓身亡。面對這一慘劇,台灣《中國時報》在題為《救救窮苦人》的社論中批評民進黨當局,因自滿而不知風險和問題所在,讓錯誤的政策繼續「殺人」。
面對民生艱困,民進黨當局迫於無奈,只好宣布鬆綁部分防疫措施,進行「微解封」,然而島內民眾和地方縣市卻不買賬。說到底,民眾早已對民進黨當局喪失了信任和信心,擔心防疫措施鬆綁增加疫情再起的風險。
如何破解當前的經濟民生困局?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首先要控制疫情,提高疫苗接種率,建立起免疫屏障,民生經濟復蘇才真正有望。但現實卻是,島內接種速度緩慢,至今接種一劑覆蓋率僅兩成。台灣《工商時報》預估,島內要達到60%群體免疫的基本門檻,需要六個月時間。該報形容當前的台灣像是一個「燜燒鍋」,充滿着集體焦慮感,更重創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認為,歐美疫苗既缺又慢,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儘快引入充足的大陸疫苗,進一步學習大陸防疫經驗,讓台灣防疫政策更加有效、有針對性,防止新一輪疫情暴發。
輿論認為,台灣要脫困,離不開大陸;疫情之後,要儘快恢復兩岸各領域交流往來。台灣《旺報》社評指出,經歷民進黨荒腔走板的防疫政策與違反民主的威權本質,讓越來越多台灣人認清民進黨的真面目;兩岸人民絕大多數還是希望兩岸和平發展,拒絕成為政治勢力的犧牲品。只有恢復兩岸交流交往,島內觀光、餐飲、消費等行業才有可能恢復景氣,從業者才能找回生計。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兩岸進出口總額為1514.63億美元,同比增長34.8%;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達780.27億美元。台灣《中華日報》的評論一針見血:民進黨當局鉚足全力「抗中」五年多,但兩岸經貿熱度卻仍是越燒越旺,再一次證明政治力量難以扭轉經濟市場力量。
疫情造成的嚴重惡果已無法逆轉,也戳破民進黨當局營造的種種假象。台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翁曉玲在報章上刊文指出,民眾終於看清,當局防疫施政處處充斥政治味和利益算計,根本無視民眾的生存安危,民眾遲早會向那群冷漠無情的酷吏究責討回公道。若聽得懂民眾的聲音,民進黨當局就當以蒼生為重,否則必遭民意背棄。
(新華社、海峽導報、台灣《中時電子報》綜合整理)